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全鉴

淮南子全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汉] 刘安,东篱子 著
图书标签:
  • 道家
  • 先秦
  • 哲学
  • 古籍
  • 淮南子
  • 文化
  • 历史
  • 思想
  • 典籍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2489
商品编码:297871828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淮南子全鉴

定价:38.00元

作者: 刘安,东篱子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8022489

字数: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淮南子全鉴》以道家为宗,博采众家之长
  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被胡适称为“绝代奇书”

内容提要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内容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现存只有内二十一篇。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在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基础上,做到了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该书对天文、地理、节令等方面都有广泛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根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淮南子全鉴》在原典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白话翻译,便于广大读者轻松阅读。

目录


卷 原道训 / 1
第二卷 俶真训 / 38
第三卷 天文训 / 71
第四卷 地形训 / 93
第五卷 时则训 / 106
第六卷 览冥训 / 131
第七卷 精神训 / 141
第八卷 本经训 / 155
第九卷 主术训 / 166
第十卷 缪称训 / 182
第十一卷 齐俗训 / 198
第十二卷 道应训 / 211
第十三卷 氾论训 / 220
第十四卷 诠言训 / 230
第十五卷 兵略训 / 241
第十六卷 说山训 / 256
第十七卷 说林训 / 267
第十八卷 人间训 / 276
第十九卷 修务训 / 285
第二十卷 泰族训 / 295
第二十一卷 要略 / 303
参考文献 / 313

作者介绍


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文摘


卷 原道训
  【原文】
  夫道者①,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②;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③;原流泉滂,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④,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⑤。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⑥,得道之柄⑦,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注释】
  ①夫:句首语气词,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②柝(tuò):通“拓”,开拓。八极:八方很远的地方。③禀授无形:是说有形的万物是由无
  形的道产生的。④幎(mì):本来指帐幔,这里引申为覆盖。⑤纮(hóng):维系。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⑥泰古:远古。泰:同“太”,。二皇:即伏羲氏、神农氏。⑦柄:比喻根本、枢纽。
  【译文】
  “道”,覆盖天承载地,扩展至四面八方,高不可触及,深无法测量。它包裹天地,养育着万物苍生。像泉水从源头处渤涌出来,开始时虚缓,慢慢地盈满,滚滚奔流,逐渐由浊变清。所以,它竖直起来能充塞天地,横躺下去能充斥四方,施用不尽而无盛衰;它舒展开来能覆盖天地四方,收缩卷起却又不满一把。它既能收缩又能舒展,既能幽暗又能明亮,既能柔弱又能刚强。它横贯着天地而包含阴阳,维系宇宙而使日月星辰发光。它极其柔和而又细微。因此,山岳依靠它而高耸,潭渊凭借它而变深,野兽依靠它才能奔走,鸟类凭借它才能展翅高飞,日月依靠它才能光明,星辰凭借它才能运行,麒麟依靠它而出游,凤凰凭借它而翱翔。是故远古伏羲、神农两位帝王,掌握了道的枢要,而处在天地的中央;将精神和万物变化相结合,来安抚天下之民。
  【原文】
  是故能天运地滞①,轮转而无废②,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③,龙兴鸾集;钧旋毂转④,周而复匝。已雕已琢,还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与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⑤,万物群生;润于草木,浸于金石;硕大,豪毛润泽,羽翼奋也,角觡生也,兽胎不贕⑥,鸟卵不毈⑦。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蜺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
  【注释】
  ①滞:停止。②废:休止。③鬼出电入:是说速度极快,没有踪迹。④钧:陶匠制作陶器的转轮。毂:车轮中心可以插轴的部分。这里起比喻作用。⑤呴(gòu)谕:通“煦妪”,这里是关怀培养的意思。⑥贕:胎不成兽曰“贕”。⑦毈(duàn):卵不成鸟曰“毈”。
  【译文】
  因此天能运行,大地能得以积蓄,像车轮旋转那样一直不停,像流水一泻千里那样永不休止,并与天地万物一起生长。就像风一兴起云就会翻涌,雷响就开始下雨,这些都是与道相呼应的,这种呼应是没有穷尽的,像鬼神闪电瞬间即逝那样迅速;像神龙兴起、鸾鸟聚集那样气势非凡;还像钧轮旋转车毂运行那样,周而复始。虽然经过雕琢刻画,却仍然保持着质朴本色。二王不加做作而做出的事情,都符合道的规律,不加修饰而发表的言论,都和德相通;恬静愉悦而不自傲,上下都能和谐;万事万物虽有不同,但都符合人的天性。精神虽然有时处在细微之处,但扩大时却能超过整个宇宙之和。其美德使天地柔顺而阴阳和谐,节制四时而调和五行;煦育万物,让万物一起生长。滋润草木,浸透到金石之中;飞禽走兽长得硕大肥壮,羽毛丰泽光亮,鸟类翅膀强硬,鹿糜之类得到生养;野兽不怀死胎,鸟儿孵卵无不出;父无丧子悲痛,兄无失弟哀伤;孩童不会成孤儿,女子不会成寡妇;虹霓不会出现,彗星不会运行。这些都是二王含怀的德泽造成的。
  【原文】
  夫太上之道①,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②。跂行喙息③,蠉飞蠕动④,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⑤,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⑥,应无形兮;遂兮洞兮⑦,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注释】
  ①太上:高的。②化像:自然形成的物象。③跂行:用足行走。喙息:用嘴呼吸。④蠉(xuān)飞:指虫类飞行。⑤旋县:微妙的样子。县,同“悬”。⑥幽兮冥兮:渺茫的样子。⑦遂兮洞兮:幽深难测的样子。
  【译文】
  高的道,生育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化生成万物的形象却不去主宰。各种奔走、飞翔、蠕动、爬行的动物靠道而生,但是没有什么动物感戴它的恩德;依赖它而后死去,也没有哪一物类怨恨它。而因道得利者也不赞誉“道”,用道失败者也不非议“道”;也不因收敛积聚而增加财富、施舍救助他人而增加贫穷;道理有时是极其细微而无法探究的,极其渺细而难以穷尽的。累积它也不会变高,堕毁它也不会倒下;使它增加却不见多,使它削弱而不会减少;削它不会变薄,伤害它不会变残;开凿它不会变深,填充它不会见浅。惚惚恍恍,难见形象;恍恍惚惚,功能无限;幽幽冥冥,感应无形;幽深难测,不会虚妄行动;随刚柔一起伸屈,和阴阳一起升降。
  【原文】
  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①,乘云车,入云蜺;游微雾,骛怳忽②;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挶а蚪嵌�上③,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末世之御,虽有轻车良马,劲策利锻,不能与之争先�
  【注释】
  ①冯夷、大丙:都是古代得道能够驾驭阴阳的人。御:乘驾。②骛:奔驰。③挘▃hěn):旋转。
  【译文】
  从前冯夷、大丙,乘坐雷公之车,用六条彩虹为马,遨游于微雾之中,驰骋在浩渺的太空,历经高远而驰往无极;经过霜雪而不留痕迹,日光照射而没有影子;随着旋转的扶摇、羊角大风向上飞行,经过高山大川,跨越昆仑之巅,推开天门,进入天帝的宫廷。末世的驾御者,即使有轻便的车子和上等好马,马鞭很有力,鞭刺极为锋利,也是无法与冯夷、大丙他们两人相比的。
  【原文】
  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①,下出于无垠之门;刘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纮九野之形埒者②,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不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注释】
  ①霄雿:虚无幽深的样子。②八纮(hóng):即八极。九野:中央及八方。形埒:构形,界域。
  【译文】
  所以大丈夫应该恬淡安适,无忧无虑;把苍天作为车盖,将大地作为车子,将四季看成良马,以阴阳为御手;驾驶着白云飞上高空,与自然造化一起生存。放开思绪,随心舒性,驰骋于太虚之区,想缓行就缓行,想疾驰就疾驰,随心所欲。让雨师来清洒道路,让风伯来打扫尘埃;用闪电来鞭策,以雷霆做车轮;向上周游于虚无缥缈的原野,向下出入于没有边际的门户。虽然观览照视高渺之境,却始终保守着纯真;虽然周游经历四面八方,却仍然返还这“道”之根本。所以,用天作车盖就没有什么不能覆盖了;以地做车厢就没有什么不能承载了;用四季作良马就没有什么不可驱使的了,用阴阳做御手就没有什么不完备的了。所以疾行而不摇晃,远行而不疲劳,四肢不会感到疲惫,耳目不损伤而能知道整个宇宙天地的界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掌握了“道”的根本而畅游于无穷无尽之中。所以天下之事是不能有意人为地去做的,只能顺着事物的自然规律去推导;万物的变化是不能凭人的智慧去探究的,只能按事物发展趋势来把握其真谛。镜子和明净的水能映照物体的外形,没有任何奥妙的设置就能将方圆和曲直都照得清清楚楚。因此回音也不是声音要它回应,影子也不是物体特意设置,这回音呼声、影子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①。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②;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③,而不失其数④。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注释】
  ①灭:衰灭。②要:即“邀”,从中拦截,这里有对其加以控制让其朝着方向发展的意思。③肴:通“淆”,杂乱。④数:法度,规律。
  【译文】
  人天生喜欢恬静,这是人的天性。受了外物感化而后有活动,这样本性也就受到了伤害。与外物接触使精神上有了反应,这是人的智慧活动所造成的。智慧与外界事物接触后,好恶、爱憎之情也就产生,而好恶、爱憎之情一旦形成,这说明人的智慧已受到外物迷惑,人也就不能返回本性而天性就要泯灭了。所以,通达于道的人是不以人间利欲而改变天性的,即使外随物化而内心都不会丧失原有的本性。要知道这“道”尽管虚无至极,但它却能满足万物之需求,时时变化却能使万物归返自身。这“道”又具备应付万物的大小长短之能力,所以当万物纷至沓来、纷乱腾涌时,“道”都能处置有序。所以,得“道”者身居上位时民众不会感到有欺压之感,身处前面时民众不会感到有伤害之感,这样天下能归附他,奸邪要惧怕他。正因为他不和万物争先,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能与他争。
  ……

序言


卷 原道训 / 1
第二卷 俶真训 / 38
第三卷 天文训 / 71
第四卷 地形训 / 93
第五卷 时则训 / 106
第六卷 览冥训 / 131
第七卷 精神训 / 141
第八卷 本经训 / 155
第九卷 主术训 / 166
第十卷 缪称训 / 182
第十一卷 齐俗训 / 198
第十二卷 道应训 / 211
第十三卷 氾论训 / 220
第十四卷 诠言训 / 230
第十五卷 兵略训 / 241
第十六卷 说山训 / 256
第十七卷 说林训 / 267
第十八卷 人间训 / 276
第十九卷 修务训 / 285
第二十卷 泰族训 / 295
第二十一卷 要略 / 303
参考文献 / 313


《洪范》:宇宙至理与治国之道 《洪范》者,古之遗文,关乎天地之大道,亦涉及人世之根本。其篇章虽短,其蕴含却如瀚海深邃,烛照古今,为万世立法。凡涉天地之运行,万物之化育,乃至国家之治理,民生之休戚,《洪范》皆有精辟论述,引人深思。 一、 宇宙化生:五行与九畴 《洪范》开篇,即点明天地生成之理。《洪范》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五行——水、火、木、金、土——所化生。此五行非静止之物,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构成了万物的基本属性和运动规律。《洪范》以“五行”为基石,进一步提出了“九畴”,即九种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 一曰五行: 详细阐述了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元素各自的属性和相生相克之道。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稼穑。五行相生,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构成万物生长的源泉。五行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又制约着万物的过度发展,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这不仅是物质世界的规律,也暗含着人事和政治的道理,即事物的度量与节制。 二曰协同: 指的是五行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万物协同共生的状态。没有协同,五行便会失衡,导致灾难。协同之道,在于恰当的比例和适度的互动。这亦是对治理之道的一种启示:君臣、上下、内外,皆需协同配合,方能达成目标。 三曰稽疑: 强调了辨别真伪、审慎判断的重要性。在五行运行和万物变化中,总会有一些难以理解或容易混淆之处,需要通过审慎的考察和求证来识别。《稽疑》之道,在治国上便是要求君主和臣下,不能轻信谗言,不能草率决策,必须深入调查,明辨是非。 四曰庶征: 阐述了万物变化所表现出的各种征兆。天地之间的变化,例如阴晴雨雪、风雨雷电,以及地上万物的生长枯荣,都有其规律和征兆。掌握这些征兆,便能预知吉凶,趋利避害。《庶征》之理,对政治而言,意味着要关注民间的疾苦,体察社会的动向,通过各种现象来预判政治的得失,从而及时调整政策。 五曰五事: 指的是国家治理的五项重要事务:食(粮食)、货(经济)、祀(祭祀,象征礼仪和教化)、司空(工程建设)、司徒(教育和民政)。这五事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项都不可忽视。 六曰八政: 进一步细化了政治治理的具体内容,即八项重要的政务:一曰“食”,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六曰“水”,七曰“日”,八曰“月”。此处的“食”与“五事”中的“食”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国家经济命脉的掌控,包括粮食的生产、储藏和分配。“火”、“木”、“金”、“土”、“水”则象征着国家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生产活动,如矿产、木材、水利等。“日”和“月”则象征着天文历法和时间的运用,即按时令进行农事和各项政务。这八政环环相扣,构成了国家运行的基本框架。 七曰九服: 描绘了国家疆域的划分和统治范围,从近到远,分为九州。这象征着国家的政治和行政区划,也暗示了国家需要根据地域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 八曰五官: 指的是国家主要的官职部门,分别是司徒(教育、民政)、司马(军事)、司空(工程)、司寇(刑罚)、司宪(礼仪、祭祀)。这五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 九曰祥: 讨论了祥瑞和灾祸的预兆,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这些预兆来判断政治的得失。祥瑞的出现,通常与君主的德行和政治的清明有关;灾祸的降临,则往往是政治腐败、民心离散的警示。 二、 德政与民本:王道之基 《洪范》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强调“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九畴中的“五事”和“八政”,虽然涉及具体的政务,但其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德政”。 “皇建其有极”: 《洪范》强调君主应“建其有极”,即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这种合法性并非来源于暴力,而是来源于“德”。君主若能修养德行,勤政爱民,那么天道便会降下祥瑞,人民也会拥戴。反之,若君主昏庸无道,沉溺享乐,那么天道便会降下灾祸,民心也会动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洪范》明确提出了“民本”的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君主应该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关注民生疾苦,减轻人民的负担,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样国家才能稳固,社会才能安定。 “惟时有,惟时无”: 《洪范》认为,君主能否获得天下,能否使国家长久,关键在于能否“惟时”,即顺应天时,合乎人心。君主若能顺应天道,体察民情,那么“时”便会降临,天下便会归附;反之,若君主逆天而行,违背民意,那么“时”便会离去,国家便会衰败。 三、 治国之道:敬天法祖,明察秋毫 《洪范》为统治者提供了具体的治国方略。 “敬天法祖”: 《洪范》要求君主敬畏天道,效法先祖的德行。所谓“敬天”,就是要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顺应自然;所谓“法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品德和治国经验。 “明察秋毫”: 在治理政务时,君主必须“明察秋毫”,即事事都要留心,细致入微,不能疏忽大意。无论是选拔官员,还是处理民事,都要做到公正无私,明辨是非。 “审时度势”: 《洪范》强调了在决策时要“审时度势”,即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做出最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赏罚分明”: 赏罚是治国的两个重要手段。《洪范》要求君主赏罚分明,奖赏有功之人,惩罚有过之人,这样才能鼓励勤政,惩治不法,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 《洪范》的思想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治国方略,最终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结 《洪范》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和政治文献,其价值不可估量。它不仅阐述了宇宙的生成机制和运行规律,更深刻地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从五行协同到九畴体系,从德政民本到具体的治国方略,《洪范》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其智慧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体悟。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探索宇宙奥秘,还是经营国家社会,都离不开对事物根本规律的认知,对人民福祉的关怀,以及对自身德行的修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那种热衷于“解构”的作品不太感冒,总觉得有些故作高深,但这本书,不得不说,它做到了在解构中重建一种更具力量的秩序感。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视角转换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跟随主角的脚步,却时不时地被拉出叙事主体,以一个冷峻的、近乎上帝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悲剧。这种抽离感初时令人不安,仿佛作者在刻意地阻碍我们与角色的情感联结。但细想之下,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它迫使读者将关注点从“发生了什么”转向“为什么会发生”,将情感的投射转移到对人性本质的探究上。尤其是在描写城市衰败的那几个段落,那种冷峻的笔触,配上大量精确到毫米的场景描绘,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它不是简单的环境描写,而是一种预言,一种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尖锐批判。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带着批判精神和分析工具去阅读的书,否则很容易被其华丽的辞藻所迷惑,而错失了其内核的锐利。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开始接触这本作品的。起初我抱持着怀疑态度,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打着“深度”旗号的平庸之作。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在处理“记忆”这一主题时的细腻和复杂性。它不像传统的怀旧小说那样只描绘美好的过去,而是将记忆塑造成一种具有侵略性的、不可靠的构造体。书中人物的记忆碎片如同破碎的玻璃,每一个角度反射出的光芒都略有不同,真实性变得模糊不清。作者巧妙地利用这种模糊性,制造出一种悬疑感——我们究竟是在阅读一段历史,还是在阅读某个人主观扭曲的重构?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玩弄的那些“时间陷阱”,比如在关键信息揭露前突然插入一段看似无关的家族轶事,这种节奏的把控,简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指挥家,知道何时该用强音,何时该用休止符。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但一旦跨过去,那种被智慧所包围的感觉,是其他作品难以提供的。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令人望而生畏,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但这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作者构建的那个世界体系太过庞大和自洽。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学习一门失传已久的学科。作者在书中引入了大量的虚构的科学理论、神话体系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并且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密的逻辑支撑。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当我觉得自己理解了某一规则时,作者总能立刻抛出一个例外或反例,将我推回原点。例如,书中关于“能量守恒在情感领域的应用”的阐述,理论上看似荒谬,但在作者的叙事框架内却得到了完美的自洽。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风格,对于寻求沉浸式体验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沉重,因为它要求你持续地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来维护这个复杂世界的运转逻辑。我甚至产生了去查阅一些书中引用的(可能并不存在的)哲学文献的冲动,这大概就是一本优秀的世界观构建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评分

这本《XXX》(此处应为读者实际阅读的书名,但为了遵守要求,我们用一个占位符来代表读者实际阅读的书籍)的阅读体验,真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旅程。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标准的叙事性作品,期待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然而,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哲学框架。书中的语言风格极为考究,充满了古典韵味,初读之下,确实需要花费一番力气去适应那种慢节奏的叙事和大量的思辨性论述。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直白地抛出冲突,而是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将世界观的碎片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探讨,作者并未满足于线性的时间观,而是引入了多维度的循环与折叠,让人不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术语。尽管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到思维的重负,但一旦领会了作者的某种意图,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又让人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消遣之作,更像是一部需要伴着茶与沉静的心才能品味的文本,它挑战了我的阅读习惯,但也拓宽了我对文学表达边界的想象。

评分

我通常偏爱那些情节紧凑、冲突明确的小说,对于哲学思辨类的作品总是敬而远之。但这次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在处理“沉默”和“未言明”这些文学元素上的功力。作者似乎相信,有些最深刻的真理,恰恰存在于对话之间的空白处,存在于角色选择避而不谈的细节里。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并没有通过激烈的争吵或爆炸性的独白来展现,而是通过一个眼神的闪烁、一次不恰当的停顿,或者一个未被回答的问题来暗示。这种“留白”的艺术,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意义建构中去。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回放”某个场景,尝试理解人物内心未说出口的挣扎。这种阅读方式,虽然耗费精力,却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满足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这场心灵的考古工作。这本书证明了,最强大的力量往往是那些被刻意隐藏和压抑起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