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定价:80.00元
作者:陈红彦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76120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提要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目录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陈红彦 1
镂于金石,书于竹帛——中国书籍史的先河 陈红彦 1
石刻善拓掌故
《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3
基督教徒忻都妻也里世八墓碑 9
《刁遵墓志》 15
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董美人》 19
《张怀寂墓志》 23
房山县云居寺《谦公法师灵塔铭》 25
国图收藏的汉魏石经 31
旅顺博物馆藏房山石经残石考 39
存世佳的《广政石经》拓本 53
《嘉祐石经》 43
《沮渠安周造寺碑》 47
清拓本《慧成造像记》 51
《曹望憘造像记》 57
龙门药方洞药方 61
《孔子像》 65
《钟馗图》 69
手绘《百子团圆》图册 73
塔门楣线雕 77
国家图书馆藏《兰亭图》拓本浅说 79
《圣迹图》 89
读《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随笔 93
《棉花图》 105
《泾清渭浊图》 109
《印心石屋图说》 115
百砚集拓《沈氏研林》 121
历史忠谏之臣墨本遗存——明代杨继盛与清代吴可读 127
法帖善拓掌故
晋唐小楷集帖九种 137
《小麻姑仙坛记》四种 141
颜鲁公《争座位帖》 145
《智永真草千字文》 149
《绛帖》二种 151
《大观帖》 155
元顾善夫本赵孟书《道德经》法帖 159
丛帖中的稀见拓本——明拓元《乐善堂帖》 163
《兰亭序》 169
《书谱》 171
《淳化阁帖》 173
国家图书馆所藏稀见丛帖三种——为张伯英《法帖提要》补遗 177
《秋碧堂法帖》 185
清内府初拓本《三希堂法帖》 189
《兰亭八柱帖》 195
作者介绍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和高冷,反而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茶余饭后,信手拈来地跟你分享他毕生所学的心得体会。语言的驾驭能力非常高超,时而凝练精辟,一语中的,时而又铺陈开来,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读到某些段落时,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厚情感投入,这让冰冷的历史资料瞬间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我喜欢这种“有温度的学术”,它拉近了读者与古代文明之间的距离,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这种平衡的艺术,是很多专业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没得说,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质感的纸张,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内页的排版设计,留白得当,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约大气,阅读起来非常舒服,眼睛一点都不累。我个人对这种对细节如此考究的书籍有一种莫名的偏爱,感觉作者和出版方真的是用心在做一件作品,而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堆砌在纸面上。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预示着里面承载的内容绝非泛泛之作。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内容本身,但仅凭这份匠心制作的外观,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硬货”,即便是放书架上,它自身散发出的那种文气和历史感,都能为整个空间增色不少。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把它拿出来翻阅一下扉页或者目录,感受一下那种对传统文化敬畏与尊重的态度。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探寻一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变异,而这本书的选题方向恰好与我的兴趣点不谋而合。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或者记录某一种文物的历史,更像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将看似零散的文化碎片重新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引用的各种古代文献和实物考证来看,其学术功底是相当扎实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作者提及的背景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你一步步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的痕迹。这种深度的挖掘和多维度的剖析,让人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名真正的“探寻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远超出了其作为“知识载体”的本身。它更像是一面透镜,通过它,我们得以清晰地审视传统文化中那些被时间磨损、逐渐模糊的细节和纹理。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流变”的研究,即某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符号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吸收、改造和再创造的。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开阔,不拘泥于单一的地域或时代限制,而是采取了一种跨学科、跨地域的宏观视角来审视问题。这种“大格局”的思考方式,极大地启发了我对如何看待当代文化现象的思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接触的一切,都深深根植于过去的土壤,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定位现在和展望未来。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全新窗口。
评分坦白说,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这本书的,当时还有些疑虑,担心内容过于偏门晦涩,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然而,阅读体验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非常巧妙且易于理解的切入点,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快速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它像是一座精心设计的阶梯,引导着读者从基础概念稳步上升到更精深的探讨。更难得的是,全书的逻辑结构设计得极其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前后呼应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几乎不需要“迷路”。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清晰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份详尽的“知识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