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草堂之灵-全2册 | 作者 | 杨钧,叶子卿 马庸 点校 |
| 定价 | 56.00元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051067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草堂之灵》乃杨氏于读书翰墨之余所作笔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诡谲恢奇,又不可一世。故谓之为人不可也,谓之为神不可也,谓之为鬼不可也。无以名之,名之曰草堂之灵’。书中所涉颇为广泛,掌故、书画、金石、诗文乃至风俗等皆有收録。如曾国藩、王闿运、叶德辉等秘闻有之,何绍基、李瑞清、齐白石之艺事亦有之,论诗文、辨笔墨、记碑帖更是俯拾皆是。且杨氏文锋犀利,风格明快,时时令人莞尔。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文字方面来看,此书皆极具可读性。此次出版,以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成化书局铅印本为底本,予以标点整理。需要说明的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社会环境,杨氏某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因此在出版过程中,我们对部分文字进行了处理,望读者明察之。 |
| 作者简介 | |
| 杨钧(1881—1940),字重子,号白心、怕翁,湖南湘潭人。尝与兄杨度同受业于晚清名士王闿运。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日本留学,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归国。是时湖南办学风潮方兴,杨氏因受聘于湘潭胡子靖、湘乡胡少潜及长沙郭诇伯,讲学数年。‘民国初年,先生知国家大乱将至,乃筑小屋于长沙东门外五里碑,遂颜之曰白心草堂,又自呼曰五里先生,终岁独居,不问世事。’(朱肈干《白心草堂金石书画引》)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杨钧所著《草堂之灵》,书中所涉也颇为广泛,掌故风俗、书画金石、诗文雅言皆有收录。且杨氏文锋犀利,风格俊爽,时时令人莞尔。总之,无论是从内容方面还是从文笔方面来看,《草堂之灵》都是值得一读。是书刊行四年之后,毕树棠在《螺君日记》中写道:“晚间钱锺书君来访,议论风生,多真知灼见。(中略)谓杨皙子之弟杨钧著有《草堂之灵》一书,颇佳。”而徐梵澄在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中也提到:“有一部旧书,名曰《草堂之灵》,是我在湖南收到的,带到上海给先生看。先生看了颇为欣赏,说其中讲诗、文、书、画有很多正常又是很好的见解,甚为高明。”此书的影响,可见一斑。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最近刚看完这套关于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化的通俗历史读物,感觉简直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直接穿越回了那个充满荣耀与血腥的年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对宏大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比如十字军东征的壮阔与残酷,也有对骑士日常生活的细致刻画,比如比武大会前的准备、城堡里的宴会礼仪,甚至是侍从阶层的辛酸。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将骑士塑造成脸谱化的英雄,而是深刻探讨了“荣誉”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及其内在的矛盾性——那种对信仰的绝对忠诚与对世俗权力的争夺之间的张力,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书中的插图和地图质量极高,特别是那些城堡的平面布局图,帮助我这个历史盲清晰地理解了防御工事的设计逻辑。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让历史爱好者看得热血沸腾,让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的佳作,成功地将枯燥的史料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这本关于古建筑修复工艺的专著,简直是技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体。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图,竟然能用三维透视图清晰地呈现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传统木工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其力学原理。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匠人自述的口吻,娓娓道来每一道工序背后的讲究。比如,讲述如何挑选合适的陈年老料,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灰泥的配比,这些细节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工艺近乎偏执的尊重。读到关于传统屋顶瓦片铺设的那一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工匠们在烈日下,一丝不苟地调整角度的场景。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明白,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挂在墙上的牌匾,而是融入在每一寸木料、每一勺泥浆中的智慧传承。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慢工出细活”的现代精神的回归和致敬。
评分这次淘到的这本《昆虫图鉴》,简直是给自然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复古的典雅,硬壳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忍不住想珍藏。内页的纸张厚实且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对着那些精美的彩色插图,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种罗列,更像是一部微观世界的史诗。作者似乎对每一只昆虫的习性都有着深入骨髓的了解,无论是蜂鸟蛾那种近乎神迹般的悬停技巧,还是独角仙在争夺配偶时的那种原始野蛮,都被细腻入微地捕捉并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昆虫的防御和伪装策略那一章,有些蝴蝶翅膀上的纹路与枯叶几乎一模一样,这种鬼斧神工般的自然造物之美,让人在惊叹之余,也对生命的韧性有了更深的敬畏。翻阅它的时候,仿佛能听到那些微小生命在草丛中窸窸窣窣的声音,那种沉浸感,是其他工具书无法比拟的。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昆虫生态,或者只是想在闲暇时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收录的是近百年来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的诗词和书信合集,拿到手时,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淡淡的墨香,装帧设计也极具古韵,仿佛是旧时的线装书改良而来。阅读体验是一场洗涤心灵的旅程。他的诗歌,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大多描绘的是田园风光与个人哲思的交融,比如写秋雨打芭蕉,能写出“万籁俱寂中,独听天籁疏”的禅意。而信件部分,则更显其真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友朋的真挚关怀,让人在浮躁的当下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情。其中有一封信中提到他对“速成”二字的深恶痛绝,强调“万事皆有时序,不可强求”,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反思自己过去一年过于追求效率而忽略了过程的价值。这本书更像是老友的一番谆谆教诲,它不急于教你什么,只是用其一生的沉淀,默默地引导你向内探寻,寻找生命中那些真正恒久、安定的力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探讨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大众媒介影响的理论书籍是抱着很大疑虑的,毕竟这类话题往往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沼。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清晰度和洞察力。他没有堆砌佶屈聱牙的术语,而是巧妙地选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媒介现象作为切入点,比如网络迷因(meme)的病毒式传播、虚拟偶像的兴起,乃至新闻报道的碎片化叙事,来解构其中的权力结构和意义构建过程。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真实性”的探讨,作者犀利地指出,在算法驱动的信息流中,我们所认知的“事实”是如何被精心“策展”出来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回想自己最近刷到的某个热点新闻,然后用书中的理论去套用分析,这种“知识即时反馈”的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它不是让你被动接受结论,而是提供了一套强悍的分析工具,让你能够以一种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