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列國誌:阿爾及利亞
:32.00元
售價:21.8元,便宜10.2元,摺扣68
作者:趙慧傑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8023000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58kg
阿爾及利亞位於非洲西北部,南接毛裏塔尼亞、馬裏和尼日爾,西臨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東部與突尼斯和利比亞毗連,北瀕地中海,隔海與西班牙、法國相望。阿爾及利亞是非洲通嚮地中海的門戶之一,亦是非洲連接阿拉伯世界的重要紐帶,戰略地位重要。其疆界麯摺,為不規則的五角形。其礦産資源豐富,主要為石油、天然氣和磷酸鹽。阿爾及利亞與中國1958年正式建交,在其爭取民族解放戰爭的後階段,中國提供瞭*的道義及物質支持,在阿獨立後的40年裏,兩國的政治關係牢固可靠,經濟關係不斷發展。
章 國土與居民
節 自然地理
第二節 自然資源
第三節 居民、社會與宗教
第四節 民俗與節日
第二章 曆史
節 古代簡史
第二節 近現代簡史
第三節 當代簡史
第四節 曆史人物
第五節 阿爾及利亞曆史大事年錶
第三章 政治
節 政治發展簡述
第二節 政體與憲法
第三節 國傢機構
第四節 立法與司法
第五節 政黨與團體
第六節 政治人物
第四章 經濟
節 經濟發展概述
第二節 農牧業
第三節 工業
第四節 商業及服務業
第五節 交通與通訊業
第六節 財下與金融
第七節 對外貿易
第八節 旅遊業
第九節 國民生活
第五章 軍事
……
第六章 教科文衛
第七章 外交
附錄
趙慧傑,1954年生,政治學碩士,社科院西亞非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在法國留學(1989-1993年),在駐外使館工作(2000-2002年)。近作:《試論阿爾及利亞的政治特徵》、《阿爾及利亞大選後政局走嚮》、《馬格裏布聯盟的重新啓動及其影響》等。
《列國誌:阿爾及利亞》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作者在梳理阿爾及利亞曆史脈絡的同時,也深入挖掘瞭其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發生瞭什麼”,更側重於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我喜歡書中關於阿爾及利亞石油財富的論述,以及這種資源如何深刻地影響瞭這個國傢的政治格局和社會發展,這種分析非常透徹,也讓我對一些國際新聞背後的深層原因有瞭更清晰的理解。作者在處理曆史問題時,展現瞭難得的平衡性,他能夠客觀地呈現不同觀點和曆史事件的多麵性,避免瞭簡單化的標簽化。書中關於阿爾及利亞與周邊國傢的關係,以及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定位的探討,也讓我對這個國傢的戰略眼光有瞭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不再隻是從片麵的信息去瞭解阿爾及利亞,而是對這個國傢有瞭一個更加全麵、更加深入的認識。它讓我看到,一個國傢的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充滿瞭挑戰,也孕育著希望。
評分我必須說,《列國誌:阿爾及利亞》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這個國傢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之前對阿爾及利亞的瞭解,大多局限於一些零碎的新聞報道,以及對北非地區相對模糊的認知。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認識這個國傢的一扇門。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像很多曆史書那樣,按照時間順序一點點推進,而是更側重於從文化、社會、經濟等多個維度去剖析阿爾及利亞。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阿爾及利亞多元文化融閤的部分,從阿拉伯文明、柏柏爾文化到法國殖民時期的影響,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交織、碰撞,最終形成今天獨特的阿爾及利亞文明,這部分內容讓我大開眼界。書中關於薩赫勒地區的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描繪,那種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傳統,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大漠的蒼涼和生命的頑強。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讓我對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傢有瞭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的認識。
評分哇,終於把《列國誌:阿爾及利亞》這本書啃完瞭!老實說,一開始我抱著一種“又是一本講曆史的國傢介紹”的心態,畢竟“列國誌”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挺宏大的,而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傢,在我印象中,除瞭足球和一些北非風情,瞭解得實在有限。但這本書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它不僅僅是羅列一堆時間綫和政治事件,而是非常細膩地描繪瞭阿爾及利亞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掙紮。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法國殖民時期抵抗運動的部分深深吸引,那種在壓迫下依然不屈的民族精神,那種為瞭自由而付齣的巨大代價,讀來讓人熱血沸騰,也讓我開始反思曆史的復雜性。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的同時,穿插瞭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民間傳說,這些細節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畫捲。比如,書中關於卡比勒地區山民的生活方式的描寫,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又堅韌不拔的精神,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讀完這本書,我對阿爾及利亞的認識,從一個模糊的地理概念,變成瞭一個充滿故事、充滿情感、充滿韌性的國傢。它不再是新聞裏偶爾齣現的遙遠地名,而是有瞭溫度,有瞭靈魂。
評分讀完《列國誌:阿爾及利亞》,我的腦海中湧現齣很多關於這個國傢的聲音和色彩。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運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事件變得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阿爾及利亞獨立後,國傢建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的討論,那種既充滿希望又步履維艱的真實寫照,讓我感受到瞭國傢發展的復雜性。書中也毫不避諱地談到瞭阿爾及利亞在政治、經濟等方麵所經曆的麯摺,這種客觀的態度讓我對作者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深感佩服。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通過一些小人物的視角,來展現大時代的變遷。比如,一個普通的阿爾及利亞婦女,在不同曆史時期,她的生活是如何受到時代洪流的影響,她的個人命運又是如何與國傢的發展緊密相連。這種微觀視角下的宏大敘事,使得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體驗。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不僅僅有宏偉的曆史建築和政治事件,更有無數普通人的故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夢想,他們的付齣,共同構成瞭這個國傢的靈魂。
評分《列國誌:阿爾及利亞》這本書,坦白講,我買迴來的時候,真的沒抱太大期待,覺得大概率又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的內容。但沒想到,它竟然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一點一點地將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傢的故事展現在我麵前。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溫度”。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去講述那些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事情。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描寫,關於獨立戰爭時期,普通民眾是如何在戰火紛飛中艱難維生,如何互相扶持,那種樸素的善良和強大的凝聚力,讓我非常感動。它讓我明白,任何一個國傢的曆史,都不是由少數偉人書寫的,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的付齣和犧牲。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也非常注重挖掘其背後的人文關懷。比如,在講述“黑色十年”的恐怖主義時期,書中並未簡單地將恐怖分子臉譜化,而是嘗試去分析其産生的社會根源,雖然這並不能為他們的罪行辯解,但卻讓我對這個國傢的苦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曆史的傷痕需要時間去撫平,但同時,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瞬間,同樣值得被銘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