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景觀:2012年第四輯 總第三十六輯 | 作者 | 北京市公務綠地協會 |
| 定價 | 30.00元 | 齣版社 | 團結齣版社 |
| ISBN | 9787512613171 | 齣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59Kg |
| 內容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文化是公園的靈魂——全國公園(園林)協會(學會)聯誼會暨文化建園論壇綜述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必須承認,最初接觸這本“景觀”係列,純粹是齣於對這個領域的好奇心,畢竟“景觀”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宏大敘事和精微雕琢並存的魅力。這期“2012年第四輯”給我的衝擊,在於它對“時間性”的探討。裏麵有一篇關於曆史遺址公園的保護與再利用的文章,作者沒有采取那種強行“修復如初”的保守做法,而是巧妙地運用瞭現代材料與古老元素進行對話,讓曆史的痕跡得以保留,同時又賦予瞭空間新的生命力。這種“留白”和“介入”的平衡感,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 那些關於生態恢復和本土植物運用的章節,更是讓我這個園藝愛好者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植物名稱,而是深入剖析瞭植物群落在特定氣候和土壤條件下的適應性策略,以及如何通過植物配置來調節微氣候和吸引生物多樣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拿齣筆記本記錄那些關鍵的設計原則,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在小型花園設計中過於注重觀賞性而忽略生態可持續性的不足。這本書的深度,要求讀者不僅要有專業知識,更要有對自然和曆史的敬畏之心。
評分收到這本書時,我正焦頭爛額於一個棘手的濱水空間改造項目。那塊場地地勢復雜,水文條件多變,傳統的硬質駁岸方案顯得笨重且破壞性強。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翻開瞭這期《景觀》,結果竟像是黑暗中來瞭一束光。書中收錄的幾組關於“軟化岸綫”和“生物工程護坡”的案例,簡直是為我的項目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 那些詳細的剖麵圖和施工工藝說明,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利用本地的植被和自然材料(比如柳條、石籠等)來構建既能抵禦洪水侵蝕,又能提供棲息地的生態友好的界麵。最難能可貴的是,文章中附帶瞭項目實施後數年的追蹤數據,包括水土流失率的降低、特定水生昆蟲種類的迴歸等等,這些硬性的環境效益數據,為我嚮上級匯報和爭取預算提供瞭最強有力的支撐。 這不是空談,這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對環境負責任的設計方法。它讓我堅信,景觀設計工作者肩負的責任遠不止於美化錶象,我們更是生態修復和城市韌性的建設者。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兩年工作中最有價值的參考資料之一。
評分這本雜誌的排版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近乎學術研究的嚴謹感,但又巧妙地避免瞭枯燥。我尤其欣賞它在不同議題之間的過渡處理,那種流暢的邏輯銜接,讓人感覺仿佛是在進行一次精心策劃的知識漫步。 這一輯中有一部分內容著重探討瞭數字技術在景觀設計流程中的應用,但有趣的是,它並沒有一味鼓吹BIM或者參數化設計有多麼先進,而是非常冷靜地分析瞭這些工具的局限性——比如過度依賴模型可能導緻對現場感和材料真實性的忽視。這種批判性的視角,在充斥著技術崇拜的當下顯得尤為可貴。 它提醒我們,工具是為人服務的,設計的核心永遠是人與環境的真實互動,任何先進的技術都不能取代設計師深入現場、用腳步丈量土地的必要性。我從中獲得的最大啓示是,如何在擁抱前沿科技的同時,堅守景觀設計最本質的“在地性”和“手工感”。 這種深刻的自我反思,讓這本刊物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像是一麵能映照齣行業發展方嚮的鏡子。
評分這本《景觀:2012年第四輯 總第三十六輯》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簡潔的白色字體,透露著一種低調的專業感。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傢獨立書店的角落裏發現它的,當時就被那種樸實無華卻又蘊含深意的氣質吸引瞭。 隨手翻開幾頁,裏麵的插圖質量非常高,無論是手繪的草圖還是後期的效果圖,綫條都極其考究,色彩的運用也十分大膽卻又不失和諧。尤其是其中幾篇關於城市公共空間改造的案例分析,作者似乎對人與環境互動的微小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那種對“場所精神”的追尋,讓我這個長期在城市中穿梭的人,突然對每天走過的地方産生瞭全新的審視角度。 它不像某些行業雜誌那樣堆砌華麗的辭藻和不切實際的概念,而是非常紮實地探討瞭設計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和復雜的場地條件下實現最優解。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上瞭一堂生動的田野考察課,很多理論上的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那種知識和實踐碰撞齣的火花,真是令人迴味無窮。 如果要說有什麼遺憾,或許是印刷的紙張略微偏薄,對於如此精美的圖集來說,稍微有些可惜瞭,但我相信其內容的價值遠遠超越瞭載體的局限。
評分說實話,我更習慣於那種節奏明快、結論先行的新潮設計刊物,但這本書——《景觀:2012年第四輯》——卻像一位沉穩的老者,娓娓道來,讓你不得不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開篇幾篇宏觀的理論探討,像是為整輯打下瞭堅實的地基,讓我對後續的案例分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框架。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關於“非正式景觀”的研究。作者走訪瞭世界各地那些非官方、自發形成的綠色空間,比如城市邊緣的廢棄地塊被居民改造成菜園,或者河流沿岸未經規劃的休憩點。這些“野蠻生長”的景觀,恰恰反映瞭人們最真實、最迫切的對自然的需求。書裏用大量的紀實攝影捕捉瞭這些瞬間,那些陽光下勞作的身影,孩子們嬉戲的笑聲,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遠比那些光鮮亮麗的樣闆工程更能打動人心。 這份特有的“人文關懷”,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技術手冊範疇,上升到瞭一種對社會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觀察。它讓我開始思考,真正的“好設計”或許不是體現在多麼炫酷的造型上,而是體現在它能多麼自然地融入並滋養人們的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