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景观:2012年第四辑 总第三十六辑 | 作者 | 北京市公务绿地协会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613171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59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化是公园的灵魂——全国公园(园林)协会(学会)联谊会暨文化建园论坛综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收到这本书时,我正焦头烂额于一个棘手的滨水空间改造项目。那块场地地势复杂,水文条件多变,传统的硬质驳岸方案显得笨重且破坏性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这期《景观》,结果竟像是黑暗中来了一束光。书中收录的几组关于“软化岸线”和“生物工程护坡”的案例,简直是为我的项目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 那些详细的剖面图和施工工艺说明,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本地的植被和自然材料(比如柳条、石笼等)来构建既能抵御洪水侵蚀,又能提供栖息地的生态友好的界面。最难能可贵的是,文章中附带了项目实施后数年的追踪数据,包括水土流失率的降低、特定水生昆虫种类的回归等等,这些硬性的环境效益数据,为我向上级汇报和争取预算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这不是空谈,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对环境负责任的设计方法。它让我坚信,景观设计工作者肩负的责任远不止于美化表象,我们更是生态修复和城市韧性的建设者。这本书,无疑是我近两年工作中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之一。
评分这本《景观:2012年第四辑 总第三十六辑》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透露着一种低调的专业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那种朴实无华却又蕴含深意的气质吸引了。 随手翻开几页,里面的插图质量非常高,无论是手绘的草图还是后期的效果图,线条都极其考究,色彩的运用也十分大胆却又不失和谐。尤其是其中几篇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的案例分析,作者似乎对人与环境互动的微小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那种对“场所精神”的追寻,让我这个长期在城市中穿梭的人,突然对每天走过的地方产生了全新的审视角度。 它不像某些行业杂志那样堆砌华丽的辞藻和不切实际的概念,而是非常扎实地探讨了设计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和复杂的场地条件下实现最优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田野考察课,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那种知识和实践碰撞出的火花,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要说有什么遗憾,或许是印刷的纸张略微偏薄,对于如此精美的图集来说,稍微有些可惜了,但我相信其内容的价值远远超越了载体的局限。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接触这本“景观”系列,纯粹是出于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毕竟“景观”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宏大叙事和精微雕琢并存的魅力。这期“2012年第四辑”给我的冲击,在于它对“时间性”的探讨。里面有一篇关于历史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文章,作者没有采取那种强行“修复如初”的保守做法,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材料与古老元素进行对话,让历史的痕迹得以保留,同时又赋予了空间新的生命力。这种“留白”和“介入”的平衡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那些关于生态恢复和本土植物运用的章节,更是让我这个园艺爱好者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植物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植物群落在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植物配置来调节微气候和吸引生物多样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拿出笔记本记录那些关键的设计原则,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小型花园设计中过于注重观赏性而忽略生态可持续性的不足。这本书的深度,要求读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杂志的排版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感,但又巧妙地避免了枯燥。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议题之间的过渡处理,那种流畅的逻辑衔接,让人感觉仿佛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知识漫步。 这一辑中有一部分内容着重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景观设计流程中的应用,但有趣的是,它并没有一味鼓吹BIM或者参数化设计有多么先进,而是非常冷静地分析了这些工具的局限性——比如过度依赖模型可能导致对现场感和材料真实性的忽视。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在充斥着技术崇拜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它提醒我们,工具是为人服务的,设计的核心永远是人与环境的真实互动,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设计师深入现场、用脚步丈量土地的必要性。我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如何在拥抱前沿科技的同时,坚守景观设计最本质的“在地性”和“手工感”。 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让这本刊物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像是一面能映照出行业发展方向的镜子。
评分说实话,我更习惯于那种节奏明快、结论先行的新潮设计刊物,但这本书——《景观:2012年第四辑》——却像一位沉稳的老者,娓娓道来,让你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开篇几篇宏观的理论探讨,像是为整辑打下了坚实的地基,让我对后续的案例分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框架。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非正式景观”的研究。作者走访了世界各地那些非官方、自发形成的绿色空间,比如城市边缘的废弃地块被居民改造成菜园,或者河流沿岸未经规划的休憩点。这些“野蛮生长”的景观,恰恰反映了人们最真实、最迫切的对自然的需求。书里用大量的纪实摄影捕捉了这些瞬间,那些阳光下劳作的身影,孩子们嬉戏的笑声,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远比那些光鲜亮丽的样板工程更能打动人心。 这份特有的“人文关怀”,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上升到了一种对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观察。它让我开始思考,真正的“好设计”或许不是体现在多么炫酷的造型上,而是体现在它能多么自然地融入并滋养人们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