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一) 闽西客家社会——长汀(“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
定价:68.00元
作者:【法】劳格文 谭伟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3002478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法国汉学家劳格文教授连续四十年调查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以地处福建、江西和广东的客家聚居区为个案,与中国地方合作者共同努力,开展中国传统地方社会文化调查。这场调查经历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城镇化、中国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巨大变迁与全球化的外来冲击,劳格文教授等抢救了客家地方文化资料,取得了一套中外对话的重要成果。四十年,一万四千六百天,劳格文常年深入我国闽、粤、赣农村,从理论上坚持非西方中心的中国文化研究模式,从实践上坚持不脱离本地民众和本土学者团队的学术研究,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从未半途而废。他把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递给世界上不同语言、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的人们。
本书细致梳理了劳格文和他所带领的团队的研究成果,精编为四册,分别为:《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一)闽西客家社会——长汀》,《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二)闽西客家社会——宁化》,《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三)江西客家与非客的社会》,《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四)粤东粤北社会》。
目录
前言 劳格文 谭伟伦
长汀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 劳格文
一、长汀经济
二、长汀宗族
三、会期的组织
四、会期与神明
五、朝山与取火
六、其他民俗和故事
七、长汀妇女
八、结语
汀江商业航运的调查 张鸿祥
一、汀江及其开发
二、长汀城传统商业情况
三、汀江船运情况
四、汀江货物运输的安全
五、船运的习俗
六、汀江艄公掌故传奇及历史事件
附录
古城镇传统社会调查 张鸿祥 李积发
一、古城概况
二、古城镇中都村、古城村概况
三、古城的传统经济
四、古城墟市
五、古城的神明信仰和庙会
六、盛大的二月二花朝
四都镇渔溪村石圣祖师崇拜 赖光耀
一、概况
二、主要姓氏介绍
三、渔溪村“打菩萨”醮会
四都镇归龙山的罗公祖师崇拜 赖光耀
一、概况
二、罗公庙调查
三、与归龙山有直接关系的村庄调查
四、罗公祖师庙的神明信仰
五、传说故事
六、归龙山罗公祖师签判诗
附录
濯田镇的宗族、经济与庙会 杨彦杰
一、濯田的宗族
二、濯田的经济
三、濯田的庙会
四、结论
河田镇社公醮仪述略 刘劲峰
一、背景资料
二、仪式的准备
三、仪式过程
四、小结
长汀妇女调查 王园珍
一、长汀童养媳及婚姻形态
二、长汀妇女的美德及劳动技能
三、长汀妇女的服装和发式
四、长汀传统的生育习俗
五、长汀客家妇女与客家山歌
六、妇女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
七、长汀妇女的神明崇拜及问觋、伏花信仰
附录一“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作者简介
附录二“客家传统社会丛书”总书目
作者介绍
劳格文(John Lagerwey),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宗教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座教授。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后随施舟人(K�盡�盨chipper)教授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专攻中国道教。四十年前与中国同人一起开展客家传统社会调查研究。近年转向徽州传统地方社会与民俗的研究。出版中、英、法文著作多种,主要中文著作有“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主编,全30卷)、 “中国地方社会与民俗丛书”(与谭伟伦主编,全5册)、“徽州传统社会丛书”(与王振忠主编,全5册),主要英文近著有《中国宗教史》(全8册,荷兰博睿[Brill]学术出版社出版,收入“东方学手册”系列)。
谭伟伦,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系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学科领域计划(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共同研究员。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硕士、博士。主修中国佛教。曾多次获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支持计划资助。用田野调查方法研究中国东南部的地方社会与民俗,研究成果发表于劳格文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中。发表论文《粤北地区老坪石镇老街的小区结构、商业与宗教文化》等65篇,会议论文68篇。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封面上“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一) 闽西客家社会——长汀”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去过的闽西山区。那里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还保留着古老的韵味。我一直对客家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他们独特的语言、建筑和宗族制度。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研究对象是长汀这个具有代表性的闽西客家地区,这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故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长汀客家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下,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或许会有关于当地氏族如何组织、祭祀如何进行、以及客家围屋背后的社会意义的探讨。我更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鲜活的案例和口述历史,这样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客家人的生活逻辑和情感世界。例如,他们如何面对外来的冲击,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以及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的副标题“跨文化研究”丛书也暗示了它可能不仅仅是孤立地研究长汀,而是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跨文化交流的视角下进行审视,这更增加了我对它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地域的共鸣。虽然我不是长汀客家人,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共通的人类情感和价值。书中对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和对故土的深情眷恋的描写,让我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人们,以及我们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根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客家人在历史变迁中,如何坚守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不断适应和创新的叙述。这种动态的研究视角,让我看到了客家文化的生命力。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客家文化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其独特性,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传承。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一个地方社会的历史,更在于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民族情感,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守护和传承。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地方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珍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写给那些对客家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人的“情书”。书中的长汀,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活生生的人、事、物组成的鲜活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客家宗族制度的描写所打动。那种根植于血脉的羁绊,那种在共同祖先旗帜下的团结互助,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的案例分析,细致入微,仿佛让我亲眼看到了长汀客家人如何通过宗族力量来解决纠纷、扶持后辈,以及在节庆祭祀中凝聚族群认同。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古老的祠堂,那些刻满了岁月痕迹的牌匾,以及每年逢年过节时,族人齐聚一堂的热闹场景。此外,书中对于客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客家女性是坚韧而有力量的,她们在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中承担了重要的家庭责任,并且在很多方面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独立精神。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她们的细节描写,展现她们的智慧、勤劳和牺牲。这本书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纽带。
评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将宏观的社会学理论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的分析框架严谨而富有洞察力,它不仅呈现了长汀客家社会的表层现象,更深入地挖掘了其内在的逻辑和运行机制。我对书中关于长汀客家社会变迁的研究尤为感兴趣,特别是作者如何分析外部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政策影响)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当地社会内部的适应和调整过程。例如,关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客家人的生计方式、社会分层以及家庭模式所发生的变化,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此外,书中对长汀客家语言和社会交往方式的探讨,也让我对语言在维系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设想,书中一定包含了对当地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的分析,以及这些语言特征如何反映了客家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无疑为理解客家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世界。长汀,这个名字在书页间跳跃,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青石板铺就的巷陌,飞檐翘角的民居,还有那一张张淳朴而充满故事的面孔。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长汀客家人生活习俗的描写所吸引。那种世代相传的技艺,那种对于家庭和亲情的珍视,那种在艰辛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乐观和坚韧,都让我深受感动。我想象着,在书中所描绘的长汀,曾经有过多少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生活、繁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凝聚在这本书之中。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更多关于当地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细节描写,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地方社会独特魅力的重要元素。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客家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社会的考察,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统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