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INTERNI設計時代2016典藏禮品裝》
定價:800.00元
作者:中國報道雜誌社
齣版社:中國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461436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INTERNI 雜誌自 1954 年至今 , 已有 60 餘年曆史。作為歐洲*的 建 築 、 室 內 及 産 品 設 計 雜 誌 , 以 及 米 蘭 設 計 周 的 引 領 者 和 操 盤 手 ,I N T E R N I 一直被視為全球設計趨勢風嚮標和當代高端生活方式的代言人。《INTERNI設計時代》在保持國際化視野、汲取意文版精華的同時,立足中國設計産業,以其專業的水準和獨特視角觀察、解讀當代中國建築、室 內和傢具設計領域的熱點事件與現象,發掘真正能夠代錶當代中國設計水準的 作品與人物;與此同時,整閤行業資源,構建國際化設計交流與展示平颱 , 助 力全球*設計資源進入中國,並“中國設計”走嚮世界。
目錄
作者介紹
本刊為中國國際齣版集團CIPG 與意大利濛達多利傳媒集團MONDADORI 版權閤作齣品 主管:中國外文局(中國國際齣版集團CIPG)主辦 / 齣版:中國報道雜誌社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室內設計趨勢的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精準地捕捉到瞭2016年前後歐洲設計界那股微妙的“迴歸本真”與“功能主義復興”的暗流。那些案例展示的不是浮誇的堆砌,而是對材質本身肌理的深度挖掘——粗糲的水泥牆麵如何與溫潤的鬍桃木産生對話,冰冷的金屬如何通過巧妙的光影設計變得富有溫度。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幾組關於住宅照明的篇章,它們沒有大篇幅去介紹昂貴的燈具品牌,而是著重探討瞭如何利用自然光和間接光源來塑造空間的情緒,這種對“光語”的細膩捕捉,遠比單純的燈光效果展示來得深刻和耐人尋味。它傳遞齣的設計哲學似乎是:設計是為瞭更好地生活,而非生活為瞭展示設計。這種內斂而深刻的錶達方式,與那些流於錶麵、隻重視覺衝擊力的時尚雜誌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人讀後迴味無窮,甚至會反思自己現有居住空間的設計缺陷。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簡直就是一場關於視覺節奏感的盛宴,每一個跨頁的留白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充滿瞭呼吸感。我注意到,在展示那些極具衝擊力的現代主義作品時,相鄰的頁麵往往會用大麵積的留白或者極簡的文字注釋來“緩衝”讀者的視覺神經,這使得當下一張重點圖片齣現時,其視覺衝擊力被放大瞭數倍。反觀一些傳統的畫冊,常常是把信息塞得滿滿當當,試圖用密度來證明內容的豐富,結果卻適得其反,令人眼花繚亂。這本書的編輯似乎深諳“少即是多”的精髓,他們敢於留白,敢於讓圖片自己說話,文字部分則像一位沉穩的嚮導,適時地插入關鍵性的解讀,從不喧賓奪主。這種對視覺平衡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齣版方在審美層麵的極高素養,也讓我對如何組織自己的設計靈感有瞭全新的啓發。
評分真正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2016年的典藏本裏,似乎暗藏著一些對未來設計趨勢的預言式觀察。雖然齣版時間已過去數年,但其中探討的一些關於“可持續性設計”、“可逆建築”以及“人與自然邊界模糊化”的主題,在今天的語境下顯得尤為前瞻和重要。它沒有停留在對“流行色”或“熱門材料”的記錄上,而是深入到設計方法論的層麵,討論瞭設計師在麵對全球性挑戰時應有的責任與態度。例如,對某幾個采用迴收材料的傢具係列的介紹,其文字描述中對材料生命周期的關注,遠超齣瞭一個普通設計刊物應有的深度。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經久不衰,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時代快照,而更像是一個濃縮的、高度提煉的設計思考結晶,即便在今天翻閱,依然能從中汲取到關於“未來居住形態”的嚴肅思考,證明瞭優秀的設計記錄是能夠超越時間局限的。
評分這本畫冊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外殼采用瞭一種特殊的啞光處理,觸感細膩溫潤,讓人愛不釋手。打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精美的燙金工藝,字體雕刻得一絲不苟,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而奢華的光芒。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極其考究,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調,不僅保護瞭眼睛,更襯托齣瞭印刷品本身的典雅氣質。我特彆欣賞他們對開本的處理,很多設計作品的展示都采用瞭跨頁的大幅圖版,綫條的力度和色彩的層次感被完美地捕捉和呈現齣來,完全沒有傳統印刷品可能齣現的壓痕或色彩失真問題。可以說,光是作為一件陳列品放在客廳的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彰顯著主人對高品質生活和設計美學的追求,這種“禮品裝”的定位絕非浪得虛名,它超越瞭一本普通圖冊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我甚至有點捨不得頻繁翻閱,生怕無意間損傷瞭它那近乎完美的狀態。
評分翻閱這本厚重的閤集,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極其係統的“語境構建”方式。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圖片,而是通過嚴謹的版塊劃分,將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設計元素進行瞭巧妙的串聯。比如,它會先介紹一個以極簡主義著稱的北歐案例,緊接著就通過一個詳盡的文字分析,將這種極簡哲學追溯到早期的包豪斯思潮,最後再對比展示一個當代亞洲設計師如何融閤本土材料對這種極簡主義進行“再詮釋”。這種層層遞進、縱橫捭闔的編輯手法,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知識邊界。對我而言,這更像是一本設計史的速覽輔讀材料,而非僅僅是當年的流行參考。特彆是那些關於材料工藝的特寫部分,配上瞭詳細的剖麵圖解,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一個復雜結構是如何實現的,這種知識普及的努力,非常值得稱贊,讓“設計”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少數人概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