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十辑
定价:75.00元
作者:宋标等,星人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2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套续编明显继承了前几辑的严谨风格,但又在细节处理上有所优化,例如纸张的选择更加适于长时间阅读,字体的选择也更清晰易读,这些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抛开技术层面的考量,内容上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情报战和民间谍报工作的记录。在那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时代,民间力量在获取和传递关键情报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书中详细记录了几位情报人员的化名、潜伏地点乃至传递信息的暗号和手段,虽然出于保护后人或其他原因,很多信息做了模糊化处理,但那种刀尖上跳舞的紧张感仍然透过纸张扑面而来。这种对“幕后英雄”的关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战争形态的认知,战争不仅仅是前线的厮杀,更是信息和意志力的较量。这套书以一种近乎档案片的手法,将这些隐秘而重要的篇章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勇气和价值,不言而喻,是每一位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珍藏。
评分这套丛书的编纂工作显然耗费了作者团队极大的心血,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的结合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我发现其中有几辑专门聚焦于某几个关键战斗的细节推演,不仅提供了我方的第一视角,还收录了部分翻译过来的敌方战报片段。这种交叉印证的史料搜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叙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它使得读者可以跳出单一的立场,进行更复杂的批判性思考。例如,在分析某次战役的得失时,不仅呈现了战术上的失误,还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国际援助情况进行了综合剖析,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因性。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解析,是其他一些侧重单一叙事的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对于希望从事学术研究或只是想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更少偏见的理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近乎完美的参考基准。每一次细读,都会发现新的值得推敲之处。
评分翻开这套书的扉页,首先被吸引住的是那种朴素却又极具时代感的排版风格,它没有现代出版物那种浮华的修饰,完全回归了史料的本真面貌。内容方面,我被其中收录的一些珍贵地图和作战示意图深深折服。这些图件的绘制之精细、标注之准确,远超乎我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标记,更是战略意图和战场环境的直观展现。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地图,我得以清晰地追踪战线是如何一步步被蚕食,又是如何在绝境中被重新稳固的。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叙述在空间感上的缺失。我甚至花了好几个下午,对照着现代地图,去复原那些昔日战场的地理面貌,想象当年的士兵们是如何在那些山峦河流间与敌人周旋。这种深度挖掘和立体呈现的方法,对于任何一个对那段历史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馈赠。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战场解剖报告”,充满了严谨的考据精神。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文献集,光是沉甸甸的重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与庄严。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对话,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字和照片,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编者在史料遴选上的独到眼光,他们并未止步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大量来自地方志、个人回忆录乃至战地简报中的鲜活细节。例如,其中几篇关于后勤补给的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普通士兵在物资匮乏下的窘迫与坚韧,那种“以血肉之躯抵挡钢铁洪流”的悲壮感,远比冰冷的战役数据更能触动人心。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硝烟弥漫中的喊杀声,闻到泥土与血腥混杂的气味。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构建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让人在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史料的尊重,使得整套丛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爱不释手,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读完这批资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那便是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怀。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焦点完全集中在那些指挥官的妙计奇谋上,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记录和还原普通民众在战火中的挣扎与抗争。比如,关于上海市民如何自发组织起来,在沦陷区进行地下联络、转移物资的故事,真实得令人动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努力,汇聚起来却成了支撑整个抗战大局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引用的一些民间歌谣和口头流传的故事,它们带着浓厚的市井气息,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了寻常百姓家。通过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那种渗透在日常琐碎中的不屈服,那种在绝望中依然保持希望的生命力。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了人情冷暖的真实生活画卷。对我个人而言,这比任何官方文件都更能让我理解“全民抗战”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