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黎文僖公集 | 作者 | 黎淳,段心惠,段虹 校 |
| 定價 | 78.00元 | 齣版社 | 嶽麓書社 |
| ISBN | 9787553807744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數 | 頁碼 | 334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 作者簡介 | |
| 黎淳(1423-1492),字太樸,號樸庵,又稱為“樸庵先生”。湖廣華容(今湖南省華容縣)人。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參加湖廣鄉試中式。次年,即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二月赴京師會試中選,三月殿試,被英宗欽點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458-1461年參與修撰《大明一統誌》。1465年明憲宗簡任其為經筵講官。1466年升左春坊左諭德。1467年參與撰修的《睿皇帝(英宗硃祁鎮)實錄》封筆,升左庶子。1474年主考順天府鄉試。1477年參與修撰《續(資治通鑒)綱目》,升少詹事兼侍讀。1478年為皇太子的學日侍講讀,殿試充讀捲官,同年擢吏部右侍郎。1486年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1487年升左侍郎加正二品祿。1488年擢南京工部尚書,不久改禮部尚書。1491年因病辭官迴鄉,孝宗“優詔許之,仍賜誥追贈其先”。1492年孝宗念師恩,進黎淳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同年四月十八日病逝,孝宗賜謚“文僖”;次年葬於華容縣城東黃湖山南麓。 |
| 目錄 | |
| 《黎文僖公集》序n 《黎文僖公集》序n n 捲一 五言絕句n 《恩榮圖》,為葉進士題n 挽陳鴻漸郎中祖n 詠雪梅n 詠月梅n n 捲二 五言律詩n 黃學士廷臣奉使安南,即其地,賦《滄溟水》《銅柱山》n 《明都日》三詩送之n 王牧之月梅n 《愛蓮》,為戴正悼其父冕n 寄同窗友n 訪童庶子村莊n 題蘭竹,送應頊赴南京都府都事n 三伏苦雨,酬吳孟章韻四首n 宿昌平瑞光寺n 題山水小畫二首n n 捲三 七言絕句n 題畫山水四首n n 捲四 七言律詩n 早朝四首,酬鄒同年n 送鬍祭酒考績之南京n 送張尚書緻仕歸南郡n 題鬆月書樓詩捲n 袁衷主事竹庭n 挽鬍參政n 《梅月》,為林彥洪其傢業醫n 挽江編修父兼送東之焚黃n 題四友齋n 送硃唯正父n 送同年徐綺歸省n 送石首袁廷佐太學歸省n 送僧惠銑住持杭州永福寺n 溫良中書母壽八十,用柯少卿韻二首n 慶李木母七十n 洗馬圖n 送潘榮給事使琉球n 訓導陳孜母壽六十n 史官劉紹和,安成人。屢為予言其鄉元陽觀之勝,作詩誌之n 為龍溪王彝賦《霞城書屋》《京國觀光》二首n 萬棋郎中母壽七十四n 題王牧之畫梅n 送周孔賢彆駕吳興n 陳彥益,陸孟昭外兄也。孟昭為予屢譚姑蘇之勝,因彥益歸,書以送之n 畫梅n ……n n 捲五 七言律詩二n 捲六 五言排律n 捲七 五言古詩n 捲八 七言古風n 捲九 記n 捲十 序n 捲十一 序二n 捲十二 墓誌銘n 捲十三 賦n 捲十四 贊n 捲十五 書n 捲十六 墓錶n 捲十七 祭文n n 後序n 跋文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黎文僖公集》序n 《黎文僖公集》序n n 捲一 五言絕句n 《恩榮圖》,為葉進士題n 挽陳鴻漸郎中祖n 詠雪梅n 詠月梅n n 捲二 五言律詩n 黃學士廷臣奉使安南,即其地,賦《滄溟水》《銅柱山》n 《明都日》三詩送之n 王牧之月梅n 《愛蓮》,為戴正悼其父冕n 寄同窗友n 訪童庶子村莊n 題蘭竹,送應頊赴南京都府都事n 三伏苦雨,酬吳孟章韻四首n 宿昌平瑞光寺n 題山水小畫二首n n 捲三 七言絕句n 題畫山水四首n n 捲四 七言律詩n 早朝四首,酬鄒同年n 送鬍祭酒考績之南京n 送張尚書緻仕歸南郡n 題鬆月書樓詩捲n 袁衷主事竹庭n 挽鬍參政n 《梅月》,為林彥洪其傢業醫n 挽江編修父兼送東之焚黃n 題四友齋n 送硃唯正父n 送同年徐綺歸省n 送石首袁廷佐太學歸省n 送僧惠銑住持杭州永福寺n 溫良中書母壽八十,用柯少卿韻二首n 慶李木母七十n 洗馬圖n 送潘榮給事使琉球n 訓導陳孜母壽六十n 史官劉紹和,安成人。屢為予言其鄉元陽觀之勝,作詩誌之n 為龍溪王彝賦《霞城書屋》《京國觀光》二首n 萬棋郎中母壽七十四n 題王牧之畫梅n 送周孔賢彆駕吳興n 陳彥益,陸孟昭外兄也。孟昭為予屢譚姑蘇之勝,因彥益歸,書以送之n 畫梅n ……n n 捲五 七言律詩二n 捲六 五言排律n 捲七 五言古詩n 捲八 七言古風n 捲九 記n 捲十 序n 捲十一 序二n 捲十二 墓誌銘n 捲十三 賦n 捲十四 贊n 捲十五 書n 捲十六 墓錶n 捲十七 祭文n n 後序n 跋文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簡直像一位技藝高超的音樂傢在演奏復雜的交響樂。時而磅礴大氣,如江河奔湧,文字的力量感撲麵而來,讓人熱血沸騰;時而又變得極其細膩婉約,仿佛春日拂麵的微風,輕柔地描繪著人物內心最隱秘的角落,那種哀而不傷的韻味,讀起來讓人心頭一顫。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典故和運用修辭方麵,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能體現齣深厚的文化底蘊,又不會因為過度堆砌辭藻而顯得晦澀難懂。這種既保持瞭古典的韻味,又確保瞭現代讀者易於接受的平衡感,實屬不易。每讀到一段文采斐然的文字,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妙處,思考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意象,編織成一張嚴密而又充滿美感的文字之網的。
評分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漫長而又充滿驚喜的尋寶之旅。我發現作者的敘事手法極其老練,他總能在看似不經意的細節中埋下伏筆,讓整個故事的脈絡在不經意間逐漸清晰起來。有時候,你會因為某個突如其來的轉摺而拍案叫絕,感嘆於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力,那種精確描摹齣復雜情感波動的筆觸,讓人不得不佩服。尤其是一些對話場景的描寫,充滿瞭張力和智慧,寥寥數語便將人物的性格和彼此間微妙的關係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試著去預測後續的發展,但往往都被作者巧妙地繞瞭過去,這種與作者在文字迷宮中鬥智鬥勇的感覺,是閱讀過程中最大的樂趣所在。它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稍有走神,可能就會錯過一個推動情節的關鍵綫索。
評分從哲學層麵上來說,這本書對我個人的世界觀産生瞭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或者記錄一段曆史,更像是在探討關於“時間”、“命運”與“個體選擇”之間的永恒命題。在主人公麵臨重大抉擇的那些段落,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生活中那些相似的睏境。作者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角色的掙紮與最終的釋然,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接納人生的不完美和局限性。這種啓發性的閱讀體驗,遠超齣瞭娛樂消遣的範疇,它迫使我跳齣日常的瑣碎,去審視更高層次的意義。閤上書本後,那種沉思的狀態並不會立刻消失,反而會持續一段時間,讓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帶著一種更深一層的審視角度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紙張的質地摸上去很舒服,墨色的印刷清晰又不失古樸的味道,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我尤其喜歡封麵上的那種留白處理,既突齣瞭主體內容,又給人一種意境悠遠的感覺,仿佛能透過封麵窺見書中所蘊含的智慧。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它不同於一般暢銷書的精緻和用心。雖然內容本身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味,但光是這份實體書的質感,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去觸碰和閱讀。對於那些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種極佳的感官享受。這種對書籍本身的尊重和呈現方式,在如今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的範本,它的層次感處理得極為精妙。開篇的鋪陳看似平淡,實則步步為營,將世界觀和主要人物關係不動聲色地嵌入其中,為後續的衝突積蓄能量。等到中段,情節的張力開始層層疊加,信息量也同步增大,但作者高超的敘事節奏控製,使得信息洪流既飽滿又不至於令人窒息。高潮部分的爆發力十足,所有的綫索都在那個點上交匯、碰撞,酣暢淋灕。最難得的是收尾的處理,它沒有落入俗套地將所有問題都解決得一乾二淨,而是留下瞭恰到好處的“餘韻”,那種未竟全功卻又充滿希望的尾聲,比圓滿的結局更耐人尋味。這種結構上的嚴謹和完美閉環的設計,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創作自律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