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系列实用规划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 978730113572

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系列实用规划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 9787301135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刁修睦,杜保强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技术
  • 模拟电路
  • 高职高专
  • 教材
  • 电子信息
  • 实用规划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子技术
  • 高职教育
  • 978730113572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35723
商品编码:297709558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系列实用规划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

定价:28.00元

作者:刁修睦,杜保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3011357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的一部分,是高校电气、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而编写的,旨在使读者能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并能将其较好的加以应用。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而编写的,全书分为2篇,共10章。篇为理论篇,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二极管及应用、半导体三极管及应用、常见实用单元电路、多级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产生与变换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电子设计与仿真技术简介;第2篇为实训篇,内容包括电子实训和模拟电子技术仿真实训。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校、本科院校主办的二级学院和民办高校的电气、自动化、电子、通信、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自考教材,还可供从事电子技术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篇 模拟电子技术理论
 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应用
  1.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1.1.1 本征半导体
   1.1.2 杂质半导体
   1.1.3 PN结的形成及特性
  1.2 半导体二极管
   1.2.1 二极管的结构与分类
   1.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2.4 二极管的等效电路
   1.2.5特殊二极管
  1.3 二极管的应用
   1.3.1 整流与稳压
   1.3.2 其他应用
  小结
  习题
 第2章 半导体三极管及应用
  2.1 半导体三极管
   2.1.1 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1.2 半导体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2.1.3 常用三极管
  2.2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2.1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组成
   2.2.2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2.3.1 等效电路法
   2.3.2 图解法
  2.4 公集电极电路和公基极电路
   2.4.1 共集电极电路
   2.4.2 共基极电路
   2.4.3 3种组态的性能比较
  2.5 场效应管及放大电路
   2.5.1 绝缘栅场效应管
   2.5.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6 晶闸管及应用
   2.6.1 晶闸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6.2 晶闸管的触发电路
  小结
  习题
 第3章 常见实用单元电路
  3.1 分压式射极偏置放大电路
   3.1.1 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必要性
   3.1.2 分压式射极偏置放大电路
  3.2 差动放大电路
   3.2.1 差动放大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2 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
  3.3 功率放大电路
   3.3.1 功率放大电路概述
   3.3.2 常见功率放大电路
  3.4 调谐放大电路
   3.4.1 LC并联谐振回路的选频特性
   3.4.2 单调谐放大电路
  3.5电流源电路
  小结
  习题
 第4章 多级放大电路
  4.1 分离元件多级放大电路
   4.1.1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4.1.2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
  4.2 集成多级放大电路
   4.2.1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4.2.2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
  4.3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4.3.1 频率响应概述
   4.3.2 单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4.3.3 调谐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4.3.4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小结
  习题
 第5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5.1 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5.1.1 反馈的概念及分类
   5.1.2 反馈的判别方法
  5.2 负反馈放大电路
   5.2.1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2.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
  5.3 负反馈在集成运放中的应用
   5.3.1 比例运算电路
   5.3.2 加减运算电路
   5.3.3 微分与积分电路
  5.4 负反馈电路的稳定问题
   5.4.1 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及条件
   5.4.2 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5.4.3 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判断
  小结
  习题
 第6章 信号产生与变换电路
  6.1 正弦波振荡电路
   6.1.1 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条件
   6.1.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6.1.3 LC正弦波振荡电路
   6.1.4 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
  6.2 非正弦波振荡电路
   6.2.1 信号比较电路
   6.2.2 非正弦波振荡电路
  小结
  习题
 第7章 直流稳压电源
  7.1 概述
   7.1.1 稳压电源的组成
   7.1.2 稳压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
  7.2 整流电路
   7.2.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7.2.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7.2.3 单相全波整流电路
  7.3 滤波电路
   7.3.1 电容滤波电路
   7.3.2 倍压整流电路
   7.3.3 其他形式滤波电路
  7.4 线性稳压电路
   7.4.1 串联型稳压电路
   7.4.2 集成稳压器
  7.5 开关式稳压电路
   7.5.1 概述
   7.5.2 串联开关电源
   7.5.3 并联开关电源
  7.6 电源的保护
   7.6.1 过流保护
   7.6.2 过压保护
   7.6.3 其他保护电路
  小结
  习题
 第8章 电子设计与仿真技术简介
  8.1 电子设计方法及应用
   8.1.1 电子设计的发展历程
   8.1.2 常用电子设计工具(软件)
   8.1.3 EDA的应用
  8.2 Multisim 9.0 简介
   8.2.1 Multisim 9.0 的主要特点
   8.2.2 Multisim 9.0 的主窗口
   8.3用 Multisim 9.0 对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分析
  小结
  习题
第2篇 模拟电子技术实训
 第9章 电子实训
  9.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9.2 焊接基本操作
  9.3 半导体器件的检测
  9.4 台灯调光电路的制作
  9.5 光控音乐门铃的制作
  9.6 高保真双声道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制作
  9.7 熄火报警电路的制作
  9.8 逻辑测试器的制作
  9.9 电风扇温控开关的制作
  9.10 声光控延时照明电路的制作
  9.11 直流稳压电源的装配
 0章 模拟电子技术仿真实训
  10.1 分压式负反馈偏置共射基本电路
  10.2 差动放大电路
  10.3 负反馈放大电路
  10.4 基本运算电路
  10.5 功率放大电路
  10.6 RC桥式振荡器
  10.7 直流稳压电源
附录A 半导体器件型号与符号的意义
附录B 集成电路的型号命名方法
附录C 常见半导体器件的主要参数
附录D 常见晶体管外形及封装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探索电子世界的奥秘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理解模拟电子技术及其广泛应用的知识体系。通过系统性的讲解,我们将带领您踏上探索电子世界奥秘的旅程,从最基础的半导体器件原理,到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再到各种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力求为您构建一个坚实而全面的模拟电子技术知识框架。本书不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应用分析,帮助您将所学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与半导体器件 我们将从模拟电子技术的核心——半导体器件入手。首先,我们会深入剖析半导体材料的物理特性,包括其导电机制、能带理论以及PN结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二极管的特性、工作原理及常见应用,如整流、稳压和信号限幅等。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三极管,即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和场效应晶体管(FET)。对于BJT,我们将深入探讨其放大原理、工作区域(放大区、饱和区、截止区)以及各种基本电路组态(共射、共集、共基)。我们将分析其静态工作点设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偏置电路实现稳定的放大功能。对于FET,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不同类型(JFET、MOSFET),以及它们在电子电路中的独特优势,如高输入阻抗和低功耗。我们将详细讲解它们的伏安特性曲线、工作原理以及在开关和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这一部分的目标是让读者对构成现代电子设备基石的半导体器件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为后续更复杂的电路分析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放大电路分析与设计 在掌握了基本半导体器件的原理后,我们将进入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分析。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各种单级和多级放大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单级放大电路: 共射放大器: 详细分析其电压增益、电流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讲解不同偏置方式(固定偏置、发射极自偏置、分压偏置)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偏置电路。 共集放大器(射极跟随器): 分析其电压跟随特性,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的特点,以及在缓冲器和阻抗匹配电路中的应用。 共基放大器: 分析其电流放大特性,低输入阻抗和高输出阻抗的特点,以及在高频放大和阻抗变换中的作用。 多级放大电路: 级联放大器: 讲解不同单级放大器级联的意义,如何通过级联提高整体增益和改善输入/输出特性。重点介绍RC耦合、直接耦合和变压器耦合等耦合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差分放大器: 深入分析差分放大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共模抑制比(CMRR)等关键指标,以及其在运算放大器前端、信号处理和抗干扰电路中的重要作用。 频率响应与补偿: 低频响应: 分析电容在低频电路中的作用,以及耦合电容和旁路电容对放大器增益的影响。 高频响应: 分析寄生电容在高频电路中的影响,介绍带宽、增益滚降等概念,以及如何采用补偿技术(如米勒效应补偿)来改善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第三部分:信号发生器与波形变换 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利用模拟电路生成和处理各种信号,这在通信、测量和控制等领域至关重要。 振荡器: 反馈振荡器: 详细讲解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即正反馈与起振条件。介绍不同类型的反馈振荡器,如RC正弦波振荡器(相移振荡器、维恩电桥振荡器)和LC振荡器(哈特莱振荡器、科罗皮兹振荡器、阿姆斯特朗振荡器)。 石英晶体振荡器: 分析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以及其在高稳定度振荡器设计中的应用。 非正弦波发生器: 介绍方波、三角波、锯齿波等非正弦波的产生原理,如多谐振荡器、积分器和微分器等电路。 波形变换电路: 比较器: 讲解比较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它实现信号的阈值检测、整形和电平转换。 施密特触发器: 深入分析施密特触发器的滞后特性,以及其在信号去噪、脉冲整形和振荡电路中的应用。 定时电路: 介绍基于RC充放电原理的定时电路,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精确控制定时时间。 第四部分:集成运放及其应用 集成运算放大器(Op-Amp)是现代模拟电子技术的核心组件,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通用性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运放的基本特性与内部结构: 理想运放模型: 介绍理想运放的各项重要特性,如无穷大的开环增益、无穷大的输入电阻、零的输出电阻、无穷大的共模抑制比和零的失调电压等,并讲解这些理想特性在电路分析中的简化作用。 运放的内部结构(简化): 简要介绍运放的差分输入级、增益级和输出级,以及这些级的功能。 基本运算电路: 反相放大器、同相放大器: 详细分析它们的电路结构、增益公式,并探讨其各自的优缺点。 电压跟随器: 再次强调其电压跟随特性和阻抗匹配作用。 加法器、减法器: 讲解如何利用运放实现多路信号的加减运算。 积分器、微分器: 分析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并探讨实际电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高频不稳定)。 有源滤波器: 介绍如何利用运放构建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并分析其设计原理和性能指标。 其他运放应用: 比较器应用: 再次强调运放作为比较器的功能,以及更宽范围的信号检测。 信号发生器: 介绍如何利用运放构建功能强大的信号发生器,如三角波发生器、锯齿波发生器等。 电源电路: 讲解如何利用运放实现稳压电源的反馈控制。 第五部分:功率放大器与电源电路 功率放大器负责将微弱的信号放大到足以驱动负载的程度,而电源电路则是为整个电子系统提供稳定的能量。 功率放大器: 甲类功率放大器: 分析其工作原理、效率和失真特性。 乙类功率放大器: 讲解其推挽工作方式,以及如何解决甲乙类放大器的交越失真问题。 甲乙类功率放大器: 深入分析其工作原理、效率和失真特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 丙类功率放大器: 介绍其高效率特性,以及在射频功率放大中的应用。 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重点讲解输出功率、效率、失真、频率响应等关键指标。 电源电路: 整流电路: 介绍半波整流、全波整流(中心抽头变压器和桥式整流)及其滤波原理。 稳压电路: 线性稳压器: 讲解串联型稳压器(如三端稳压器78XX/79XX系列)和并联型稳压器(如齐纳二极管稳压)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开关稳压器(简述): 简要介绍开关稳压器的高效率特性,为读者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保护电路: 介绍过流保护、过压保护等电路在电源设计中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并展望模拟电子技术的未来发展。 典型应用实例分析: 音频放大器设计: 结合实际元器件选型和电路设计,分析一个完整的音频放大器系统。 传感器信号调理: 讲解如何利用模拟电路放大、滤波和变换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使其能够被后续数字电路处理。 通信系统中的模拟电路: 简述模拟调制解调、滤波等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仪器仪表中的模拟电路: 分析模拟电路在测量、显示等仪器仪表中的作用。 发展趋势展望: 高精度、高速度模拟电路: 介绍精密测量、高速数据采集等领域对模拟电路性能提出的更高要求。 低功耗模拟电路: 探讨在便携式设备和物联网应用中,如何设计低功耗的模拟电路。 模数混合集成电路: 展望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集成化发展趋势,以及其在SOC(System on Chip)设计中的重要性。 新兴模拟技术: 简要介绍射频前端、MEMS传感器接口等新兴领域的模拟技术。 结语 通过对本书内容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模拟电子技术理论基础,掌握分析和设计各种模拟电路的基本方法。我们相信,本书将为您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在电子信息领域播下成功的种子,并激发您对模拟电子技术更深层次的探索热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教材中习题和课后思考题的设置非常关注。一本好的教材,习题设计是检验学习成果和促进主动思考的关键环节。这本书的习题量看起来是足够的,覆盖面也比较全面,涉及计算、分析和设计三大类。然而,我比较担心的是设计的难度梯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习题的难度突然从基础计算题跃升到复杂的系统设计题,中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引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我期望其中的设计类题目能够提供更明确的约束条件和设计指标,比如“设计一个具有特定输入阻抗和增益的共射极放大器,要求带宽不低于XX MHz”。另外,如果能提供一些典型的设计流程图或提示,指导学生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功能电路,那将极大地提升教材的实用价值,真正体现“规划教材”的定位。

评分

从排版和学习辅助工具的角度来看,我希望教材在图表的清晰度上再下点功夫。模拟电路的学习高度依赖于图形信息的传递,无论是器件的结构图、电路原理图,还是各种输入输出的波形图,都必须做到一目了然。如果某些关键的晶体管内部模型图或者复杂的逻辑图画得过于拥挤或者线条模糊,都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特别是对于MOS管的四个工作区的图形划分,如果能用颜色或阴影进行明确区分,会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此外,现在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衷心希望这本教材在介绍器件选型时,能尽量贴近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易于采购的元器件型号,而不是过多纠结于一些已经淘汰或不常用的老旧型号,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维修和开发中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教材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档次的,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都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正经的理工科读物。我刚拿到手的时候,特意翻阅了一下目录,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最基础的半导体元件特性讲起,逐步深入到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等核心内容。看得出来编者在内容组织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力求循序渐进,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过,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实际应用案例的丰富程度。毕竟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理论联系实际才是王道。我期待书中能穿插更多贴近生产一线的实例分析,比如某个常见电子设备的核心电路解析,这样能让抽象的理论知识立刻变得鲜活起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公式推导的层面。希望它在讲解晶体管的BJT和MOS管工作原理时,能用更加直观的图示和比喻来辅助理解,毕竟这部分内容是后续所有高级电路设计的基础,扎实度决定了未来的上限。

评分

说实话,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字体和版式。印刷质量相当不错,墨迹清晰,纸张的白度适中,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需要对着电路图和波形图反复研读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但是,我对理论深度和广度有更高的期待。模拟电子技术博大精深,光是讲解运放的各种经典应用电路,比如有源滤波器、比较器、电压跟随器等,就足以占据大量篇幅。我希望这本书在这些关键的经典电路的分析上,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不仅仅是给出结论,而是清晰地展示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在分析非线性失真和噪声抑制这些实际工程问题时,能够有独到的见解或简化的分析方法。如果能增加一些高级主题的选读章节,比如开关电源基础拓扑或者简单的数据转换器结构介绍,那就更完美了,能稍微拓宽一下学生的视野。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接触技术文档的读者,我对教材的语言风格要求比较高,需要那种既准确又流畅的专业表达。这本书的语言整体上是规范的,用词专业到位,没有出现太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口语化表述,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我也注意到,有些章节在深入讲解反馈理论,比如负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时,似乎略显单薄。反馈是模拟电路的灵魂,理解其稳定性和频率特性至关重要。我希望它能用更细致的笔墨去剖析Barkhausen准则的应用场景,并且通过实际的仿真结果图来佐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仅仅给出几个公式是不够的,最好能配上几组对比实验数据,比如有反馈和无反馈时,电路的增益带宽积和输入输出阻抗的变化趋势,这样能让读者对反馈的“魔力”有更切身的体会,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