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重构与应用
定价:50.00元
作者:戴霞,谢戴西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4425609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重构与应用》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众多因素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重构,对学校的健康促进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戴霞,女,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乒乓球裁判。参与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在《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运动与身心健康、运动训练。
文摘
无
序言
章 我国健康促进的政策和主要内容
一、国际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理论与背景
二、我国学校健康促进的相关政策
三、我国学校健康促进政策实施的基本分析
第二章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健康促进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二、体质健康实验与干预研究
三、体质健康测量技术研究
四、体质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五、体质健康延伸研究
第三章 大学生锻炼行为机制的相关研究
一、行为改变的基础理论
二、行为改变困难的学说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研究
第四章 高校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源起与发展
一、“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考源
二、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发展
三、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研究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重构
一、体质健康预警系统的构建:促进健康行为改变与延伸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参数和等级的构建
三、体质健康预警示例与优化作用分析
第六章 “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重构的课程策设计
一、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锻炼行为延伸的重要保障
二、教学策略的应用设计:提升锻炼动机和学习效果
第七章 高校课内外一体化重构的理论基础专题研究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效能的反思与优化-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的构建
两种不同的体质健康评价结果反馈对大学生影响的效果评估
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及应用前景分析
体质-健康信念量表
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
读到“重构与应用”这几个字,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根植于现实需求的实践探索。高校体育教学,尤其是“课内外一体化”这个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学生兴趣不高、场地设施受限、教师精力不足等等。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在深入研究了这些现实问题之后,才提出了“重构”的思路,试图在现有的框架下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重构”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在教学方法上,在评价体系上,又会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时,“应用”二字也暗示了本书的实用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不同高校、不同体育项目中的具体实施效果,包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果能有量化的数据支持,比如学生参与度、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等等,那将更具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课内外一体化”这四个字,仿佛一下子就点破了许多人在教育实践中长期遇到的困境——课堂教学的独立性与课后实践的割裂感。我一直觉得,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室里,那些枯燥的理论讲解,那些只能在有限空间内完成的动作示范,终究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益处。真正有价值的体育,应该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从教室里延伸到操场、健身房,甚至社区公园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对如何打破这种壁垒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构思“一体化”的,具体的实施路径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些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能够将课堂的严谨性与课外的趣味性完美结合?我特别关注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案例,比如如何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如何将体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体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启发,那将是我非常宝贵的收获。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发展的人,我一直认为,体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塑造人格、培养意志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往往陷入一种“应试教育”的怪圈,体育课变成了“走过场”,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正是这种现状,让我对“课内外一体化”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思维定势,真正做到让体育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我尤其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课内外”之间的界限的,是否有可能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将体育的“基因”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体育不再是任务,而是乐趣。我期待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打破困境,重塑体育教学新格局。
评分“课程模式的重构与应用”,这几个词精准地概括了我对教育改革的期望。在体育教育领域,我们常常听到各种改革的声音,但真正能够落到实处、产生显著效果的却为数不多。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其“重构”理念的认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高校体育课程不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知识点集合,而是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与课外活动、学生生活深度融合。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套全新的课程设计框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我特别想知道,在这种“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下,学生将如何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如何被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实现体育育人的目标。如果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成熟的、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那将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一次意义深远的推动。
评分对于“课内外一体化”这个概念,我个人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我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体育课上的内容虽然也算扎实,但往往到了课后,很多同学就完全把体育抛诸脑后了。偶尔有一些体育社团活动,也显得零散和不成体系,很难形成持续的影响力。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我设想,这可能涉及到教学目标的重塑,让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技能掌握,而是延伸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也可能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创新,比如将一些课上难以充分练习的项目,设计成课后可以自主参与或者小组协作完成的任务。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APP、在线平台等,来连接课堂与课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生的互动?我想象中,理想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应该是能够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让他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获得全面的身心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