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文集
定价:68.00元
作者:汪文顶、李树峰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39634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汪文顶、李树峰主编的《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文集)》围绕“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的主题,就“朱子理学、经学和文艺学研究”“朱子学派及其传播和影响研究”“朱子学与亚洲文化的关系研究”和“朱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等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朱子闽学在海峡两岸和亚洲的深远影响、促进朱子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朱子
朱子字说/朱杰人
从朱熹的历史学考察看朱子学的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陈支平
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朱人求
君子亦有穷乎朱子困窘的刻书生涯/(中国台湾)许育龙
易
朱子易学揭要/张善文
复古求解放,返本以开新
——朱熹经学特色探究,以《周易本义》《诗集传》为中心/肖满省
韩儒田愚艮斋宗本朱子之易学析论/(中国台湾)赖贵三
从“几”的诠释论朱熹对《易》卜筮之道的理解与转化/(中国香港)周国良
《四库全书·周易本义提要》辨正/杨新勋
书
学术转型期的朱子尚书学
——从英译《尚书》看朱毒的儒家诠释学思想对理雅各布的影响/钱宗武
沈思芹
“怀疑”与“举业”
——朱熹说解《尚书》的两难课题/(中国台湾)朱浩毅
诗
朱熹“淫诗说”的理学实质与其诗经学的言情性/蔡方鹿赵聃
朱熹诗文观与当代诗词创作管窥/王巨川
诗无达诂与正解
——以朱熹《春日》为例/张立敏
性情与义理相通兼得的朱熹楚辞学/赵聃
礼
宋代婚礼亲迎礼考
——以朱子《家礼》为中心/和溪
朱熹《家礼》与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赵倩
春秋
朱熹春秋学思想与史学观/庄丹
四书
论朱熹对《大学》篇的经、传划分/(中国香港)黄君良
论朱子学对于《论语》“忠恕”的伦理学意义/金慧洙
理学
韩国性理学史上的“湖洛论争”
——以巍岩与南塘为中心/张品端
朱子学·新安理学·徽州文化/解光宇宋冬梅
元代文人与理学之关系/蒲宏凌
理学与画学形式上的影响/林若熹
余论
万历中期以后的“在朝王学”/邓志峰
警惕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陈 斐
略论先秦时期的摄盛仪轨/练春海
罗从彦著作版本考述/方彦寿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总而言之,这部文集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人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当代学者们是如何“激活”和“再阐释”经典思想的。它并非是把朱子和闽学的陈旧理论简单地重新包装一遍,而是在新时代学术语境下,用新的工具、新的视角,对这些经典进行了深层次的“考古发掘”和“结构重塑”。阅读这些文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对传统学问的深厚敬意,同时也洋溢着不断探索和超越的精神。对于任何对中国哲学史、地域文化史,乃至东亚思想交流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部著作都像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学术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更广阔的知识疆域中探寻真理的踪迹。它不只是一个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研究精神的体现。
评分阅读这本文集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与一批顶尖的学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文章的论述角度极其多元,有的侧重于对朱熹原著的文本细读,挖掘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略的语境和深层意涵;有的则将朱子学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它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结构相互作用、彼此塑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集对“闽学”这一特定地域性学派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理学概念,变得更加鲜活和具象化。它不再是孤立于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思想体系,而是扎根于福建这片土地上,吸收了地方文化基因后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这种由点及面、由内而外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宋明理学复杂性的理解,令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对先贤们的思想穿透力感到由衷的赞叹。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有匠心,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由“本体论”向“应用与传播”递进的逻辑线索。开篇往往聚焦于核心概念的辨析和朱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建构,这部分内容对初涉理学研究的人来说,门槛可能略高,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跟上思辨的节奏。但正是这种严谨性,为后续探讨朱子学如何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生根发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当论及闽学的区域特性时,文章的笔触又变得更加侧重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维度,使得原本艰深的义理之辨,得以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实践和地方知识体系。这种层次分明的论述策略,使得文集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深度需求,也能引导有一定学养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地领略朱子学博大精深的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颇为考究,从拿到手中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古朴,墨色的底调上,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微微泛着光芒,仿佛穿越时空,引领读者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理学世界。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这本论文集并非那种轻飘飘的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学术殿堂的坚实大门,每一页都凝聚着研究者们的心血与智慧。书本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专业的学术规范,注释详尽,引用准确,对于希望深入探究朱子学与闽学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阅读体验。整体而言,从物理形态到内在品质,这部著作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制作水准,让人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精深内涵。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本身就是对所研究对象的尊重与致敬。
评分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群们在处理传统学术命题时的那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们既没有盲目地推崇或全盘否定朱子学,也没有将闽学简单地视为朱子学的附庸或变体。相反,学者们展现出了一种高度的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上的争议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再审视。例如,在探讨朱子学对后世,特别是对东亚文化圈(如文集标题所暗示的“亚洲文化论坛”)的影响时,论者们非常审慎地避免了简单的线性归因,而是探讨了知识传播、在地化改造以及文化张力的复杂互动过程。这种不拘泥于传统叙事、勇于挑战既有定论的研究风范,让整部文集充满了思想的活力,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也深切体会到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它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质疑与完善中前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