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韩式半*化妆术 |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6-01 |
| 作者:郑美英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9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910695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郑美英 毕业于韩国梨花大学,1 996年正式开始学习美容,并 于2008年取得韩国美容艺术博士学位。不仅如此,郑博士 还在美容相关企业中从事人事管理和营销管理工作,至今已 有近十年的工作经验。在此期间,她还担任了相关产品的企 划、产品教育、营销管理教育工作,同时在多所大学美容系 中担任讲师。2007年创建了韩国**美容研究学院,并在 韩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年前,开设面向中国人教 学的美容班,一直经营到现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务实得近乎苛刻”。它极少使用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来夸耀某项技术的优越性,而是通过大量的“如果A发生,那么你应该这样做;如果B发生,请立即停止并转为B预案”的句式来构建内容。我注意到,在讲解“机器调试”的那部分,作者将成功率和失败率的临界点描述得异常清晰。比如,关于针尖深度的控制,作者不仅给出了一个公认的安全范围,还详细列举了“超出安全线0.1毫米”可能导致的短期和长期后果,这种对风险的坦诚,让我对作者的专业度产生了极大的信赖。它不像一些宣传册那样只告诉你成功有多美妙,而是把潜在的“坑”也毫无保留地挖出来警示读者。这种近乎“反商业”的坦率,反而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是极其可靠和负责任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给我一种强烈的“工具书”的质感,但又不像传统工具书那样枯燥乏味。它的排版非常注重视觉引导,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产生信息过载的压迫感。我留意到,作者在介绍不同的“技法组合”时,经常使用那种类似流程图的图标和示意图,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多的信息。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检索特定知识点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当我想要回顾一下“如何处理敏感皮肤的底色调整”时,我不用去翻阅厚厚的正文,直接锁定那个蓝色的“警告”图标区域,相关的要点就清晰地列在了旁边。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售后维护和客户沟通”这块的内容竟然也着墨不少。这在很多技术类书籍中是被忽略的环节,但作者却将其提升到了与核心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客户提出异议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应对策略,这无疑为那些想将技术转化为职业的人士提供了宝贵的“情商”修炼手册。
评分坦白地说,我过去看过的几本相关书籍,很多内容都停留在理论的“纸上谈兵”阶段,模型展示也大多是那种十年前的、略显过时的案例。而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时代感”的捕捉。作者似乎非常紧密地关注着行业内最新的材料革新和审美风向的转变。比如,书中对于“超自然微调”理念的阐述,就明显区别于前几年流行的那种“浓墨重彩”的风格。它强调的是“无痕”和“融入”,甚至用了一些我闻所未闻的新型色料和器械名称。虽然有些新词汇我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但这恰恰说明了作者的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没有将过时的信息强加给读者。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个由行业顶尖专家主讲的、与时俱进的研讨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陈旧的知识灌输。这种前瞻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上做得非常流畅,它仿佛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步引导都指向下一个更深入的领域,却不会让人迷失方向。比如,在完成对“眉部结构与骨骼关系”的深度解析后,它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不同脸型下的黄金分割线调整”,这种从宏观解剖学到微观美学布局的推进,体现了作者极高的知识整合能力。而且,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不是简单地展示“Before”和“After”的对比图,而是配上了非常详尽的“诊断报告”和“操作日志”。我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成功的案例背后,是如何一步步排除干扰因素、如何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微调的。这种透明的操作记录,远比那些缺乏细节的完美图例更有教育意义,它教会的不是“如何达到完美”,而是“如何在变化中趋近完美”。这种注重过程而非仅重结果的叙事方式,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刚翻开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凑合看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美妆技术”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我总觉得能有什么颠覆性的内容?然而,随着我深入阅读,我发现它在叙述手法上颇有些独到之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着一丝“邻家大姐”分享经验的口吻。比如,在讲解“色彩理论在亚洲人肤色中的应用”那一章节,我原以为会看到一堆复杂的色谱图和数值分析,结果呈现的是通过对比几个不同肤色模特在不同光照下的照片,配上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让我这个纯门外汉也能迅速抓住核心——什么颜色是“安全牌”,什么颜色是“高风险区”。这种叙述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操作步骤时那种近乎强迫症的细致,比如,连提及清洗工具的力度和角度都有详细说明,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一般。这种体贴入微,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能想象出实操时的每一个细节,极大地增强了实践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