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参考资料(1)

八路军参考资料(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八路军
  • 抗日战争
  • 历史
  • 军事
  • 参考资料
  • 中国近现代史
  • 红色文化
  • 革命历史
  • 档案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289
商品编码:2977868618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八路军参考资料(1)

定价:56.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89

字数:

页码:26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路军参考资料(1)》收入了国民党当局及其军事将领等从1937年7月16日至1938年11月25日间发送的反映八路军对日作战的档案文电。按照八路军的战略战役行动和时局的发展,编为专题,以时序排列,各专题写有按语,扼要说明该专题时限内的战争形势、八路军的基本战况以及文电的佐证作用。《八路军参考资料(1)》着重反映八路军出师抗日前线平型关告捷、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友军进行太原会战、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策应徐州武汉会战的内容。

目录


国民党军政当局文电
一、八路军出师与平型关告捷
(一)八路军出师抗日前线
何应钦就电复红军参战事致电
(1937年7月16日)
关于红军部队出师问题的会议记录
(1937年8月)
林蔚为转军委会委任八路军正副总指挥事致徐永昌等电
(1937年8月18日)
蒋鼎文关于八路军出师路线等问题致电
(1937年8月19日)
蒋鼎文关于答复所提问题致电
(1937年8月26日)
钱大钧关于一五师行军等情给的呈文
(1937年9月3日)
等关于、彭德怀就任八路军正副总指挥的贺电
(1937年9月4日一8日)
钱大钧关于八路军各师运输情形给的呈文
(1937年9月8日)
介景和就等过太原事致黄绍竑电
(1937年9月9日)
就收复蔚县部署致阎锡山、汤恩伯电
(1937年9月13日)
钱大钧关于八路军已到前线等情给的呈文
(1937年9月21日)
(二)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告捷
黄绍竑关于一五师与敌接触等情致电
(1937年9月20日)
介景和关于平型关战前敌我情况致黄绍竑电
(1937年9月23日)
阎锡山关于八路军骑兵支队与敌激战等情致黄绍竑电
(1937年9月25日)
阎锡山关于一五师平型关作战告捷致电
(1937年9月25日)
介景和关于平型关战况致黄绍竑电
(1937年9月26日)
赞同八路军平型关等地作战部署致、彭德怀电
(1937年9月26日)
徐永昌、林蔚关于八路军灵邱附近歼敌致等电
(1937年9月28日)
等祝贺平型关告捷致八路军电
(1937年9月28日一10月1日)
为祝贺八路军深入敌后袭敌获胜致电
(1937年10月6日)
为二〇师雁北支队收复井坪等情致、彭德怀电
(1937年10月7日)
军委会部为八路军伤亡官兵奖恤事致张治中电
(1937年10月8日)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近代军事史纲要: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的宏大叙事框架。 本书严格聚焦于1840年至1945年间,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军事力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我们将剖析这一时期中国军事思想、军队组织、武器装备以及重大战役的演变脉络,力求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命运的关键军事要素。 本书的结构围绕几个核心历史阶段展开,旨在清晰勾勒出军事力量与国家命运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旧式军队的挣扎与洋务运动的开端(1840-1895年) 本部分着重探讨鸦片战争后,清廷在面对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时的初始反应与困境。 1. 传统军事体系的脆弱性: 我们将详细分析八旗、绿营等旧式武装的组织结构、训练方式及其在现代战争面前的全面落后。通过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初期战役的案例分析,揭示清军在战略战术、火器运用和后勤保障上的系统性缺陷。 2. 自强运动中的军事现代化尝试: 重点考察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如何利用地方权力,建立湘军、淮军等新型地方武装。本书将细致梳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兵工企业的创建过程,分析引进西方技术、聘请外国教官的努力与局限性。我们不仅关注新式海军(北洋水师)的建立,更深入探讨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实践,如何未能触及体制深层矛盾。 3. 甲午战争:旧式体系的最终破产: 详尽剖析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背景、各主要战役(如平壤、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的军事部署与得失。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战败结论,而是通过对双方军事指挥、情报获取、物资调度和海军战术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北洋水师的覆灭、陆军的溃败,如何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军事改革的失败。 第二部分:晚清的军事变革与新军的酝酿(1895-1911年) 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进行更深层次的军事体制改革。本部分关注从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夕的军事动荡与新生。 1. 庚子事变后的重构: 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军事教训,以及清廷在“新政”中设立督练新军的背景和推动力。本书详细梳理了袁世凯小站练兵的经验,以及各地督抚兴办的各类新军(如武卫军的改组)。 2. 新军的建立与性质: 深入分析新军在编制、训练、薪资体系上对德、日、俄等国军事模式的借鉴。我们探讨了新军作为一支具有现代建制雏形的武装力量,如何逐渐成为地方势力和革命党人争夺的焦点。新军官僚的崛起,以及他们对清政府忠诚度的动摇,是本节分析的重点。 3. 军事与革命思潮的交织: 探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如何在军事人才(特别是留日学生和新军骨干)中发展势力,以及他们对传统军事伦理的冲击。 第三部分:军阀割据与国民革命的军事对决(1912-1928年) 辛亥革命后,统一的中央军事力量瓦解,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1. 袁世凯的军事权力: 分析袁世凯如何利用北洋旧部(冯国璋、段祺瑞等)巩固权力,以及北洋军系内部的派系划分和利益冲突。本书详述了讨袁战争中,南方革命军(护法军)的军事组织特点及其与北洋军的战术差异。 2. 地方军事力量的崛起: 系统梳理直系、奉系、皖系等主要军阀的军事基础、兵源构成和作战特点。通过对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重大冲突的军事剖析,揭示军阀战争的本质是资源与地盘的争夺,而非意识形态的对抗。 3. 国民革命军的创建与北伐战争: 详尽介绍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如何建立黄埔军校,以及国民党如何将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相结合。重点分析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特别是作为先锋的铁军)如何通过灵活的战术和高昂的政治觉悟,在短期内击溃依附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北洋军系,实现形式上的国家统一。 第四部分:国民政府的军事整编与中日冲突的酝酿(1928-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将庞杂的地方武装整编为统一的中央军事力量。 1. 军事整训与德式顾问团: 详细描述“教练总监部”的设立,以及引入德国军事顾问团(如汉斯·冯·塞克特)的历程。本书将聚焦于德械师的组建、兵役制度的改革、以及军事工业的缓慢发展,分析这些努力在“剿共”与“抗日”之间的摇摆状态。 2. 围剿红军的军事策略分析: 客观分析国民政府对中国工农红军采取的历次“剿共”行动的军事部署与战术特点,以及红军在运动战、游击战中的战术创新与适应性。 3. 局部冲突与抗战的序幕: 对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冲突进行专门分析,评估中央军和地方军在实战中暴露出的军事素养与战略决心。本书以此为基础,探讨国民政府在最终走向全面抗战前夕,其军事力量的真实战备状态。 本书的史料基础扎实,综合运用了军事档案、将领回忆录、中外使节报告及相关学术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结构严谨、论证充分的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史的深度读本。 它不仅是对军事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对决定国家兴衰的军事文化、组织能力和战略智慧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与惊喜并存的。从排版上看,它显然不是为了迎合大众读者的审美而设计的,很多地方的字迹模糊,图表制作粗糙,这对于习惯了精美印刷品的现代读者来说,确实构成了一个门槛。我曾试图用放大镜去辨认一些手写体批注,那感觉就像是在侦探小说里寻找蛛丝马迹。但是,一旦你克服了形式上的障碍,其内容的力量便会显现出来。我发现它对一些特定时期的政治运动如何与军事部署相结合的论述非常深入,不像一些通史那样只是简单提及,而是深入到了指令下达和贯彻执行的层级。特别是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在基层部队如何落实的材料,展现了共产党人强大的组织力和精神感召力。这本书没有回避困难,反而坦诚地记录了挫折和失败的教训,这种面对历史的诚恳态度,反而更增加了它的可信度。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那段历史的某些片面理解。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无疑是极为珍贵的。它不是那种被过度商业化的“畅销书”,它的价值在于其作为历史“化石”的不可替代性。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游击战术的描述,非常具有地域特色,这部分内容对于研究中国抗战史的区域差异性,提供了宝贵的微观视角。例如,某山区根据地在应对日军“清乡”时的具体应对措施,详细记录了物资的转移路径和群众联防的组织结构,这些具体的操作层面细节,是任何宏观论述都无法替代的。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其古老的制式和非标准化的格式,但对于真正热爱军事史、渴望探究历史真相的读者而言,这种“挖掘”的乐趣是其他任何阅读体验都无法比拟的。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兵,不加修饰地摆出他一生的记忆碎片,等待着有心人去拼凑出完整的画面。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物理重量上,更在于其信息密度。我花了好几个周末,才大致浏览完第一卷的内容,但即便如此,仍感觉像走马观花。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而不是可以从头读到尾的小说。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敌情分析和战术总结的部分。里面的分析框架和术语运用,体现了当时指挥员们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的本土化实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份针对国民党军某一兵种的专项研究报告,从火力配置到行军序列都做了细致的拆解分析,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些资料很少在公开发行的普及读物中出现,它们揭示了八路军在极端劣势下,如何通过精细化的信息搜集和情报分析来弥补物质上的差距。阅读这些内容,我深感震撼,这绝不是“小米加步枪”的浪漫化描述,而是建立在严谨军事科学基础上的斗争艺术。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纸张和朴实的封面,让人一下就沉浸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是在一个旧书市场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八路军参考资料”。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非常严肃、枯燥的官方文件汇编,但翻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份保存完好的历史档案,里面收录了大量当时的电报、简报、内部通讯的影印件,甚至还有一些手绘的地图和图表。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进行一次时空穿梭。你仿佛能听到战壕里的低语,感受到前线指挥部的紧张气氛。特别是那些关于后勤保障和情报工作的细节描述,极其生动和真实。它没有过多地进行宏大的叙事和拔高,而是聚焦于具体事件的执行层面,这恰恰是研究那段历史最宝贵的第一手素材。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个关键战役后总结经验教训的部分,文字虽然简洁,但逻辑严密,看得出当时的决策层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理论学习和总结能力。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那段烽火岁月的军事爱好者或历史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其资料的稀缺性和原始性上。它提供的不是后世学者梳理后的结论,而是那个时代参与者留下的原始脉络。我尤其留意了关于“三三制”编制在不同部队和不同战场适应性的讨论记录,这部分内容极其细致,包含了不同司令部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相应调整的方案。这种细节上的丰富程度,远超一般公开出版的党史读物。更让我惊讶的是,其中附带了一些关于物资调配和地方群众支援情况的统计数据,虽然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对于理解当时“人民战争”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无可辩驳的佐证。阅读时,我必须不断对照着地图和时间线进行交叉验证,因为原始材料的排版和注释方式,确实不像现代出版物那样一目了然。但正是这种“费力气”的阅读过程,才让我感觉自己真正触碰到了历史的肌理,而不是被喂食现成的观点。这本书,与其说是“参考资料”,不如说是一座未经开采的矿藏,需要读者带着敬畏之心去挖掘其中的金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