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别山志:琴台纪略 | 作者 | 胡凤丹 徐焕斗撰 |
| 定价 | 86.00元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 ISBN | 9787558203206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退补斋集》刻本为底本,由胡小莲、李桂生负责点校,按照《》规定悉心整理,以飨读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戳我了,那种古典韵味十足的封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件老物件,而不是简单的印刷品。初翻的时候,我就被那种细腻的排版给吸引住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特别是那些插图和图表的处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让人在阅读文字之余,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内页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微黄的质感,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有一种仪式感。它让我想起过去那些认真做学问、用心做书籍的匠人精神,这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保持了极佳的可读性。作者在引经据典时,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尤其是那些带有地方色彩的词汇和表达,被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行文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又通过合理的注释或语境的烘托,让外地读者也能领会其精髓。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专业读者的需求,也欢迎了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与历史原住民的对话,充满了知识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
评分每一次合上这本书,我都感觉自己对“地方志”这类题材的认知被重新定义了。它没有那种传统地方志的刻板和教条,反而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文关怀。作者似乎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去描摹和赞颂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和韧性。书中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交织描述尤其出色,山川河流不再是冰冷的地标,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记忆的活的载体。这种将地理、历史、文化融为一炉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地域认同感和情感粘性。读完之后,我对这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期待未来能亲自去探访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地方,去寻找那些文字留下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而是巧妙地将时间线和空间脉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叙事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描绘,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背景。我尤其欣赏它对地方风俗的刻画,那种生动活泼的语言,仿佛能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过去的市井生活和风土人情。读到一些关于民间传说的部分,简直让人拍案叫绝,那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信息和哲理,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智慧和情感世界。这本书的层次感很强,初读时被精彩的故事吸引,再细读时又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
评分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它不仅仅关注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更难得的是对那些“小人物”的关注。那些匠人、商贩、甚至是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都被作者以一种近乎平视的姿态记录了下来,这使得整个历史画卷更加丰满和真实。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如何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和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共同书写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