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高等学校通信教材
定价:14.00元
作者:王维一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1151191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叙述通信系统的组成与质量指标、信号的时域与频域特性、信道与高斯白噪声、模拟信号的调制和频分多路复用概念、PCM技术以及时分多路复用和同步概念、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数据传输中的Modem和差错控制编码的基础知识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工程、信息与网络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大学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类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章 通信系统概论 1
1.1 现代通信概况 1
1.2 通信系统模型 3
1.2.1 通信系统的组成 3
1.2.2 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 3
1.3 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5
1.3.1 模拟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5
1.3.2 数字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6
1.4 信号的时域特性 7
1.4.1 信号的分类 7
1.4.2 确定信号的表达形式 7
1.5 信号的频域特性 10
1.5.1 傅里叶变换式 10
1.5.2 几种典型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0
1.5.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14
1.5.4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15
1.6 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16
1.6.1 系统的分类 16
1.6.2 系统函数 16
1.6.3 无失真传输系统 17
1.6.4 理想低通滤波器 18
思考题与练习题 19
第2章 信道与噪声 21
2.1 传输信道 21
2.1.1 无记忆信道 22
2.1.2 恒参信道 23
2.1.3 变参信道 25
2.2 信息的度量与信道容量 25
2.2.1 信息的度量 26
2.2.2 信道容量 28
2.3 噪声 29
2.3.1 过程的基本概念 29
2.3.2 广义平稳过程和各态遍历性 30
2.3.3 功率谱密度 32
2.4 高斯噪声和白噪声 33
2.4.1 高斯噪声 33
2.4.2 白噪声 33
2.5 窄带噪声 35
2.5.1 窄带噪声的表示式 36
2.5.2 正交表示式的重要性质 36
思考题与练习题 36
第3章 模拟调制系统 39
3.1 幅度调制 39
3.1.1 振幅调制(AM) 39
3.1.2 单边带调制(SSB) 43
3.2 幅度调制信号的抗噪声性能 46
3.2.1 SSB噪声 46
3.2.2 AM系统的噪声 47
3.3 角度调制 50
3.3.1 角度调制的一般概念 50
3.3.2 频率调制(FM) 51
3.3.3 FM信号的产生和解调 55
3.3.4 相位调制(PM) 57
3.4 角度调制系统的噪声 58
3.4.1 FM系统的输出信噪比(S/N) 58
3.4.2 PM系统的输出信噪比(S/N) 60
3.5 频分多路复用(FDM) 61
思考题与练习题 62
第4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64
4.1 模拟信号的取样 64
4.1.1 取样定理 64
4.1.2 理想取样 65
4.1.3 带通信号的取样 67
4.2 样值信号的幅度量化 68
4.2.1 量化原理 69
4.2.2 均匀量化 69
4.2.3 非均匀量化 72
4.3 编码方法 74
4.3.1 A87.6/13折线压缩律 74
4.3.2 码元的排列 76
4.4 时分复用 78
4.4.1 时分复用(TDM)原理 78
4.4.2 PCM基群帧结构 79
4.4.3 PCM高次群复用 80
4.4.4 单路PCM编解码器 80
4.5 同步技术 80
4.5.1 码元同步 81
4.5.2 帧同步 82
思考题与练习题 83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 85
5.1 数据信号的基本形式 85
5.2 基带传输波形的形成 86
5.2.1 数据传输中的符号间干扰 87
5.2.2 间干扰的带限信号设计 88
5.2.3 具有幅度滚降特性的低通滤波器 89
5.3 部分响应信号 91
5.3.1 双二进制信号系统 91
5.3.2 部分响应系统 94
5.4 时域均衡及佳准则 97
5.4.1 横向滤波器(TF) 98
5.4.2 均衡的佳准则 99
思考题与练习题 101
第6章 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103
6.1 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103
6.1.1 2ASK信号产生及其功率谱 103
6.1.2 2ASK信号的解调 105
6.2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106
6.2.1 2FSK信号产生及其功率谱 106
6.2.2 2FSK信号的解调 108
6.3 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 109
6.3.1 2PSK信号的产生和功率谱 109
6.3.2 2PSK信号的解调 110
6.3.3 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 111
6.4 改进型数字调制 113
6.4.1 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 113
6.4.2 正交幅度调制(QAM) 117
6.4.3 部分响应正交幅度调制(QPR) 119
6.4.4 小频移键控(MSK) 119
6.5 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 120
6.5.1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120
6.5.2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121
6.6 调制解调器(Modem) 121
附录 公式(6-5)的推导 123
思考题与练习题 125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127
7.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127
7.1.1 差错控制方法 127
7.1.2 纠错编码的一般概念 128
7.1.3 编码效率 129
7.2 常用检错码 129
7.2.1 奇偶校验码 129
7.2.2 行列校验码 130
7.2.3 等比码 131
7.3 线性分组码 131
7.3.1 汉明码 132
7.3.2 监督矩阵 133
7.3.3 生成矩阵 134
7.3.4 校正子 135
7.4 循环码 137
7.4.1 生成多项式 137
7.4.2 生成矩阵 139
7.4.3 伴随式的计算 140
7.5 BCH码简介 141
思考题与练习题 143
附录一 误差函数 144
附录二 英文缩写名词对照表 146
参考文献 147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手感很扎实,装帧也十分考究,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精品。阅读体验上,作者在引入新的概念时,往往会先给出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或者类比,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在讲解信道编码时,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用一个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场景来描绘差错的产生,然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理论模型,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书中插图的设计也极为用心,那些关键的流程图和波形图,色彩搭配得当,信息密度适中,不再是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黑白线条堆砌。特别是对于傅里叶变换这类抽象工具的介绍,作者巧妙地结合了时域和频域的物理意义,让原本飘忽不定的概念一下子有了着落。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坐在你身边,不急不躁地为你拆解每一个技术难点,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灌输。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确实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让人愿意沉下心去啃下那些原本可能觉得枯燥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演进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体现在其章节的编排逻辑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并没有将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通过“信号表示”这个桥梁将两者联系起来,先从连续时间信号处理的基础讲起,逐步过渡到离散时间信号,再自然地引向数字调制。这种螺旋上升式的结构,确保了读者是在一个稳固的知识地基上不断向上构建更复杂的认知大厦。例如,在介绍信道容量时,它将各种限制条件(如带宽限制、噪声限制)层层剥开,最终汇聚到核心的香农极限,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让读者对“信息论的局限性”有了感性认识,而非仅仅停留在公式层面。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极大地降低了自学过程中的挫败感,因为它总能让你感觉到,你正在沿着一条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的最佳路径前进。
评分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确实值得称赞。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里,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思维。书中在讲解完某个理论模型后,经常会附带一小段关于“实际系统中的挑战”的讨论,比如在实际的数字信号处理(DSP)实现中,如何权衡量化误差和运算复杂度。更重要的是,它在一些关键模块的设计上,会给出一些被业界广泛接受的优化思路和经验准则,这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工程师来说,价值难以估量。比如,在讨论信道均衡器设计时,它不仅讲解了迫击炮均衡(ZF)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的原理,还对比了它们在收敛速度和对残余ISI的抑制能力上的差异,这种基于性能指标的对比,是课堂教学中难以详尽展开的宝贵经验。这本书无疑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在同类教材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它不仅仅满足于讲解“是什么”和“怎么做”,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背后的物理本质和设计哲学。我特别欣赏它在系统设计思想上的阐述,比如在讲解调制解调时,作者将ASK, FSK, PSK, QAM等各种方案放在一个统一的能量效率和带宽效率的坐标系下进行对比分析,使得读者能立刻理解每种方案的取舍和应用场景。对于一些前沿技术,比如MIMO的基本原理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核心思想,它也做到了恰到好处的介绍,既不过分简化以至于失真,也未陷入过于繁琐的推导,保持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它对噪声和干扰的建模部分,非常贴合现代通信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考虑到了实际滤波器特性、非理想振荡器等因素对性能的影响,这对于准备从事系统仿真或硬件实现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框架。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那近乎苛刻的严谨性,尤其是在数学推导和定理证明方面。不同于一些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理论完备性的教材,这部作品在关键步骤的处理上是滴水不漏的。每一个公式的引用、每一个假设的提出,都有明确的上下文支撑。比如,在推导香农定理时,作者对信息熵的定义和不等式链的每一步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确保读者不会因为跳步而感到困惑。对于一些涉及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复杂运算,书中清晰地标注了所使用的概率分布及其性质,使得跨学科知识的衔接变得顺畅。即便是对于那些已经接触过相关内容的读者,回头翻阅这些推导细节,也能从中发现之前忽略的细微之处。这种严谨性,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更是一本可以反复查阅的参考手册,其结论的可靠性毋庸置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