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17 年中國小麥質量報告
定價:68.00元
作者:王步軍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116353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前言PREFACE《2017年中國小麥質量報告》由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組織專傢編寫,中央財政項目等資金支持。農業部榖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榖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農業部榖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和農業部農産品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承擔樣品收集、質量檢測、實驗室鑒評和數據分析。2017年,在河北省、山西省、內濛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寜夏迴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4個省和自治區(全書正文均用簡稱)415位種植大戶徵集樣品643份,涵蓋小麥種植麵積36.22萬畝*,占中國小麥種植麵積的&n;等
目錄
1總體狀況1
1.1樣品分布1
1.2總體質量3
1.3達標質量4
1.4強筋小麥、中強筋小麥和中筋小麥典型粉質分析與拉伸分析5
2強筋小麥6
2.1品質綜閤指標6
2.2樣本質量7
3中強筋小麥24
3.1樣品綜閤指標24
3.2樣本質量25
4中筋小麥40
4.1樣品綜閤指標40
4.2樣本質量41
5附錄91
5.1麵條製作和麵條評分91
5.2關於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用優質強筋小麥91
5.3關於中強筋小麥和中筋小麥92
6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標題看起來就非常有學術和研究的深度,“2017年中國小麥質量報告”這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問題的興趣。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對小麥的種植、收成以及最終進入我們餐桌的品質,其實瞭解得並不多。我常常在超市裏看到各種品牌的小麥粉,它們看起來包裝精美,但內在的品質差異,我卻難以分辨。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背後科學和産業運作的窗口。我尤其好奇,在2017年那個特定的年份,中國的小麥生産經曆瞭哪些重要的變化?是氣候的影響?還是技術進步?亦或是國傢政策的調整?報告會詳細分析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終決定瞭當年小麥的整體質量嗎?我期待書中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一些專業術語,並且提供一些直觀的數據圖錶,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有所收獲。如果能夠有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地區的小麥因為特定原因質量突齣,或者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那將會更加生動有趣。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枯燥的報告,更能激發我對於中國農業現狀的思考,甚至引發我對未來糧食發展的關注。
評分坦白說,我拿到《2017年中國小麥質量報告 王步軍》這本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驅動,而非純粹的閱讀興趣。作為一名關注公共議題的公民,我認為瞭解國傢重要的農産品質量狀況,是參與社會討論的基礎。2017年,那一年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瞭什麼,對小麥的生長環境和收成會産生怎樣的影響?報告是否會深入探討氣候變化,比如降雨量、溫度、光照等異常天氣對小麥産量和品質的直接衝擊?我特彆想知道,在2017年,中國在小麥品種改良方麵是否有新的突破?有沒有培育齣更適閤特定區域、更能抵抗病蟲害、且營養價值更高的品種?報告會詳細列舉嗎?另外,關於小麥的質量,除瞭基本的物理指標,更重要的是其內在的化學成分,例如麩質的含量和類型,這對烘焙和麵食製作至關重要。書中是否會提供這方麵的數據,並分析其對不同加工用途的影響?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報告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能提齣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議,比如如何優化種植結構,如何加強病蟲害防治,如何規範施肥用藥,以及如何提升倉儲物流環節的質量管理,以確保中國小麥産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評分收到這本《2017年中國小麥質量報告 王步軍》的時候,我內心是充滿好奇的,但也有點小小的忐忑。原因無他,我對“報告”這兩個字總會聯想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復雜的圖錶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這對於非農業背景的我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過,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中國小麥質量”,這可是關乎民生的大事。我經常思考,我們 everyday 吃的小麥製品,它們的源頭到底是什麼樣的?是怎樣的標準在衡量著小麥的“好”與“壞”?報告中會不會涉及到小麥的營養成分分析?比如蛋白質含量、維生素、礦物質等等,這些指標對我們身體健康有多大的影響?而且,我很好奇,“王步軍”這個名字是否代錶瞭這本書的作者在小麥研究領域的權威性?他是否會從一個專業的角度,剖析2017年中國小麥在産量、抗病性、儲存性、加工適性等方麵的錶現?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小麥品種的介紹,瞭解不同品種在質量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如果還能提及一些關於小麥種植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比如農藥殘留、重金屬汙染等,並提供相應的檢測方法和治理建議,那就更具價值瞭。我期待這不僅僅是一份數據匯總,而是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啓示。
評分當我看到《2017年中國小麥質量報告 王步軍》的標題時,我立刻聯想到瞭我們國傢農業部門那些嚴謹的科學研究和數據分析。我對“質量報告”這個詞本身就充滿敬畏,因為它往往意味著詳盡的調查、科學的評估和客觀的結論。我很好奇,在這份報告中,作者王步軍是如何定義“小麥質量”的?是僅僅從蛋白質、水分、雜質等基礎指標來衡量,還是會涉及到更深層次的生物化學成分,例如氨基酸組成、脂肪酸譜,甚至是小麥的微量元素含量?我猜測,報告應該會針對中國不同小麥産區,比如北方、南方、西北等地,分彆進行詳細的質量分析,因為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和耕作方式都會對小麥的品質産生顯著影響。我特彆想知道,在2017年,是否存在一些地區性的小麥質量問題,例如某些地區的重金屬超標,或者某些品種的抗病性下降?報告是否會提供相應的對比數據,並分析其成因?而且,我一直對小麥的加工性能很感興趣,比如它的麵筋強度、吸水率、色澤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們製作麵包、麵條、餅乾的最終口感和品質。我期待報告中能有這方麵的內容,能夠讓我在未來的烹飪過程中,對小麥的選擇有更專業的指導。
評分看到《2017年中國小麥質量報告 王步軍》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種一本正經、條理清晰的學術著作的模樣。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我對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農産品質量,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2017年,那一年過去瞭,留下瞭什麼?這份報告是否會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勾勒齣當年中國小麥産業的整體麵貌?我特彆想知道,報告中會不會涉及到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方麵的內容,例如當時流行的病蟲害種類,以及采取瞭哪些防治措施,這些措施又帶來瞭怎樣的效果?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小麥質量的關鍵因素。而且,我一直很好奇,除瞭我們常說的蛋白質含量,小麥的礦物質含量,比如鐵、鋅、鈣等,是否也會在報告中被重點關注?這些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它們在小麥中的含量,無疑也是衡量小麥質量的重要維度。我期待這本書能用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嚮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介紹小麥的科學種植、質量檢測以及加工利用等方麵的知識。如果報告中能附帶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個成功改善小麥質量的典型案例,或者某個地區因為某種原因導緻小麥質量下降的深刻反思,那將極大地提升這本書的可讀性和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