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仓契约(第5辑共8册)/浙江地方文书丛刊

石仓契约(第5辑共8册)/浙江地方文书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树基蒋勤阙龙兴... 编
图书标签:
  • 石仓契约
  • 地方文书
  • 浙江
  • 契约
  • 历史文献
  • 民国
  • 档案
  • 地方史
  • 族谱
  • 文史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
ISBN:9787308171731
商品编码:2977820150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石仓契约(第5辑共8册)/浙江地方文书丛刊
  • 作者:编者:曹树基//蒋勤//阙龙兴
  • 定价:3000
  • 出版社:浙江大学
  • ISBN号:978730817173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3-01
  • 印刷时间:2018-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172
  • 字数:2170千字

内容提要

曹树基、蒋勤、阙龙兴编的《石仓契约(第5辑共 8册)/浙江地方文书丛刊》汇集浙江松阳县石仓村民 间所收藏之各类文书,如地契、户贴和册等,内容包 括原件影印与释文,因其从未正式刊行,为原始资料 。它是继徽州文书后,**发现的村落文书,即是近 三百年来中国东南社会转轨的典型案例,又具有** 意义。该丛刊的出版可谓是综合研究(历史、建筑和 法律等)的试点。
    

目录

第五輯第一册
道光六年定光古佛壽誕會簿
同治十年至光緒二年修橋會簿
同治十二年夫人會簿
光緒七年洋莊會簿
光緒八年社穀銀錢總簿
光緒十一年至民國五年土地會簿
光緒十二年關王會簿
光绪十四年五穀會簿
光緒二十年至民國九年元寶會簿
光绪二十五年觀音會簿
第五輯第二册
光緒二十七年蔡宅靈感堂龍燈會簿
光緒三十二年茶排會眾馬燈流水簿
民国三年蔡氏土地會流水簿
民國九年蔡宅靈感堂龍燈會簿
民國十二年四境會簿
民國十三年闕氏宗祠勷捐會總簿
民國十四年定光會簿
民國十四年東社元宵會簿
民国十七年至三十八年龍燈會簿
民國二十一年夫人會簿
民國二十三年蔡氏土地會流水簿
民國二十六年夫人會簿
民國二十七至一九五六年石倉祈雨開支簿
民國二十八年永城大社新慶會簿
民國二十八年關帝會簿
民國二十九年釣魚潭龍王公路會簿
民國十五年闕成達立會書
民國十五年李士培立會書
民國十六年闕水旺立會書
民國十六年張李寶立會書
民國十六年闕報求立會書
民國十八年馮官進立會書
民國十九年陳石玄?立會書
民國十九年曾樹坤立會書
民國二十三年曾藍樹立會書
民國二十八年劉氏柳鳳立會書
……
第五輯第三册
第五輯第四册
第五輯第五册
第五輯第六册
第五輯第七册
第五輯第八册


《石仓契约(第5辑共8册)/浙江地方文书丛刊》一书,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献价值,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明清时期浙江社会经济生活的窗口。此书并非一次性的著作,而是“浙江地方文书丛刊”系列中的第五辑,共计八册,每一册都承载着独立的价值,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细的史料体系。 本书的核心内容,顾名思义,聚焦于“契约”。然而,“契约”二字所涵盖的范围远不止简单的买卖合同。在这里,“契约”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经济往来的记录,是法律权益的保障,更是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的体现。从最基本的土地买卖、房屋租赁,到更为复杂的婚姻嫁娶、亲属分家,再到商业经营中的合伙、借贷、佃耕,甚至是奴仆买卖、香火承袭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这些契约文献,如同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珍珠,经过编纂者的精心梳理和考订,得以重现其原本的光彩。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经济生活的全景图: 浙江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经济区域,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发达。这些契约文献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模式,如土地的流转、佃农与地主的权利义务;商业贸易的繁荣,各类店铺的经营、商号的设立、钱庄的运作;手工业的发展,如丝绸、瓷器等产业的生产与销售;以及金融活动的活跃,如高利贷、典当等。通过对这些契约的细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市场运作机制,物价的波动,以及商品流通的渠道,对于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结构的微观呈现: 契约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文本,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婚姻契约中,可以窥见当时家庭的组成模式、嫁妆的构成、夫家与娘家的互动;分家契约则展现了家族内部的财产分割、责任划分,反映了宗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而一些涉及人身关系的契约,如买卖奴仆、雇佣长工等,则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复杂性。这些文献如同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近距离观察当时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以及权力关系。 法律制度的实践样本: 契约作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其内容、格式、以及签约的程序,都蕴含着当时的法律思想和实践。例如,契约中关于违约责任的条款,关于抵押和担保的规定,以及官府对契约的审阅和备案制度,都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通过这些契约,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产权保护状况,纠纷解决机制,以及普通民众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权益。 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 “浙江地方文书丛刊”的冠名,本身就强调了其地域性。本书收录的契约,带有鲜明的浙江地域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在契约的语言、习俗、以及具体规定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沿海地区的契约可能更多涉及海运贸易、渔业生产;山区则可能侧重于山林、矿产的开发。这些差异性,为我们研究浙江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风貌、以及文化传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献的来源与价值: 本书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明清时期的私人档案、地方志、以及一些散佚的民间文书。这些文书历经数百年风雨,能够得以保存并汇集,实属不易。编纂者历经艰辛,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研究价值高的契约,并加以整理、校注,为后来的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手史料的稀缺性: 相较于官方文献,私人契约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经济活动和权益诉求。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往往在这些看似零散的民间文书中留下了蛛丝马迹。 系统性的梳理与呈现: “浙江地方文书丛刊”系列,以丛刊的形式,将同一地域、同一时期的相关文献系统地汇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史料体系。这避免了文献的零散化,便于学者进行跨文书的比较研究,从而得出更全面、更深入的结论。 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书的出现,为历史学、经济史、社会史、法律史、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契约的解读,研究者可以运用量化分析、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探索当时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社会结构变迁、法律制度演进以及文化观念变化。 编纂的严谨性与学术贡献: 本书的编纂过程,必然经过了严格的文献考证、校勘和注释。编纂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更要熟悉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法律术语以及地方风俗。他们对文献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内容进行细致的辨析,力求还原文献的真实面貌。 校勘的准确性: 历代文献多有讹误,精细的校勘是保证史料准确性的关键。编纂者通过对照不同版本、不同文献,剔除错字、衍文、脱文,确保了本书内容的可靠性。 注释的详实性: 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制度、地名,以及涉及地方习俗的内容,编纂者会进行详细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这不仅提升了文献的可读性,也展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学术研究的基石: 本书的出版,为研究明清浙江乃至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它填补了部分史料的空白,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并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总而言之,《石仓契约(第5辑共8册)/浙江地方文书丛刊》并非一本单纯的文献汇编,它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百科全书。通过对这些契约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明清时期浙江社会经济的脉动,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法律制度的实践运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最近重温了那套《宋代士人的社交网络与文化实践》的影印本,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宋文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如何通过诗社、书信往来、以及对古籍的共同研习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圈层文化”的深度剖析,比如某个特定时期,某几位名士的唱和之作,是如何被后世文人奉为圭臬,甚至影响了区域性的审美风尚。书中收录的那些大量的手稿摹本和私人信札,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互相推崇、偶尔的酸涩和对仕途浮沉的感慨,让我仿佛能穿越千年,亲耳听见他们的辩论。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古代朋友圈”观察实录。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点茶”和“焚香”如何从日常生活习惯上升为身份象征的那一部分论述,它揭示了文化符号是如何被精英群体精心塑造和传播的。读完之后,再看那些描绘宋代市井生活的画作,都会多一层对上层社会精神生活的理解。

评分

第五段: 手头上还有一本关于民国时期城市空间变迁的摄影史著作,书名大概是《霓虹灯下的摩登:1920-1930年代上海的公共领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它巧妙地利用了大量的、以往未被充分重视的广告招贴画和街景照片,来重建那个特定时期上海“现代性”的视觉景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照片,而是将照片作为文本来解读,比如分析有轨电车旁行走的穿长衫的男性与穿着西装的女性之间的空间距离,以此来探讨性别角色的流动性。书中对“新式里弄”和“西式公寓”的对比分析尤其犀利,揭示了物质空间如何承载了家庭伦理和阶级区隔的微妙变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夜生活”的研究特别感兴趣,它如何描绘了咖啡馆、舞厅这些新型公共空间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不同社会阶层进行“越界”社交的场所。这本书的配图质量极高,印刷精美,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史学著作的枯燥感,更像是一部关于城市美学的深度访谈录,让人对那个躁动而充满创造力的年代充满向往。

评分

第三段: 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清代中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政策执行过程的口述史汇编,书名可能叫《边陲烽烟与王权渗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官方文书和实地访谈材料进行了罕见的结合。它没有简单地将“改土归流”定性为简单的“文明开化”,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一政策在具体执行层面遭遇的阻力、地方精英的策略性顺从,以及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渐进性变化。特别是其中收录的几段关于苗族头人和土司后裔的访谈,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了权力交接时的焦虑和对传统习俗被侵蚀的不甘,那种沉重的历史感是冰冷的档案无法传达的。书的后半部分对新设流官与旧有地方势力之间权力博弈的分析极其精彩,展示了清朝中央政权在面对复杂多元的地方社会结构时,所采取的柔性与刚性并济的治理智慧(或说策略)。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沉重,但对于理解中国版图内的权力动态和文化张力,是不可多得的史料集合。

评分

第二段: 我手边正好有一本关于明代江南市镇商业形态的个案研究,叫《晚明徽商的乡土投资与族群认同》。这本书的研究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开了宏大的经济叙事,而是聚焦于徽州商人如何将商业利润反哺到宗族和家乡建设中去。作者通过对祠堂碑记、族谱修订以及水利工程的捐助记录进行爬梳,细致入微地重建了商业资本如何在地方社会结构中转化为宗族权威的过程。书中对几家代表性商户的商业网络图谱分析得尤其到位,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血缘和地缘关系,在长三角地区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商业和信息网。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义庄”这一互助机构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慈善组织,更是徽商群体维系内部团结、对外展示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工具。这本书的史料扎实得令人敬佩,特别是那些地方志中被忽略的零散记载,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揭示了商业精英与地方政治力量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读完后,我对“地方精英”的构成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单向度的“逐利者”形象。

评分

第四段: 说起来,我最近刚看完那本专门研究清代县级司法运作的专著,那本书的视角非常微观,聚焦于县衙里的“代书”群体,书名叫《笔墨背后的讼事:清代县域代书的法律经纪》。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基层法律实践的想象。我们通常认为打官司要靠“师爷”,但这本书指出,在许多偏远地区,真正掌握法律程序和文书写作技巧的,是那些低学历、收入不稳定的“代书”。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民间诉讼文书样本,还原了这些代书如何周旋于地方士绅、捕快和底层民众之间,他们既是法律知识的普及者,有时也是规则的“解释者”乃至“设计者”。书中对代书们使用的套语、撰写格式的演变有详尽的图表分析,非常具有操作性。最引人入胜的是,作者探讨了代书群体如何通过垄断文书技能,在不受士绅阶层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半独立的法律服务市场。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将法律史研究从中央律例和高层判例中,拉回到了充满烟火气的县衙角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