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综述 大事记
定价:5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565
字数:
页码:28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综述 大事记》客观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英勇抗战的辉煌历程、宝贵经验和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录
综述
引言
一、抗战爆发后的华南形势华南组织的恢复与抗战的准备
(一)全国抗战爆发,中央的抗战路线、方针以及关于南方游击区的工作方针
(二)华南地区组织的恢复
(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建立民众抗日武装
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建立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展开
(一)日军登陆大亚湾及广州沦陷,组织部署开展敌后游击战
(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的陆续建立
(三)积极开展对日伪军的游击战争
(四)有理有利有节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逆流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困难中坚持和发展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对策
(二)营救爱国文化人士和国际友人
(三)粉碎日伪军“蚕食”、“扫荡”
(四)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和进攻
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游击战争的大发展迎接抗战胜利
(一)中国抗日战争出现有利转折,敌后游击战转入局部反攻
(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根据地大发展
(三)加强部队和根据地建设
(四)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准备反攻
(五)抗战胜利
结束语
大事记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厚重的布面材质,色调沉稳,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地细腻,印刷清晰,字体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看得出,出版方在书籍制作上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和心血,这对于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作品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书中所附带的一些历史照片和地图的复制品,装裱得极其逼真,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装帧上的用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体现了对这段历史的尊重与珍视。我甚至愿意把它作为一件收藏品摆在家中的书架上,它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严谨性与深度,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平台。它不仅仅记录了“做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某些关键的战略转折点,作者并未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花费大量的篇幅来分析当时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图、内部讨论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这种分析的深度,使得读者可以跳脱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去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情境下,所有参与者所面临的复杂困境和取舍。它鼓励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历史叙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引路石,指引我们去探究历史的复杂肌理,而非仅仅满足于对事件的简单回顾。
评分初读这本厚重的史料集,首先被其详尽的时间脉络所震撼。目录结构清晰得令人赞叹,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精准地标记和细分,仿佛一张精心编织的巨网,将所有零散的事件都纳入了严密的逻辑框架之中。这种编年体的叙述方式,虽然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但其带来的系统性认知提升是无可替代的。我花了很长时间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地理变迁上,每读完一个阶段,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抗争力量是如何一步步从萌芽走向壮大,其间的艰难与抉择,都通过精确的日期和事件描述,变得有血有肉。它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一部经过严格考证和筛选的、如同精密仪器般运作的历史档案,让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感受到秩序与必然的力量。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广度。它似乎不满足于传统的官方文献,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地方志、口述史料,甚至是零星的私人信件或会议记录。这种“地毯式”的搜集,使得描绘出的抗争图景立体而丰满。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游击队在物资补给上的窘迫状态,并不是空泛地描述,而是通过具体的数字、征集令的片段来展现,这让遥远的历史细节瞬间变得可触可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军事战略与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展现了战争在每一个角落留下的深刻印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挖掘,使得整个抗争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口号,而是由无数鲜活的、具体的“小事件”支撑起来的真实存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为克制和冷静,几乎没有煽情或过度的形容词,一切都以客观的陈述为主导。这种冷静到近乎铁面无私的笔触,反而带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感。它让你直接面对事实本身,不需要任何情感的引导,历史的重量自然而然地压在心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或模糊不清的事件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通常会并列呈现不同来源的说法,并给出详尽的脚注作为支撑。这种对史料来源的透明化处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对其可靠性产生高度的信任。它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在法庭上冷静地陈述证据,而非一位激情澎湃的演说家,这种严谨是历史研究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