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雷達與探測 信息化戰爭的火眼金睛(第2版)
定價:78.00元
作者:王小謨,張光義,王德純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18057317
字數:786000
頁碼:480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雷達與探測 信息化戰爭的火眼金睛(第2版)》在整體框架及具體內容上均對版進行瞭大幅度修改和增新。主要內容有:雷達概論;監視雷達;跟蹤雷達;機載雷達;超視距雷達;閤成孔徑雷達;彈道導彈防禦雷達;民用雷達;無源雷達;雷達結構、工藝和微電子技術;雷達發射、接收與信號處理技術;雷達新技術及其發展。《雷達與探測 信息化戰爭的火眼金睛(第2版)》讀者對象:具有以上文化程度,從事雷達、軍事電子係統工程的科研人員及管理乾部;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老實說,我拿起這本書時,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這類主題往往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然而,作者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復雜的電磁頻譜知識,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之中。我最欣賞的是他對“軟殺傷”與“硬殺傷”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的認知框架。它不像某些同類書籍那樣,隻是堆砌圖錶和公式,而是注重闡釋原理背後的邏輯和應用場景。每當讀到一個關鍵轉摺點,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是如何將看似不相關的技術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張無形的、強大的作戰網絡。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現代衝突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
評分這部作品的敘事張力著實令人難忘,它並非那種平鋪直敘的技術手冊,而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戰爭史詩。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勾勒齣瞭信息時代戰場變遷的宏偉圖景。我尤其欣賞他對戰略層次的洞察力,書中對“態勢感知”這一核心概念的闡述,簡直是點石成金。它不僅僅是關於設備和信號,更是關於人類心智在信息洪流中的博弈。每次翻閱,我都能感受到那種從曆史脈絡中提煉齣的深刻哲理,仿佛置身於一場跨越數十年的技術革命前沿,親眼見證決策者們如何在數據迷霧中尋找真相。那種對全局的把握,那種對未來戰爭形態的預判,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深感震撼。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技術語言,轉化為瞭充滿人性掙紮與智慧光芒的故事。
評分閱讀體驗極其暢快淋灕,仿佛作者就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兵,坐在你麵前,用最直接、最坦誠的語言,分享他對於現代戰場環境的深刻理解。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其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前瞻性。它不僅僅是對現有技術的梳理,更是對未來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和戰略睏境的深刻反思。書中對“信息透明化”的雙刃劍效應的剖析尤其到位,它揭示瞭在追求全知全能的過程中,可能付齣的代價。文字節奏把握得極好,敘述時快時慢,時而如同高速飛馳的電子束,時而又沉靜如深海潛航的探測器。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讓枯燥的理論獲得瞭生命力,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妙,它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講解方式,從基礎概念齣發,層層遞進,最終匯聚到對未來作戰哲學的探討。我所關注的重點在於其對“非對稱性優勢”的解讀。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各國技術水平的差異,而是深入剖析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的獨特性,去放大自身的優勢,同時有效削弱對手的已知能力。書中對特定技術細節的描述,雖然保持瞭專業水準,但其最終落腳點始終是服務於戰略意圖的實現。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實驗室理論與實戰需求的橋梁,讓讀者清晰地看到每一項技術進步如何在戰場上轉化為具體的作戰效能。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信息時代的博弈,擁有瞭更為清晰、也更為審慎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深入到現代軍事工業靈魂深處的田野調查。它沒有過分渲染火光和硝煙,而是將焦點放在瞭那些默默無聞、卻能決定勝負的幕後英雄——那些無處不在的“眼睛”和“耳朵”上。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跨域融閤的章節,作者對不同傳感器數據如何被整閤、清洗、最終轉化為決策支持的描述,細緻入微,堪稱教科書級彆。那些關於算法優化和抗乾擾能力的討論,雖然技術性較強,但被處理得恰到好處,既能滿足資深讀者的求知欲,又不會讓初學者感到完全迷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自洽的分析體係,讓人明白在信息優勢麵前,傳統的軍事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怎樣的結構性變化。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的力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