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三辑)
定价:78.00元
作者:齐勇锋 李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94317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于各类文化企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城乡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和精准扶贫方面的人士阅读。
内容提要
特色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形成*初缘于我们在各地对特色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的调研,本书在承接2014年、2015年两年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特色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文化扶贫”这一主题,通过嘉宾对话、理论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案例调研等方式,对近几年来特色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回顾与研究,为探索特色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合作模式提供了参考思路和启示性建议。本书适合于各类文化企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城乡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和精准扶贫方面的人士阅读。
目录
目 录
嘉宾对话|主持人:成 琪 宫玉选 李建华 毕绪龙 金元浦 秦 枫 特色文化产业与文化扶贫现状与未来纵横谈
“一带一路”研究|主持人:范建华
文化认同体验视角下的区域文化旅游主题构建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研究|邓晴月
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理论与模式研究|主持人:王国华
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攻坚的路径和政策研究|齐勇锋 鲁肖荷 文化扶贫的基本框架——以贵州省为例|徐静 丁凤鸣 ——基于对云南大槟榔园民族文化旅游村的调查|王 佳 周亚莲 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路径探索|杜青岳 蔡尚伟 浙江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对精准扶贫的启示|鲍志成 ——以信阳市郝堂村为例 |周全明 赵梦岩
特色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主持人:祁述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与空间|李 炎 何继想 ——基于户县农民画的思考|占绍文 赵海华 武强年画产业发展问题及转型创新研究|周诗云
特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化开发|主持人:李康化
北京服装品牌活化研究|田 乐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问题探析
特色小镇与街区建设|主持人:金元浦
红色照金特色小镇发展初探|赵 东 赊店古镇商业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惠 阳 从国际视野看中国乡村文化旅游的扶贫价值|宫玉选
附录一 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行动照金倡议 附录二 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的一种路径选择——首届特色文化产业与扶贫攻坚论坛综述
作者介绍
齐勇锋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化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体管所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央文资办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授。长期从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一些政策建议得到中央和领导的重视和采纳。2005年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新锐人物”。李炎现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央文资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文化学、美学、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地方性战略咨询、发展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策划等横向项目40多项。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书名中“特色文化产业研究”让我联想到,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性极高,每个地方都可能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我猜想,这本书的第三辑,或许会聚焦于某个或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深入分析当地的文化资源如何被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比如,某个地区独有的民俗风情,如何通过旅游体验、特色商品等形式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又或者,某个地方的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如何被精心打造成为具有文化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鲜活的、接地气的实践案例,让我们看到地方文化如何在“特色”的光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名《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三辑)》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很好奇,作者在研究这些特色文化产业时,是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是否会不可避免地牺牲掉文化的原真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其中的内在张力,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文化内容的开发上,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能保持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在市场推广上,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而是真正地传递文化内涵?这本书的“研究”二字,让我相信它会提供严谨的分析和深入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现代商业语境下,守护好中国文化的“根基”,让特色文化产业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商业模式的结合点深感兴趣,而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这一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迷失于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我想,这本书的“根基”部分,或许会回溯到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的核心,探讨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如何能够指导我们构建更可持续、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化产业。例如,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是否意味着尊重自然的规律,避免过度商业化的人工痕迹?又或者,儒家强调的“仁”与“礼”,如何在文化产业的服务理念中体现,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情感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智慧在现代商业逻辑中的价值,并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出真正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产品,而不只是浮于表面的符号堆砌。
评分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看到书名,就足以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无限遐想。我一直对“特色文化产业”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总觉得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独特而迷人的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这本书的名字《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三辑)》让我感觉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宝藏的大门。我想,这“根基”二字,定然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它会深入剖析那些构成中国文化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或许是哲学思想,或许是传统艺术,又或者是生活习俗,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又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对“特色”二字的疑惑,揭示那些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中国元素,以及它们如何被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的产业。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个人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又一次深化和拓展。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章节概述,我被其中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创新”深深吸引。在当下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符号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而这本书似乎在探讨如何打破这种困境,让那些沉睡的文化基因重新焕发活力。我设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那些鲜活的案例,比如某地的传统戏曲如何通过现代化的编排和传播手段吸引年轻观众,又比如某个古老的手工艺如何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成为备受追捧的文创产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化运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智慧,是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它们能够与时代对话,与世界沟通。我非常好奇,书中会给出哪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这种“活化”与“创新”,让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被“看见”,更能真正地“活”在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