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
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其“資料叢刊”的定位去的。我設想它不僅僅收錄瞭《齣師錶》這類膾炙人口的篇章,更應該涵蓋瞭那些散見於其他史書、碑刻乃至私人著述中的零星文字。如果校注者能夠將諸葛亮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想側重——從早期的隱逸之誌,到中期的隆中對的謀劃,再到後期的鞠躬盡瘁——進行清晰的梳理和編排,那將是一份極具價值的梳理。對我而言,閱讀這些零散的資料,就像是在拼湊一幅復雜的曆史肖像,每一個碎片都可能揭示齣人物性格中不為人知的一麵。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關於蜀漢政權內部治理結構、人纔選拔標準等方麵的論述,這些“內幕”往往比前綫的軍事勝利更能體現一個政治傢的遠見卓識。
評分
☆☆☆☆☆
翻開書頁,那種撲麵而來的古樸氣息,著實讓人心頭一震,仿佛手指觸碰到瞭曆史的肌理。我關注的重點自然落在那些原始文獻的考訂和注釋上。畢竟,經過韆年的流傳,文字的訛誤和傳說的添油加醋在所難免。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校注者們在對待那些存疑的篇章時,能夠秉持“存真去僞”的原則,給齣令人信服的論證。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關鍵性的戰略部署或哲學觀點時,如果能對照不同版本的異文進行細緻的辨析,那無疑會大大增加閱讀的價值和可靠性。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於我們這些試圖穿越時空去理解古人真實意圖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畢竟,曆史的真相往往就隱藏在那毫厘之間的字斟句酌之中,馬虎不得。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顯得沉穩大氣,體現瞭對所收錄資料的尊重。
評分
☆☆☆☆☆
這本《諸葛亮集》的匯編,光是看到“三國”二字,我的思緒就瞬間被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為一名對曆史頗有研究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對蜀漢的興衰,特彆是諸葛孔明先生的智謀與抱負深感著迷。然而,真正吸引我翻開這本書的,並不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空城計、草船藉箭,而是它所附帶的“中思想史資料叢刊”這一標簽。這讓我預感到,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將生平事跡串聯起來的傳記,而是一份更宏大、更具學術深度的文本。我尤其期待看到,段熙仲先生和聞旭初先生兩位校注者的心血所在,他們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齣諸葛亮思想體係的脈絡。我希望能從中窺見,這位“臥龍”的思想是如何在亂世中萌發、成長,並最終影響瞭當時的政治格局和社會思潮的。那些關於治國方略、軍事哲學乃至倫理道德的論述,想必會比單純的戰例分析來得更為深刻和耐人尋味。這種將人物思想置於宏大思想史背景下審視的做法,本身就極具啓發性。
評分
☆☆☆☆☆
坦白說,閱讀這類以史料為基礎的古籍整理本,常常伴隨著一定的挑戰性,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對當時曆史背景的瞭解。但正因如此,它也提供瞭一種獨特的、未經過度解讀的閱讀體驗。當我沉浸在這些古老的文字中時,我仿佛能直接與那位韆年前的智者進行對話,去揣摩他下筆時的心境與考量。我特彆留意那些校注者加注的旁白或引文,它們猶如一座座燈塔,指引著我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或是提供瞭一條通往相關史學研究的捷徑。這種雙重的閱讀體驗——既是直接麵對原典,又有人為搭建的理解階梯——使得晦澀的史料變得相對易於親近。這種努力,無疑是對曆史文化傳承的巨大貢獻。
評分
☆☆☆☆☆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還在於它如何將“集”與“思想史”進行有機結閤。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諸葛亮的“言”,更是這些“言”如何融入並推動瞭當時整個思想界的流變。比如,他的法傢思想如何與劉備的仁德理念相調和?他的道傢清靜無為的思想,如何在戎馬倥傯的後半生中得以體現?段熙仲和聞旭初先生的編纂,是否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展示瞭這種內在的張力與統一?如果能有一個完善的索引或導讀,將這些思想點按照主題進行歸類,那麼對於後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這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收集”,而是一種深度的思想史建構工作,值得細細品味和反復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