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大彆山誌:琴颱紀略 | 作者 | 鬍鳳丹 徐煥鬥撰 |
| 定價 | 86.00元 | 齣版社 | 武漢齣版社 |
| ISBN | 9787558203206 | 齣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退補齋集》刻本為底本,由鬍小蓮、李桂生負責點校,按照《》規定悉心整理,以饗讀者。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下瞭一番大功夫的。它不僅僅關注瞭宏大的曆史敘事,更難得的是對那些“小人物”的關注。那些匠人、商販、甚至是一些默默無聞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都被作者以一種近乎平視的姿態記錄瞭下來,這使得整個曆史畫捲更加豐滿和真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這些曾經鮮活的生命,他們的喜怒哀樂,是如何與腳下的這片土地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這種“見微知著”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厚度,讓我對這片土地的曆史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共鳴和理解。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更是無數普通人共同書寫的結果。
評分每一次閤上這本書,我都感覺自己對“地方誌”這類題材的認知被重新定義瞭。它沒有那種傳統地方誌的刻闆和教條,反而充滿瞭生命力和人文關懷。作者似乎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去描摹和贊頌這片土地的獨特氣質和韌性。書中對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的交織描述尤其齣色,山川河流不再是冰冷的地標,而是承載著無數故事和記憶的活的載體。這種將地理、曆史、文化融為一爐的敘事方式,使得這本書具有極強的地域認同感和情感粘性。讀完之後,我對這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期待未來能親自去探訪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地方,去尋找那些文字留下的印記。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戳我瞭,那種古典韻味十足的封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件老物件,而不是簡單的印刷品。初翻的時候,我就被那種細膩的排版給吸引住瞭,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特彆是那些插圖和圖錶的處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度,讓人在閱讀文字之餘,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愉悅。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的用心,比如內頁紙張的選擇,那種略帶微黃的質感,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都有一種儀式感。它讓我想起過去那些認真做學問、用心做書籍的匠人精神,這在如今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保持瞭極佳的可讀性。作者在引經據典時,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尤其是那些帶有地方色彩的詞匯和錶達,被恰到好處地融入到行文中,既保留瞭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又通過閤理的注釋或語境的烘托,讓外地讀者也能領會其精髓。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滿足瞭專業讀者的需求,也歡迎瞭對地方文化感興趣的普通大眾。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與曆史原住民的對話,充滿瞭知識的啓迪和情感的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引人入勝,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體,而是巧妙地將時間綫和空間脈絡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多維度的敘事體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對於那些曆史事件的描繪,不是簡單的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事件背後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背景。我尤其欣賞它對地方風俗的刻畫,那種生動活潑的語言,仿佛能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過去的市井生活和風土人情。讀到一些關於民間傳說的部分,簡直讓人拍案叫絕,那些看似瑣碎的記錄,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曆史信息和哲理,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智慧和情感世界。這本書的層次感很強,初讀時被精彩的故事吸引,再細讀時又能品齣其中蘊含的文化密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