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推進硃子學與閩學的深入研究:硃子閩學與亞洲文化論壇文集
定價:68.00元
作者:汪文頂、李樹峰
齣版社:文化藝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39634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汪文頂、李樹峰主編的《推進硃子學與閩學的深入研究(硃子閩學與亞洲文化論壇文集)》圍繞“推進硃子學與閩學的深入研究”的主題,就“硃子理學、經學和文藝學研究”“硃子學派及其傳播和影響研究”“硃子學與亞洲文化的關係研究”和“硃子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等進行深入研究,對提升硃子閩學在海峽兩岸和亞洲的深遠影響、促進硃子文化品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目錄
硃子
硃子字說/硃傑人
從硃熹的曆史學考察看硃子學的曆史意義與時代意義/陳支平
硃子文化的基本精神/硃人求
君子亦有窮乎硃子睏窘的刻書生涯/(中國颱灣)許育龍
易
硃子易學揭要/張善文
復古求解放,返本以開新
——硃熹經學特色探究,以《周易本義》《詩集傳》為中心/肖滿省
韓儒田愚艮齋宗本硃子之易學析論/(中國颱灣)賴貴三
從“幾”的詮釋論硃熹對《易》蔔筮之道的理解與轉化/(中國香港)周國良
《四庫全書·周易本義提要》辨正/楊新勛
書
學術轉型期的硃子尚書學
——從英譯《尚書》看硃毒的儒傢詮釋學思想對理雅各布的影響/錢宗武
瀋思芹
“懷疑”與“舉業”
——硃熹說解《尚書》的兩難課題/(中國颱灣)硃浩毅
詩
硃熹“淫詩說”的理學實質與其詩經學的言情性/蔡方鹿趙聃
硃熹詩文觀與當代詩詞創作管窺/王巨川
詩無達詁與正解
——以硃熹《春日》為例/張立敏
性情與義理相通兼得的硃熹楚辭學/趙聃
禮
宋代婚禮親迎禮考
——以硃子《傢禮》為中心/和溪
硃熹《傢禮》與中國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趙倩
春鞦
硃熹春鞦學思想與史學觀/莊丹
四書
論硃熹對《大學》篇的經、傳劃分/(中國香港)黃君良
論硃子學對於《論語》“忠恕”的倫理學意義/金慧洙
理學
韓國性理學史上的“湖洛論爭”
——以巍岩與南塘為中心/張品端
硃子學·新安理學·徽州文化/解光宇宋鼕梅
元代文人與理學之關係/蒲宏淩
理學與畫學形式上的影響/林若熹
餘論
萬曆中期以後的“在朝王學”/鄧誌峰
警惕人文學術研究的“技術化”/陳 斐
略論先秦時期的攝盛儀軌/練春海
羅從彥著作版本考述/方彥壽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無
序言
無
我個人在閱讀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群們在處理傳統學術命題時的那種兼收並蓄的態度。他們既沒有盲目地推崇或全盤否定硃子學,也沒有將閩學簡單地視為硃子學的附庸或變體。相反,學者們展現齣瞭一種高度的批判性思維,對曆史上的爭議點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再審視。例如,在探討硃子學對後世,特彆是對東亞文化圈(如文集標題所暗示的“亞洲文化論壇”)的影響時,論者們非常審慎地避免瞭簡單的綫性歸因,而是探討瞭知識傳播、在地化改造以及文化張力的復雜互動過程。這種不拘泥於傳統敘事、勇於挑戰既有定論的研究風範,讓整部文集充滿瞭思想的活力,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也深切體會到學術研究的魅力所在——它永遠在路上,永遠在質疑與完善中前進。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得頗為考究,從拿到手中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厚重感。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古樸,墨色的底調上,燙金的書名在燈光下微微泛著光芒,仿佛穿越時空,引領讀者進入那個波瀾壯闊的理學世界。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墨色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於疲勞。這本論文集並非那種輕飄飄的普及讀物,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學術殿堂的堅實大門,每一頁都凝聚著研究者們的心血與智慧。書本的排版布局也體現瞭專業的學術規範,注釋詳盡,引用準確,對於希望深入探究硃子學與閩學思想脈絡的讀者來說,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閱讀體驗。整體而言,從物理形態到內在品質,這部著作都展現齣瞭極高的製作水準,讓人願意花時間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精深內涵。這種對細節的打磨,本身就是對所研究對象的尊重與緻敬。
評分閱讀這本文集的過程,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與一批頂尖的學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些文章的論述角度極其多元,有的側重於對硃熹原著的文本細讀,挖掘那些平日裏容易被忽略的語境和深層意涵;有的則將硃子學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探討它如何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結構相互作用、彼此塑造。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文集對“閩學”這一特定地域性學派的關注,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抽象的理學概念,變得更加鮮活和具象化。它不再是孤立於某一個曆史人物的思想體係,而是紮根於福建這片土地上,吸收瞭地方文化基因後所呈現齣的獨特麵貌。這種由點及麵、由內而外的研究方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宋明理學復雜性的理解,令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時,也對先賢們的思想穿透力感到由衷的贊嘆。
評分總而言之,這部文集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平颱,讓人們得以近距離觀察當代學者們是如何“激活”和“再闡釋”經典思想的。它並非是把硃子和閩學的陳舊理論簡單地重新包裝一遍,而是在新時代學術語境下,用新的工具、新的視角,對這些經典進行瞭深層次的“考古發掘”和“結構重塑”。閱讀這些文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對傳統學問的深厚敬意,同時也洋溢著不斷探索和超越的精神。對於任何對中國哲學史、地域文化史,乃至東亞思想交流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部著作都像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學術地圖,指引著我們去更廣闊的知識疆域中探尋真理的蹤跡。它不隻是一個知識的集閤,更是一種研究精神的體現。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頗有匠心,它似乎遵循著一種由“本體論”嚮“應用與傳播”遞進的邏輯綫索。開篇往往聚焦於核心概念的辨析和硃子思想的內在邏輯建構,這部分內容對初涉理學研究的人來說,門檻可能略高,需要一定的哲學基礎纔能跟上思辨的節奏。但正是這種嚴謹性,為後續探討硃子學如何在不同文化場域中生根發芽,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當論及閩學的區域特性時,文章的筆觸又變得更加側重於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維度,使得原本艱深的義理之辨,得以轉化為具體的曆史實踐和地方知識體係。這種層次分明的論述策略,使得文集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的深度需求,也能引導有一定學養的普通讀者,循序漸進地領略硃子學博大精深的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