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亲爱的,其实你不懂爱:各种情感病以及如何治愈情感病 | 作者 | 圻双瑜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ISBN | 9787516814505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目 录 那些年我们遭遇的情感病 1.爱情是一场无法自愈的心病 / 003 2.拒绝感动:情感冷漠症 / 007 3.你真的爱我吗:感情里的多疑不信任 / 012 4.拒绝他还是拒绝爱:爱情恐惧症 / 017 5.离开你我就活不下去了:爱情依赖症 / 022 6.他是不是发生危险了:爱情偏执症 / 027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情感病 1.爱情当中的心理学 / 033 2.恋爱坎坷?也许你患上了情感病 / 036 3.重视心理问题,才能大胆去爱 / 040 4.自卑让我们不会爱 / 043 5.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 047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情绪的流动性”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试图“封存”那些不舒服的情绪,以为只要不去看,它们就会消失。但作者以极具说服力的论据说明了这种压抑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慢性中毒。书中关于“未竟事宜”和“未完成的哀悼”的讨论,直指许多中年人内心深处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郁结。它没有急于提供治愈方案,而是首先要求读者为自己的“感受”负全责,这是一个艰难但至关重要的前提。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很好,层层递进,从识别症状到理解病因,最后才触及到修复的可能。它不回避讨论那些晦涩难懂的神经科学基础知识,但处理得非常得体,让人在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的同时,也对“如何改变”有了一个更坚实的基础认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深刻而有重量的作品,它迫使你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情感生活的地基是否稳固。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对于“完美主义者”的情感困境的剖析,简直像是被一位知心老友精准地戳中了痛处。那种对“应该”的执念,对“失控”的恐惧,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消耗,在书中被提升到了一个需要被系统性矫正的层面。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放下控制欲”的重要性,这对于习惯了事事都要做到最好、对外界评价极其敏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猛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冷静克制,没有太多煽情的语句,一切都基于逻辑和观察,但这反而更有力量。它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更像是一本严肃的“情感工程学”教材。读到关于“情感依赖”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个人价值的部分时,我感到一阵寒意,因为它精准地指出了我们在渴望连接的同时,是如何亲手切断了自己独立生长的根须。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边读边实践的工具书,而非一目十时的消遣读物。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朴素的,甚至有些老派,这让我一度怀疑其内容的时代感。然而,一旦翻开,那种知识的密度和作者洞察的锐利度立刻将我牢牢吸住。它在探讨“不安全感”时,没有停留在情绪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认知扭曲,那种将中性事件过度解读为负面信号的思维陷阱,被拆解得丝丝入扣。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对方的错,实际上只是我们内心投射的放大镜在作祟。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将“心病”的形成机制描述得如同物理定律般清晰可循,让“情绪失控”不再是一个神秘莫测的黑箱,而是一个可以被理解和拆解的系统。虽然全书的基调偏向于学术探讨,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或文化背景的引述,使得理论不至于显得空洞。它让人意识到,我们今天的情感困境,往往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对我而言,起初有些缓慢,像是在穿越一片浓雾弥漫的森林,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辨认脚下的苔藓和树木的纹理。它没有那种直击人心的戏剧性冲突,反而更像是一部慢火细炖的家常菜谱,需要细细品味每一种食材(即每一种“病症”)是如何被处理和融合的。作者在处理那些关于“边界感模糊”的章节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深度,探讨了“爱”与“自我牺牲”之间那条微妙且极易被跨越的红线。我特别喜欢它引入的几个经典案例分析,它们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在关系中悄然积累的“小伤口”。这些伤口累积起来,最终演变成了巨大的情感障碍。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在于构建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让你敢于正视自己内心“不完美”角落的勇气。它教会我的,是如何与自己的阴影和平共处,而不是试图消灭它。这种务实、不加粉饰的态度,是我非常推崇的。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书,尽管书名和内容与我期望的有些出入,但它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冷静,将现代人情感世界的诸多“亚健康”状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作者的笔触,与其说是在安慰读者,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暗中作祟的情绪肿瘤一一剥离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依恋模式”的探讨,那种从童年阴影到成年关系中的反复上演的剧本,被描绘得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忍不住在阅读过程中频频对照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全书的论述结构严谨,虽然夹杂了一些心理学专业术语,但作者总能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解释,确保即便是对心理学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跟上思路。它不提供速效的“灵丹妙药”,而是强调自我觉察的漫长过程,这一点非常难得。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情感健康体检报告”,让你清楚地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至于如何康复,则需要读者自己拿起工具箱开始装修自己的内心世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一副沉重的隐形枷锁,虽然痛苦的根源依然存在,但至少我已经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形状和重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