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基、蒋勤、阙龙兴编的《石仓契约(第5辑共 8册)/浙江地方文书丛刊》汇集浙江松阳县石仓村民 间所收藏之各类文书,如地契、户贴和册等,内容包 括原件影印与释文,因其从未正式刊行,为原始资料 。它是继徽州文书后,**发现的村落文书,即是近 三百年来中国东南社会转轨的典型案例,又具有** 意义。该丛刊的出版可谓是综合研究(历史、建筑和 法律等)的试点。
第五輯第一册
道光六年定光古佛壽誕會簿
同治十年至光緒二年修橋會簿
同治十二年夫人會簿
光緒七年洋莊會簿
光緒八年社穀銀錢總簿
光緒十一年至民國五年土地會簿
光緒十二年關王會簿
光绪十四年五穀會簿
光緒二十年至民國九年元寶會簿
光绪二十五年觀音會簿
第五輯第二册
光緒二十七年蔡宅靈感堂龍燈會簿
光緒三十二年茶排會眾馬燈流水簿
民国三年蔡氏土地會流水簿
民國九年蔡宅靈感堂龍燈會簿
民國十二年四境會簿
民國十三年闕氏宗祠勷捐會總簿
民國十四年定光會簿
民國十四年東社元宵會簿
民国十七年至三十八年龍燈會簿
民國二十一年夫人會簿
民國二十三年蔡氏土地會流水簿
民國二十六年夫人會簿
民國二十七至一九五六年石倉祈雨開支簿
民國二十八年永城大社新慶會簿
民國二十八年關帝會簿
民國二十九年釣魚潭龍王公路會簿
民國十五年闕成達立會書
民國十五年李士培立會書
民國十六年闕水旺立會書
民國十六年張李寶立會書
民國十六年闕報求立會書
民國十八年馮官進立會書
民國十九年陳石玄?立會書
民國十九年曾樹坤立會書
民國二十三年曾藍樹立會書
民國二十八年劉氏柳鳳立會書
……
第五輯第三册
第五輯第四册
第五輯第五册
第五輯第六册
第五輯第七册
第五輯第八册
第一段: 最近重温了那套《宋代士人的社交网络与文化实践》的影印本,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宋文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如何通过诗社、书信往来、以及对古籍的共同研习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圈层文化”的深度剖析,比如某个特定时期,某几位名士的唱和之作,是如何被后世文人奉为圭臬,甚至影响了区域性的审美风尚。书中收录的那些大量的手稿摹本和私人信札,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互相推崇、偶尔的酸涩和对仕途浮沉的感慨,让我仿佛能穿越千年,亲耳听见他们的辩论。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古代朋友圈”观察实录。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点茶”和“焚香”如何从日常生活习惯上升为身份象征的那一部分论述,它揭示了文化符号是如何被精英群体精心塑造和传播的。读完之后,再看那些描绘宋代市井生活的画作,都会多一层对上层社会精神生活的理解。
评分第五段: 手头上还有一本关于民国时期城市空间变迁的摄影史著作,书名大概是《霓虹灯下的摩登:1920-1930年代上海的公共领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它巧妙地利用了大量的、以往未被充分重视的广告招贴画和街景照片,来重建那个特定时期上海“现代性”的视觉景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照片,而是将照片作为文本来解读,比如分析有轨电车旁行走的穿长衫的男性与穿着西装的女性之间的空间距离,以此来探讨性别角色的流动性。书中对“新式里弄”和“西式公寓”的对比分析尤其犀利,揭示了物质空间如何承载了家庭伦理和阶级区隔的微妙变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夜生活”的研究特别感兴趣,它如何描绘了咖啡馆、舞厅这些新型公共空间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不同社会阶层进行“越界”社交的场所。这本书的配图质量极高,印刷精美,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史学著作的枯燥感,更像是一部关于城市美学的深度访谈录,让人对那个躁动而充满创造力的年代充满向往。
评分第三段: 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清代中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政策执行过程的口述史汇编,书名可能叫《边陲烽烟与王权渗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官方文书和实地访谈材料进行了罕见的结合。它没有简单地将“改土归流”定性为简单的“文明开化”,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一政策在具体执行层面遭遇的阻力、地方精英的策略性顺从,以及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渐进性变化。特别是其中收录的几段关于苗族头人和土司后裔的访谈,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了权力交接时的焦虑和对传统习俗被侵蚀的不甘,那种沉重的历史感是冰冷的档案无法传达的。书的后半部分对新设流官与旧有地方势力之间权力博弈的分析极其精彩,展示了清朝中央政权在面对复杂多元的地方社会结构时,所采取的柔性与刚性并济的治理智慧(或说策略)。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沉重,但对于理解中国版图内的权力动态和文化张力,是不可多得的史料集合。
评分第二段: 我手边正好有一本关于明代江南市镇商业形态的个案研究,叫《晚明徽商的乡土投资与族群认同》。这本书的研究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开了宏大的经济叙事,而是聚焦于徽州商人如何将商业利润反哺到宗族和家乡建设中去。作者通过对祠堂碑记、族谱修订以及水利工程的捐助记录进行爬梳,细致入微地重建了商业资本如何在地方社会结构中转化为宗族权威的过程。书中对几家代表性商户的商业网络图谱分析得尤其到位,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血缘和地缘关系,在长三角地区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商业和信息网。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义庄”这一互助机构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慈善组织,更是徽商群体维系内部团结、对外展示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工具。这本书的史料扎实得令人敬佩,特别是那些地方志中被忽略的零散记载,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揭示了商业精英与地方政治力量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读完后,我对“地方精英”的构成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单向度的“逐利者”形象。
评分第四段: 说起来,我最近刚看完那本专门研究清代县级司法运作的专著,那本书的视角非常微观,聚焦于县衙里的“代书”群体,书名叫《笔墨背后的讼事:清代县域代书的法律经纪》。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基层法律实践的想象。我们通常认为打官司要靠“师爷”,但这本书指出,在许多偏远地区,真正掌握法律程序和文书写作技巧的,是那些低学历、收入不稳定的“代书”。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民间诉讼文书样本,还原了这些代书如何周旋于地方士绅、捕快和底层民众之间,他们既是法律知识的普及者,有时也是规则的“解释者”乃至“设计者”。书中对代书们使用的套语、撰写格式的演变有详尽的图表分析,非常具有操作性。最引人入胜的是,作者探讨了代书群体如何通过垄断文书技能,在不受士绅阶层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半独立的法律服务市场。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将法律史研究从中央律例和高层判例中,拉回到了充满烟火气的县衙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