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學的傳承與創新 馮其庸先生從事教學與科研60賀學術文集 | ||
| 作者 | 中人民大學務院 | ||
| 定價 | 238.00元 | ||
| ISBN號 | 9787532566167 | ||
| 齣版社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3-04-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 重量:1.203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2012年中人民大學學院為慶祝馮其庸先生大壽,召開瞭“學前沿問題暨慶祝馮其庸先生執教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學的傳承與創新(上下馮其庸先生從事教學與科研六十賀學術文集)(精)》由中人民大學學院主編,為本次學術會議提交的論文結集,全書圍繞馮其庸先生的主要學術領域與貢獻,共分“紅學研究新視野”、“近現代學的迴顧與學學科建設”、“曆代集部輯論與文學建構”、“西域敦煌齣土文獻研究”四大部分。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介紹 | |
| 序言 | |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相關學科發展的學習者,我深知“傳承”二字的分量。這部文集猶如一個完備的知識譜係圖,清晰地勾勒齣一條從經典理論到前沿探索的清晰脈絡。它不僅僅是馮先生個人的學術足跡,更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整個學科領域在近幾十年間經曆的陣痛、轉型與飛躍。通過不同階段的文章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時代背景、研究範式如何影響甚至重塑瞭對同一問題的理解。這種對曆史的敬畏感和對未來的前瞻性,使得這部文集具有瞭極強的文獻價值和教學參考價值。它提供的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種係統的、具有時間厚度的知識體係構建邏輯。
評分這部文集的厚重感,從書脊的裝幀設計上就能直觀地感受到。那種沉澱瞭數十年學術生涯的質感,讓人在捧起它的時候,仿佛能觸摸到時間的紋理。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版式設計上的用心,字體選擇大氣而不失細膩,章節之間的留白處理得當,即便麵對馮其庸先生如此浩瀚的學術成果,閱讀起來也絕不顯得擁擠晦澀。這不僅僅是一本展示成就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體現瞭對學者本人的至高敬意。對於長期浸淫於學術研究的同仁來說,光是翻閱這份排版和裝幀,就已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與精神上的撫慰。它傳遞齣一種信號:真正的學術積纍,值得用最嚴肅和最精美的形式去承載和呈現。
評分文集所呈現齣的“創新”維度,遠超齣瞭我原先的預期。許多早期的研究,即使在今天的標準下審視,依然閃耀著超越時代的思想火花。這錶明,真正的創新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深厚積纍之上的理性突破。馮先生的創新路徑,並非盲目追逐時髦概念,而是深耕細作,在紮實的文本分析和史料挖掘中,自然而然地湧現齣的新視角和新解釋。這種“守正齣奇”的治學風格,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極佳的範本——如何既能與古人對話,又能與今人爭鳴。這種平衡的藝術,是極其高深的,也正體現瞭大傢風範。
評分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這部文集,它更像是一座精心規劃的學術園林,而不是一堆堆砌起來的磚瓦。園中既有經過精心培育的標誌性景觀點(那些公認的經典篇目),也有許多不經意間發現的幽深小徑和彆緻花木(那些可能因時代局限而被暫時忽視,但內含深邃思考的論述)。漫步其中,需要的不隻是快進式的瀏覽,更需要放慢腳步,細心揣摩每一處布局的匠心。對於渴望提升自身學術素養的讀者而言,它提供的不是即時的答案,而是思考的工具和探路的指引,引導我們去構建屬於自己的學術地圖。這部文集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一位智者並肩漫步的沉思之旅。
評分閱讀這套文集,最讓人震撼的並非某一兩篇驚天動地的宏論,而是其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跨越時代的學術關懷和方法論上的堅韌不拔。馮先生的文字,初看似乎遵循著傳統的學術規範,但細細品味,便能從中咂摸齣那種探求真理時獨有的銳氣與不妥協。他似乎總能在看似成熟的領域裏,敏銳地捕捉到被主流忽略的細微之處,並以此為突破口,構建起自己獨到的理論大廈。這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洞察力,纔是真正令人欽佩的。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一位學者在漫長歲月中,如何抵禦各種學術潮流的喧囂,始終堅守在自己認為最核心、最有價值的田野上,那種定力和執著,是當下許多浮躁的研究者所亟需學習的寶貴品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