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吕氏春秋 | 作者 | 吕不韦 |
| 定价 | 22.00元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1731719 | 出版日期 | 2014-04-01 |
| 字数 | 页码 | 42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吕氏春秋》的内容主要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同时又汇集了墨、法、兵等学派的学说,成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 |
| 作者简介 | |
|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人。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号称“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 |
| 目录 | |
| 卷一 孟春纪 卷二 仲春纪 卷三 季春纪 卷四 孟夏纪 卷五 仲夏纪 卷六 季夏纪 卷七 孟秋纪 卷八 仲秋纪 卷九 季秋纪 卷十 孟冬纪 卷十一 仲冬纪 卷十二 季冬纪 卷十三 有始览 卷十四 孝行览 卷十五 慎大览 卷十六 先识览 卷十七 审分览 卷十八 审应览 卷十九 离俗览 卷二十 恃君览 卷二十一 开春论 卷二十二 慎行论 卷二十三 贵直论 卷二十四 不苟论 卷二十五 似顺论 卷二十六 士容论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吕氏春秋》: 第四,春天到了,小草树木就开始生长发芽,秋天来了,小草树木就会凋零。有某种东西在草木的背后起作用,才使得草木生长和凋零,由于草木不会自生自落的。故而,当这种支配的力量出现时,世间万物都会随之变化;当这种支配的力量失去时,世间万物就不会产生变化。古代的人们探究导致万物变化的关键,所以万物无不为他们所用。赏罚是君主用来治理臣下和民众的手段。要是所实施的赏罚符合道义,那么,忠诚笃信、相亲相爱的规律就会彰显。这样的规律长期得到彰显并且日渐增强,就会深到人心,民众就会像处于本性一样地信服遵从它们,这就称为教化成功。这样的原则一旦深到人心,即使是利用优厚的奖赏和严厉的惩罚,都不能使得人犯禁而不行忠信。故而,擅长教化的人,是依据道义来施行奖赏和惩罚,这样教化就可以得到成功。成功之后,就算是利用重赏严罚都不可以让他们放弃忠信。实施赏罚措施要是不符合道义也是如此。要是不符合道义,就会产生奸、虚伪、为害、作乱、贪婪、残暴等风气,这样的风气要是长久存在,民众就自然而然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些风俗,戎、夷、胡、貉、巴、越的人就是如此的,即使施行重赏严罚也不能阻碍他们放弃这样的风气转而从善。楚国的人用两版修建墙,吴起更改了这种方法,后引来楚人的怨恨,于是用赏罚来改变它,从而让百姓安乐。氐、羌之地的野蛮人去夺取中原国家被俘后,他们忧虑的是自己死后不被焚尸而不是自己的被执受刑,由于他们都已经接受如此的恶习了,并且在养成这样的恶习之后,就会危害群众。故而,实施赏罚措施,不可以不谨慎。否则即成为刁民,很难治理。 以前晋文公将要和楚国军队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询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如何才能取胜呢?”咎犯答复说:“我听说礼仪繁杂的君主,不会觉得礼仪的盛大;频繁用兵作战的君主,不会觉得诡之术。您只要设计对楚军的诡就行了。”文公把咎犯的话转告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放干了再去抓鱼,哪能抓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捕了;把丛林烧光了再去打猎,哪能捕不到野兽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打了。的方法,能够侥幸一时奏效,但是以后就不会有结果了,这不是长久之计。”文公采纳了咎犯的建议,在城濮打败了楚军。回国之后论功颁赏,雍季排在首位。文公身边的人劝谏说:“城濮之战的胜利,是采用了咎犯的计谋的原因。您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是奖赏的时候却把他放在后边,这可能不合适吧?”文公说:“雍季的话,对百代有利;咎犯的话,只不过顾及一时,哪有把一时的权宜之计放在对百代有利的前面的道理呢?”孔子知道这件事以后,说:“临到危难用欺,能够打败敌人。回国后尊敬贤者,足以报答恩德。文公即使没有自始至终使用德行来要求自己,也能够称霸了。”赏重能够改变人民的本性,人民本性改变了就能够成功。因欺而成功,后也将被毁掉,由于欺而胜利,后还得失败。天下得胜的事例多得很,而成为霸主的只有五个,文公是其中之一,缘由是他知道取胜的原因。胜利了而不晓得原因,与不胜是等同的。秦打胜西戎而在觳却打了败仗,楚打败了中原诸国,却在柏举被吴国战败。周武王清楚这个道理,故而打一次胜仗就称霸天下。各种欺布满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不能够安定,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赵襄子冲出包围圈后,奖励五个有功的人,高赦是五人之首。张孟谈说:“被困晋阳的时候,高赦并没有大功,为什么奖给首功呢?”襄子说,“我的国家社稷遭到危险,我自身陷于忧困之中,跟我来往而不失君臣之礼的,只有高赦。我故而把他放在前边。”孔子知道这件事以后,说:“襄子能够说是善于赏赐了。奖励了一人而天下做人臣的不敢再失礼。”赵襄子用这种办法管理军队,军队就不敢轻慢。他向北消灭代国,向东逼迫齐国,让张孟谈越出城墙暗中去和魏桓、韩康约定日期一起攻打智伯,胜利之后下智伯的头作为酒器,终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这难道不是因为赏罚得当吗?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个人更偏爱这本书里关于治国方略和内政思想的论述部分。它不像一些纯粹的兵书那样只讲打仗,而是更注重“安邦定国”的底层逻辑。书中关于如何平衡法、术、势,以及如何平衡贵族与平民利益的探讨,即便放在今天,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关注它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观点,那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以及对士大夫阶层行为规范的要求,写得非常细致入微。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提取出一些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或组织管理的金玉良言。它不是一本教条式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管理学”古籍,需要反复品读才能体会到其深层含义。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书的时候,还担心内容会太晦涩难懂,毕竟是先秦时期的经典嘛。但上手之后发现,这本书的编排和翻译(或者说现代化的解读)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一味地堆砌古文,而是在关键的地方做了注释和引申,让像我这样的半吊子历史爱好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仿佛站在高处俯瞰整个春秋战国的大棋局,每一个诸侯国的兴衰,每一次合纵连横的博弈,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读完一卷,就感觉对那个时代的整体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张完整的网。特别是对其中涉及的礼乐制度和士人精神的探讨,让人深思,对比现在,很多古老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来自于它对“人”的刻画。战国时代,英雄辈出,谋士如云,但谁又是真正的智者?谁又是可悲的殉道者?书中对许多历史人物的侧写,视角非常独特,充满了辩证的色彩。它没有简单地把人脸谱化,而是展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洪流下的挣扎与选择。比如对某些诸侯国决策层的分析,那种内耗、短视和最终的宿命感,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我常常在想,这些记载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人性的弱点和优点似乎从未改变。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群像,但折射出的却是永恒的人性课题,非常具有穿透力。
评分这部书啊,简直是把我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我本来对那段历史是有点概念的,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知道百家争鸣,但真要沉浸进去,那感觉完全不一样。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的很扎实,那种古朴又不失流畅的感觉,读起来特别过瘾。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像是有人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样思考、怎样生活的。我尤其喜欢它对权谋和哲学的交织处理,很多看似简单的对话,背后都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智慧。读完之后,我常常会停下来,琢磨一下,如果是我处在那个位置,我会怎么做?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历史读物无法给予的。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心思,那种对天下的渴望,对功业的追求,那种复杂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享受。内页的字体排版清晰舒适,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文献,以一种现代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不是生硬的翻译,而是巧妙的文化桥梁搭建。每次翻开它,都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潜入历史深处的探险家,不断地在字里行间挖掘宝藏。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先秦思想脉络,而非仅停留在表面历史事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佳作,它的价值远超一本书的定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