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发展论丛2017年卷
定价:98.00元
作者:江畅 聂运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201078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文化转型与价值重建、中国的儒学复兴运动、自由主义的中国语境、五伦思想研究、棋道与国学等当前我国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论述,并约请学者冯天瑜先生就“文化转型与价值重建”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界定文化转型的性质,寻求社会重建历史之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些文章内容涉及历史、法制、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批有深度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江畅,男,1957年8月出生,湖北浠水人,哲学博士,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国际价值哲学学会(ISVI)前会长、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伦理学、价值论和西方哲学研究。聂运伟(1955—),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学、文学理论、思想史。著有《爱因斯坦传》《思想的力量》等。强以华,男,1956年9月生,安徽南陵人。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哲学研究所所长,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经济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企业文化协会学术顾问,《世界文化发展论坛》主编。1977年考入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硕士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博士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西方哲学、伦理学。江畅,男,1957年8月出生,湖北浠水人,哲学博士,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国际价值哲学学会(ISVI)前会长、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伦理学、价值论和西方哲学研究。强以华,男,1956年9月生,安徽南陵人。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哲学研究所所长,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经济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企业文化协会学术顾问,《世界文化发展论坛》主编。1977年考入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硕士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博士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西方哲学、伦理学。
文摘
无
序言
无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提供了很多关于文化发展实践的思路和方法。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很多成功和不那么成功的文化项目案例,从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到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再到一些跨界艺术的推广,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特别强调了“在地性”和“创新性”的结合,认为只有根植于本土的文化特色,并注入新的创意和技术,才能真正获得生命力。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文化产业政策的讨论,作者指出了政策制定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并提出了一些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这些建议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市场规律和文化特性的深刻理解。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文化顾问交流,他能为你剖析问题的根源,又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那些正在从事文化相关工作,或者对如何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实践指南。它让我看到了文化发展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机遇。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启发在于它对“人”的关注。作者在分析文化发展时,始终没有脱离“人”这个核心主体。他探讨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文化变迁中的经历、感受和创造,以及个体如何在文化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化消费”和“文化体验”的章节,作者分析了当代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如何不断升级和变化的,以及新兴的文化业态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他强调了文化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认为未来的文化发展将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连接和深度参与。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文化发展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它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体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集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又多了一层维度,不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精神的滋养和个性的实现。它鼓励我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体验生活中的多元文化,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洞察。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文化现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长河和广阔的地理空间中去审视。他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演变的,以及地理环境又是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书中对“文化传播”的分析也十分到位,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近代殖民历史以及现代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是如何跨越界限,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多元文化格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文化认同”时所展现出的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他指出文化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建构和重塑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对“何为中国文化”、“何为世界文化”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化发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和交流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串联起来,揭示了文化演进背后隐藏的普遍规律。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的书,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社会思潮和艺术作品作为例证,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鲜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文化挪用”和“文化融合”的讨论,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腻,点出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充满了动态和张力。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文化是如何像河流一样,不断汇聚、流淌,又不断塑造自身的过程。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精英阶层、大众群体以及新兴的青年文化,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文化的面貌不断更新。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一些文化现象,发现很多过去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原来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教会了我用一种更具历史感和批判性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世界,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能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本书适合那些渴望拓宽视野,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充满好奇心的读者。
评分刚读完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内容却是相当接地气,探讨了当下我们所处的文化变迁和社会互动。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观念碰撞,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新的生命力。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剖析尤其精彩,比如某个地方戏曲的复兴之路,或者某个传统手工艺如何通过互联网焕发生机。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而是作者提炼出了背后深刻的文化逻辑和发展规律,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在现代语境下的可能性。更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文化发展中的挑战和困境,比如一些古老技艺的失传危机,或者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但正是这种正视,使得整本书的探讨更加真实和有力量。它不是一味地歌颂过去,也不是盲目地追捧西方,而是提供了一种审慎而富有建设性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平衡继承与创新,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身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体验的一部分,是我们集体记忆的载体,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