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八路军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
定价:80.00元
作者:八路军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065737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军队因使命而立,军人为打仗而生。党的以来,*多次强调指出,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的根本的标准,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打仗聚焦用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党的领导下,我军为民族独立自由、人民翻身解放和当家做主而战,为保卫人民和平劳动成果,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而战,辉煌战绩,彪炳史册。
今天,虽然战争年代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世界并不太平,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为帮助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了解我军光辉的战斗历程、建立的丰功伟绩、取得的宝贵经验,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特别是官兵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积极投身强军兴军实践,经中央军委批准立项,解放军出版社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军委立项编修出版的13部军战史进行了内容订正并重新装帧,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的形式集中再版。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4部,分别是《中国工农红军*方面军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抗日战争时期4部,分别是《八路军*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八路军*二○师暨晋绥军区战史》《八路军*二九师战史》《新四军战史》;解放战争时期5部,分别是《*军战史》《第二军战史》《第三军战史》《第四军战史》《华北部队战史》。《中国工农红军*方面军史》是反映红一方面军历史的综合性史著,主体内容是战史,考虑到尊重历史事实、保持丛书完整性和性,故将该书纳入丛书体系,只校订内容,不更改书名。革命战争时期的其他部队战史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部队战史,因种种原因,此次未能收入丛书,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就编修战史工作作出统一部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将帅对战史编修工作大力支持,有的还亲自主持编写工作,各有关单位及编写机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由于多种原因,战史编修工作几经周折,直至上世纪80年始陆续出版。这是我军的“官修”战史,是我军战史的“标准版”,是后人了解战史、研究战史的依据。这13部军战史,相互独立,出版时间跨度较长,受历史条件和资料占有所限,书稿还存在一些人名、地名、部队番号等史实方面的讹误,以及体例格式、字词语句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这次再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校订。
丛书的校订出版,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关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将此事提上重要日程,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给予有力指导,专门组织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党史军史专家进行集中会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与百科研究部专家提出了宝贵的订正意见。出版社按照丛书要求和新的编纂体例规范,统一进行了编辑、排版、设计和校对。为了尊重历史,保留原书的编审机构不变,原书的说明(含编写说明、修订说明、卷首语、序、序言)、后记等也保持原貌。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手头上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书籍也不算少,但这本书在史料的翔实性上,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档案和口述回忆时的严谨态度,很多具体的部队番号、时间节点都对应得非常清晰,这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牺牲了准确性,而是选择了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近乎“百科全书”的方式来展现历史的全貌。虽然有些段落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略感晦涩,涉及大量的军事术语和地理名词,但耐心咀嚼之后,你会发现这些“门槛”恰恰是它专业深度的体现。它要求读者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这段历史,回报你的,是远超想象的知识密度和历史洞察力。
评分光是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就已经显示出编撰者非凡的功力。它并非简单的流水账记录,而是清晰地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主要的作战区域,逻辑脉络极其清晰。我特别欣赏它在叙述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变化:在抗战初期,着重于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而在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阶段,则明显转向了对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研究和总结。这种结构上的层次感,使得读者可以非常系统地把握一支部队数十年间的成长轨迹和战略思想的演进。即便是那些看似平淡的行军记录,作者也总能从中提炼出反映时代特征的社会侧面,比如物资的征集、地方势力的复杂关系等,让历史不再是孤立的军事事件,而是一张紧密交织的社会网络图景。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力作。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丛书”系列是抱有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官方叙事难免有些刻板或侧重于歌颂。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宏大叙事的主线下,巧妙地穿插了许多鲜活的、带有地方特色的细节。比如,书中对于山东根据地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动员民力、组织生产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文字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既有如大河奔流般的磅礴气势,也有如涓涓细流般的细腻描摹。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处对关键人物内心挣扎的侧写,虽然篇幅不长,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人在抉择关头的复杂心境,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探讨“为什么会那样发生”,这种思辨性,实在难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战争形态的演变。通过对八路军一五师在特定地域斗争历程的回顾,清晰地展现了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初期,从游击战术逐步过渡到更有章法的运动战和阵地战的实践摸索过程。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通过一次次小规模的战斗复盘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书中对于技术层面的探讨也颇有建树,比如针对日军的火力优势,我军在战术和武器装备上的因地制宜的改进,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很少会深入挖掘的内容。这种自下而上、在实战中锤炼出来的军事智慧,是任何理论推演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读完此书,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有了非常具象化的理解。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读物,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岁月见证,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从装帧的质感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些泛黄的纸张和凝练的文字,无声地讲述着无数先辈的牺牲与荣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它没有过度渲染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集体,对准了那支军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决策、困境与坚韧。特别是关于战略部署和后勤保障那几章,细节丰富到让人惊叹,不仅有宏观的战役分析,更有深入到连队一级的日常片段,让人真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读完后,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有温度、有血肉的集体记忆的传承。这本书对于理解那个时期华北战场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和多维度的视角,是研究那段历史的案头必备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