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
定价:88.00元
作者:兰雪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7357
字数:356000
页码:34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了福建本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前线兵源不足时,福建地方兵役机构严格执行政策,落实兵员动员宣传工作,积极征兵,为前线充补大量兵员,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绪论、福建兵员动员的背景与有利条件、福建兵员动员的法规体系与组织机构、福建兵员动员的准备,以及重点描述了福建兵员动员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兵员动员的成效与影响。
目录
作者介绍
兰雪花,女,1973年9月生,福建省南平市人,畲族。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文摘
序言
阅读历史书籍,我有时更偏爱那些能揭示权力运作机制的文本。兵员动员,本质上是国家权力对个体生命支配权的集中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抗战时期福建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动员效率背后的权力博弈。国民党的地方势力、地方士绅(如宗族领袖、乡绅代表),以及新近崛起的进步力量(如地下党组织或民间团体),他们在动员战线上是如何互相渗透、竞争和合作的?动员的成功,究竟是依赖于既有的威权体系的惯性服从,还是得益于新兴的民族国家意识的有效灌输?我期待看到关于“政治动员”的细致分析,即如何通过宣传、意识形态教育,将一个原本对中央政府漠不关心的农民,转化为愿意为“国家”流血牺牲的士兵。如果书中能提供具体到某次动员法令颁布后,地方官员的执行策略变化、民众舆论的即时反馈,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到最终的征召数字,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国家构建与社会动员的经典之作。
评分翻开一本关于“抗战”的著作,总会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兵员动员,意味着将最宝贵的生命资源投入到最惨烈的消耗战中。我关注的焦点在于“效率”背后的“代价”和“伦理”。兰雪花这位作者(假设是作者名),如果能做到不回避动员过程中的负面因素,那这本书才算得上是全面和负责任的。比如,征兵过程中是否存在强征、滥用权力的情况?对那些被动员起来的家庭,战后补偿和优抚政策是否到位?在战争的极端压力下,地方官员和动员干部如何平衡上级的指令与保护地方民众的责任?我期待看到的是对那种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普通家庭的深情回望。他们失去了儿子、丈夫,他们的土地可能荒芜,他们的未来被战争彻底打乱。优秀的史学著作,不应只歌颂胜利,更应该记录牺牲者的无言付出。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每一个微小个体的悲欢离合,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胜利”二字的真正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就足以让我这个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心潮澎湃。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在那民族危亡的关头,东南一隅的福建省是如何组织和动员起庞大的兵力投入到残酷的抗日战争中的。我期待能看到详实的史料支撑,不仅仅是宏观的政策分析,更希望能窥见那些基层的、鲜活的动员场景。比如,乡里如何张榜征召?那些被动员起来的青年,他们是出于怎样的信念和压力走上战场的?他们的家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社会不同阶层在动员过程中的反应,士绅、农民、城市工人,他们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如果能辅以当时的地方志、档案记录,甚至是幸存者的口述回忆,那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真实感必然会大大增强。我特别关注动员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任何大规模的社会动员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方派系的影响、民众对战争的恐惧、经济资源的匮乏,这些“硬骨头”是如何被啃下来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史,更应是一部关于全民抗战精神的缩影。期待它能带来超越教科书描述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作为一个研究区域社会变迁的爱好者,我寻找的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军事史或政治史的辅证材料,而是希望看到“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具体表现。这本书的“兵员动员”这个切入点,天然地带着强烈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色彩。我设想作者必然会花费大量笔墨去剖析传统宗族结构、地方精英的话语权,以及现代国家权力是如何试图渗透和重塑这些既有社会组织的。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多、海近,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原本就相对松散,这种复杂的地方性,无疑给中央政府的动员工作带来了独特的挑战。我特别想知道,在“抗战”这个超越一切的地方认同的号召下,原本可能相互隔阂甚至敌对的村社之间,是如何被整合到统一的战时动员体系中的。这种整合,是基于强制、利益交换,还是某种新兴的民族主义情感的自发涌现?如果作者能深入挖掘不同县、不同宗族之间动员效率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原因,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我希望它能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如何从一个松散的传统社会,逐步转型为一个具有现代战争动员能力的国家,提供一个精细的微观案例。
评分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个特定区域的抗战史,最好的方式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战略背景中去审视。福建,作为东南沿海,其兵员动员不仅仅关乎其自身的防御力量,更与对台“反攻”准备、海上交通线的维护,乃至与盟军的潜在协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如果能将福建的兵员动员放在国民政府整个战时人力资源调度体系中进行定位,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地方事件,那就太棒了。我非常好奇,福建提供的兵员,其训练水平、装备补给与内地省份有何异同?是否有特定的兵种(例如海军陆战队或与海防相关的部队)在福建得到了优先的动员和培养?如果作者能够通过对兵源去向的追踪,描绘出福建青年抗战的整体地理足迹——他们被派往了淞沪战场、武汉会战,还是固守在闽中前线——这将极大地拓宽我们对“福建贡献”的理解。这种宏观视野下的微观聚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区域史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