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节日志:羌年 | 作者 | 周巍峙,蒋彬 |
| 定价 | 68.0元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240880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羌年”也称“羌历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一般持续3天,是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是涵盖整个羌族地区的大型民间祭祀与社区聚会活动,其主要内涵为敬天还愿、感恩丰收。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羌年是羌族*重要的节日之一,是了解其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
| 文摘 | |
| 综述 “羌年”也称“羌历年”,羌语称为“日麦吉”或“ 尔玛吉”。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一般持续3天。羌年是涵盖整个羌族地区的大型民间祭祀与社区聚会活动,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羌族聚居区,以及与之毗邻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黑水县与绵阳市平武县等相关的羌族地区。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分布在其他城乡地区的羌族,也开始过传统的羌年。 一、羌年的起源与分布区域 (一) 羌年的起源与流变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年的起源已无从查考。但从羌年庆丰收还愿这个核心内容来看,该年节的起源当与羌民从游牧到定居有关。从民间口头传承以及相关的史料来看,羌年已有很长的历史。在羌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天神木比塔的幺女木姐珠,看上了羌族小伙子斗安珠,决定下凡与斗安珠结婚。天神木比塔开始并不同意,但木姐珠态度坚决,加上天神木比塔很是喜欢自己的幺女,后同意了木姐珠下凡,并以草木和粮食种籽及飞禽走兽为嫁妆,下嫁人间。之后,人类很快繁衍,树种成了森林,粮种带来了五谷丰登,并且六畜兴旺。秋收后她感念父母的恩惠,用丰收的粮食、肥壮的向天祷告,感谢天神的庇佑。这一天,正好是羌年十月初一。后来,羌族人民就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节日。就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口头传说往往蕴含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在身口相传的释比经典中,有不少释比经典涉及羌年的内容。例如,释比经典《安家神》的唱词中就有:十月之时敬神时,刀头再加猪油饼,神要先吃再凡人。三十初一是过年,先没敬神不敢吃,神要先吃再凡人,神要先喝再凡人。1另外,四川大学钱安靖于1983年在汶川县龙溪乡,记录了释比余明海、朱顺才演唱的释比经典“凿”(羌语音译,意为采花)。该唱词以花为背景,形象地展开了羌区一年十个月的节气、物候特征。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坦白说,我一直对那些宏大叙事式的历史解读有些疏离感,反而更偏爱那些从细微之处切入,讲述普通人与历史、与文化互动的故事。这本书的标题“中国节日志”就给了我这种感觉,它不是那种冰冷的说教,而是带着温度的记录。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用生动鲜活的笔触,描绘出节日里人们的喜怒哀乐,描绘出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瞬间。比如,除夕夜家家户户的灯火,元宵节街头巷尾的热闹,端午节粽叶飘香的气息,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温馨……这些点点滴滴,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捕捉到这些细节,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也从中体味到中华民族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节日文化的书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视角,来讲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例子,展现出中国传统节日独特的魅力。比如,某个节日背后感人的传说,某个节日里承载的孝道、感恩、团圆等中华传统美德,或者某个节日如何与自然、与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相结合。这样的解读,能够让我们在享受节日的乐趣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将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我们现代的生活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采用了写意的水墨风格,色彩沉静大气,远远望去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上“中国节日志”几个字,笔力遒劲,仿佛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脉搏。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不是那种光滑得有些虚浮的印刷纸,而是带着一点点粗粝的质感,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的阅读体验。整体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节日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让我在还没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它浓郁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对书中所要讲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捧着这样一本有质感的书,静静地品读,那将是一种怎样的享受。这种对细节的考究,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品质有了更高的预设,仿佛在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仪式感和美学的文化世界。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最先留意到的便是其引人入胜的标题——“中国节日志”。这个名字本身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节日不仅仅是放假休息,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节日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甚至是先人的智慧和情感寄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空白,让我有机会系统地了解那些熟悉的、却又可能不甚了解的节日。我期待着它能带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那些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传统,去理解那些代代相传的仪式和习俗,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这两个字的含义。这种期待,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追寻,希望通过阅读,能让我在现代社会中,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古老土地的温度与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文化深层的东西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独特精神内核的作品。中国传统节日,无疑是承载了这种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节日的名称和日期,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每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渊源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够用一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解读这些节日,让我们不仅仅知道“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化,从而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