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名画中的数学密码 | 作者 | 梁进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普及出版社 |
| ISBN | 9787110096833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艺术是形象思维的高度抽象,数学是逻辑思维的高度抽象。数学研究数形,也包含形象逻辑;艺术讲究逻辑,也包含逻辑形象。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那么在这个空间里有着什么样的数学密码?作者在本书中将沿着科学和艺术发展的足迹,从文艺复兴到信息大数据时代,从古典透视到奇异世界,带领读者探索世界名画中的数学解码和变迁,生动地讲述了数学和绘画如何互相影响,交织发展,高维连通的。 |
| 作者简介 | |
| 梁进,1989 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在欧洲游学工作多年,2005 年回国任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金融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和国家品牌课程主持人,并出版专著、译著、教材《数学建模讲义》《利率互换及其衍生产品》《信用风险估值的数学模型与案例分析》《美国数学建模竞赛- 同济大学论文选评》等,出版散文通识文集《淌过博物馆》《淌过博物馆(第二版)》《如河的行板》《数学与名画》。 |
| 目录 | |
| 名画中的数学密码 目录 序——用数学的眼睛看画 前言 章文明中的数学基因 古文明中的朴素数学 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数列 艺术和数学的互动 计算机美术 第二章文艺复兴诞生爱和美的真谛 波提切利的神话寓言 弗兰切斯卡的几何神绘 达芬奇的科学魔笔 米凯朗基罗的三维塑雕 拉斐尔的时空转换 丢勒的数字幻方 文艺复兴中的科学家 第三章工业革命新塑绘画印象 布莱克的诗幻神曲 莫奈的光影印象 马奈的虚实变换 毕沙罗的时光风景 雷诺阿的温暖涂刷 德加的微积动画 塞尚的不稳静衡 梵高的宇寰流线 高更的解析人生 第四章抽象空间孕育艺术多样化 马蒂斯的符号艺术 康定斯基的点线面乐章 马列维奇的黑白宿命 毕加索的高维画语 布拉克的立体运动 达利的抽象拓扑 蒙德里安的格局分布 米罗的元素 波洛克的随意泼墨 克利的诗意平面 杜尚的离散连续 第五章数学艺术大师埃舍尔 拼贴 互耦 螺线 变换 易维 极限 分形 奇空 几何 第六章中国画中的数学元素 山水画 花鸟画 人物画 风俗画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数学掌握着宇宙基本的规律,也就是大自然的美。数学家用公式探寻自然之美;艺术家用画笔发现自然之美。 |
| 文摘 | |
| |
| 序言 | |
第五段评价 拿到《名画中的数学密码》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数学密码”这个词带着一种神秘的探索感。我本身对艺术并不是特别精通,但却对那些隐藏在事物背后,能够解释现象的规律很感兴趣,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次解谜的旅程。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我曾忽略的细节。例如,在分析古典油画时,书中运用了色彩的黄金分割比例来解释画面的视觉平衡感,这让我意识到,画家们在构图时,不仅仅是凭感觉,更是有着一套基于人眼感知规律的数学考量。我也被书中关于“透视法”的讲解所深深吸引,特别是它如何通过数学原理来模拟人眼的观察角度,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逼真的三维空间感,这让我对许多风景画和建筑画有了全新的理解。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甚至还涉及到了分数、比例、几何学等基础数学概念,但它们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艺术作品的分析中,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对艺术和数学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它们之间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联系,这激发了我想要进一步探索艺术世界,并从中发现更多隐藏的“数学密码”的强烈愿望。
评分第三段评价 当我拿到《名画中的数学密码》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份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心情。我自认对艺术颇有几分兴趣,但对于数学,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学生时代那些枯燥的习题。然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将经典名画与抽象的数学符号巧妙结合的视觉冲击力,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阐述数学概念,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示和对具体画作的深入剖析,将复杂的数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对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印象深刻,总觉得它所体现的人体比例完美得不可思议,这本书就详细解释了其中涉及到的黄金分割比例,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种“完美”是有数学依据的。同时,书中对蒙特里安抽象画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我过去只觉得那是各种色块的拼接,现在才明白,这些看似随意的排列背后,蕴含着严格的几何规则和空间布局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并非完全是灵感的爆发,更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直觉与逻辑的完美融合。它不仅让我对名画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评分第二段评价 《名画中的数学密码》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过去对艺术的认知。一直以来,我都是以一种比较感性的方式去欣赏画作,关注色彩的情感表达、笔触的力度、以及画面的整体意境。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科学分析的方法,将那些飘渺的艺术情感落地,赋予了它们理性而精准的解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透视法和几何图形的讲解所吸引。我一直觉得古希腊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比例上有着惊人的和谐感,但却不知道这种和谐是如何实现的。这本书通过对点、线、面的几何分析,让我理解了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数学原理来构建空间、塑造形体,从而达到视觉上的稳定和美感的。当我了解到,原来我们所见的许多壮丽建筑和传世名画,其构图和比例都是经过精密的数学计算得出的,这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我发现,数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它更是构建世界、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而艺术,恰恰是这种逻辑最优雅、最生动的体现。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艺术的殿堂,同时又在我耳边低语着科学的秘密。
评分第四段评价 《名画中的数学密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认为,艺术是情感的抒发,是心灵的自由翱翔,而数学则是逻辑的王国,是理性的冰山。这两者在我脑海中仿佛是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将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书中对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分析,让我看到了几何学在空间塑造上的巨大力量;对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如何运用“消失点”和“汇聚线”来营造三维空间的讲解,更是让我对绘画技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印象派的画作色彩斑斓,充满了跳跃感,但书中分析莫奈作品时,竟然引入了光学的色彩混合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何那些看似杂乱的笔触,在远处观看时会呈现出如此和谐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这种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名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不再仅仅是被画面的色彩和情感所打动,而是开始去思考它背后蕴含的结构、比例和规律。这本书让我觉得,人类的智慧是相通的,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最终都指向着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名画中的数学密码》的书脊设计就充满了艺术感,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未被完全揭示的联系。拿到这本书,我满怀期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我熟悉又陌生的名画,它们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画家情感和技巧的载体,但通过这本书的视角,我看到了隐藏在画面结构、色彩比例、构图布局背后的数学原理。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曾无数次被她神秘的微笑所吸引,但这本书却用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等概念来解析她的脸部比例和背景构图,让我第一次从数学的严谨中窥见了艺术的和谐之美。再比如,某些古典建筑的描绘,那种对称、比例的完美,原来都蕴含着深刻的几何学知识。这本书并不是枯燥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中,让非数学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名画的新维度,让我觉得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智慧的结晶。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看看还有哪些隐藏在名画中的数学“密码”等待我去破解,也期待着它能激发我未来对艺术和数学的更多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