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十辑 9787543975231 宋标等,星人-RT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十辑 9787543975231 宋标等,星人-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标等,星人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料
  • 史学
  • 历史
  • 宋标
  • 军事史
  • 中国近代史
  • 档案
  • 文献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5231
商品编码:2978390180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十辑

定价:75.00元

作者:宋标等,星人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2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近代中国军事史料研究:聚焦早期革命武装与地方防御体系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尤其指清末至民国初年)地方武装力量的兴衰、军事制度的演变,以及特定区域的防御体系构建与实践。通过对一系列罕见档案、私人信函、地方志以及早期报刊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入地方肌理的近代军事史研究视角,弥补现有宏大叙事中对基层军事运作与地方权力博弈关注不足的空白。 第一部分:清末新政与地方练军的勃兴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考察清末“新政”背景下,地方督抚为应对内忧外患而推动的军事现代化尝试——特别是“新军”的创建与地方“团练”的重塑。 一、湘赣两省的“募勇”与“编练”的张力 重点分析湖南、江西两省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前夜,地方官员如何在中央政策指导下,平衡传统地方士绅力量(团练)与新兴的、受过西式训练的新军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考证了湘军余部在裁撤后的地方残余势力,如何被整合或排斥出地方新编营盘的建制。例如,对某特定湘南地区,如何在1905年至1910年间,地方团练的经费来源和武器装备更新速度与新军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军力控制的复杂心态。 二、淮军系统的“地方化”与军事人才的流动 考察淮军系统在李鸿章逝世后,其军事干部和技术人员如何向地方行政与军事职位流动。研究发现,淮军的营制、军语以及后勤保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被移植到长江中下游各省的地方常备武装中,形成一种“淮系”军事文化符号。书中收录并解读了一批涉及人员调动和物资采购的内部文牍,揭示了这种技术与制度输出背后的政治考量。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前后地方势力的重组与军事真空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中央权威瓦解过程中,地方军事权力的快速重组与权力真空的填补。 一、武昌起义后江南地区的“民军”性质辨析 不同于传统史书将革命武装简单归类为“革命党人领导”,本书深入分析了苏常地区在1911年底成立的“民军”或“义勇军”的成分构成。研究表明,大量由原地方士绅招募的民壮、部分未被新军完全吸收的旧营哨残部,以及受过基础训练的城市职员共同构成了早期的革命武装。这些武装的效能、忠诚度以及后续的“改制”过程,是决定地方政权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特定城市(如苏州、南京)战后兵力遣散和武器接收记录的分析,展现了民国初期军事力量的碎片化特征。 二、川边土司与地方武装的“纳入”尝试 针对西南边陲,本书尝试性地引入对四川西部土司武装力量的关注。在中央权力衰微之际,部分土司乘机扩充其私兵,并利用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熟悉,对川滇边境的清廷残余势力构成有效阻碍。书中援引了民国初年西南各省“宣抚使”关于“开山招抚”与“改土归流”的奏折,揭示了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实际控制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地方军事力量(无论是革命派还是保皇派)如何利用这种真空状态进行扩张。 第三部分:民国初年的“地方剿匪”与军事财政 本书的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袁世凯政府建立后,地方军事力量在“剿匪”名义下进行的实际扩张及其背后的财政支撑体系。 一、湘鄂地区“靖绥”的财政基础 在袁世凯推动武力统一的过程中,“剿灭”不服从的会党、土匪以及前清残余势力是地方军阀巩固权力的主要手段。本书详细分析了湖南、湖北两省在1913年至1916年间,地方军事开支的构成。研究发现,除了中央拨付的极少部分,绝大部分军费来源于“地方筹饷”,即通过“清查田亩”、“发行地方公债”或“借用商会资金”等方式,最终将军事负担转嫁给了地方绅商阶层。这种财政依赖性,直接导致了地方军事统帅在中央政治斗争中的独立性增强。 二、北方直隶地区民团的军事化改造 与南方主要依赖新军和革命武装不同,直隶等华北地区的地方防御体系在辛亥后表现出更强的“民团军事化”倾向。书中展示了部分团练在接受了少量中央或北洋军官的训练后,迅速提升了战斗力,并在维护地方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半军事化”的团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北洋正规军的防务压力,但也为后来军阀割据时期地方武装的膨胀埋下了伏笔。 结论:近代中国军事力量的“地方化”趋势 全书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个案分析,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结论:从清末改革到袁世凯统治初期,中国的军事力量并未真正实现有效的中央集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化”和“私有化”趋势。这种趋势植根于晚清以来地方督抚对军事资源的掌握,并在辛亥革命和随后的政治动荡中被急剧放大。本书的史料展示,有助于理解民国初年各路军阀势力得以迅速坐大的深层制度与财政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套续编明显继承了前几辑的严谨风格,但又在细节处理上有所优化,例如纸张的选择更加适于长时间阅读,字体的选择也更清晰易读,这些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抛开技术层面的考量,内容上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情报战和民间谍报工作的记录。在那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时代,民间力量在获取和传递关键情报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书中详细记录了几位情报人员的化名、潜伏地点乃至传递信息的暗号和手段,虽然出于保护后人或其他原因,很多信息做了模糊化处理,但那种刀尖上跳舞的紧张感仍然透过纸张扑面而来。这种对“幕后英雄”的关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战争形态的认知,战争不仅仅是前线的厮杀,更是信息和意志力的较量。这套书以一种近乎档案片的手法,将这些隐秘而重要的篇章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勇气和价值,不言而喻,是每一位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珍藏。

评分

这套丛书的编纂工作显然耗费了作者团队极大的心血,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的结合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我发现其中有几辑专门聚焦于某几个关键战斗的细节推演,不仅提供了我方的第一视角,还收录了部分翻译过来的敌方战报片段。这种交叉印证的史料搜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叙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它使得读者可以跳出单一的立场,进行更复杂的批判性思考。例如,在分析某次战役的得失时,不仅呈现了战术上的失误,还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国际援助情况进行了综合剖析,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因性。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解析,是其他一些侧重单一叙事的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对于希望从事学术研究或只是想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更少偏见的理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近乎完美的参考基准。每一次细读,都会发现新的值得推敲之处。

评分

翻开这套书的扉页,首先被吸引住的是那种朴素却又极具时代感的排版风格,它没有现代出版物那种浮华的修饰,完全回归了史料的本真面貌。内容方面,我被其中收录的一些珍贵地图和作战示意图深深折服。这些图件的绘制之精细、标注之准确,远超乎我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标记,更是战略意图和战场环境的直观展现。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地图,我得以清晰地追踪战线是如何一步步被蚕食,又是如何在绝境中被重新稳固的。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叙述在空间感上的缺失。我甚至花了好几个下午,对照着现代地图,去复原那些昔日战场的地理面貌,想象当年的士兵们是如何在那些山峦河流间与敌人周旋。这种深度挖掘和立体呈现的方法,对于任何一个对那段历史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馈赠。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战场解剖报告”,充满了严谨的考据精神。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文献集,光是沉甸甸的重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与庄严。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对话,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字和照片,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编者在史料遴选上的独到眼光,他们并未止步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大量来自地方志、个人回忆录乃至战地简报中的鲜活细节。例如,其中几篇关于后勤补给的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普通士兵在物资匮乏下的窘迫与坚韧,那种“以血肉之躯抵挡钢铁洪流”的悲壮感,远比冰冷的战役数据更能触动人心。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硝烟弥漫中的喊杀声,闻到泥土与血腥混杂的气味。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构建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让人在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史料的尊重,使得整套丛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爱不释手,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读完这批资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那便是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怀。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焦点完全集中在那些指挥官的妙计奇谋上,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记录和还原普通民众在战火中的挣扎与抗争。比如,关于上海市民如何自发组织起来,在沦陷区进行地下联络、转移物资的故事,真实得令人动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努力,汇聚起来却成了支撑整个抗战大局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引用的一些民间歌谣和口头流传的故事,它们带着浓厚的市井气息,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了寻常百姓家。通过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那种渗透在日常琐碎中的不屈服,那种在绝望中依然保持希望的生命力。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了人情冷暖的真实生活画卷。对我个人而言,这比任何官方文件都更能让我理解“全民抗战”的真正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