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三辑) | 作者 | 齐勇锋 李炎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19431778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特色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形成*初缘于我们在各地对特色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的调研,本书在承接2014年、2015年两年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特色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文化扶贫”这一主题,通过嘉宾对话、理论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案例调研等方式,对近几年来特色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回顾与研究,为探索特色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合作模式提供了参考思路和启示性建议。本书适合于各类文化企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城乡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和精准扶贫方面的人士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齐勇锋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化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体管所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央文资办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授。长期从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一些政策建议得到中央和领导的重视和采纳。2005年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新锐人物”。李炎现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央文资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文化学、美学、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地方性战略咨询、发展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策划等横向项目40多项。 |
| 目录 | |
| 目 录 嘉宾对话|主持人:成 琪 宫玉选 李建华 毕绪龙 金元浦 秦 枫 特色文化产业与文化扶贫现状与未来纵横谈 “一带一路”研究|主持人:范建华 文化认同体验视角下的区域文化旅游主题构建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研究|邓晴月 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理论与模式研究|主持人:王国华 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攻坚的路径和政策研究|齐勇锋 鲁肖荷 文化扶贫的基本框架——以贵州省为例|徐静 丁凤鸣 ——基于对云南大槟榔园民族文化旅游村的调查|王 佳 周亚莲 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路径探索|杜青岳 蔡尚伟 浙江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对精准扶贫的启示|鲍志成 ——以信阳市郝堂村为例 |周全明 赵梦岩 特色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主持人:祁述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与空间|李 炎 何继想 ——基于户县农民画的思考|占绍文 赵海华 武强年画产业发展问题及转型创新研究|周诗云 特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化开发|主持人:李康化 北京服装品牌活化研究|田 乐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问题探析 特色小镇与街区建设|主持人:金元浦 红色照金特色小镇发展初探|赵 东 赊店古镇商业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惠 阳 从国际视野看中国乡村文化旅游的扶贫价值|宫玉选 附录一 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行动照金倡议 附录二 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的一种路径选择——首届特色文化产业与扶贫攻坚论坛综述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适合于各类文化企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城乡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和精准扶贫方面的人士阅读。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以为“文化产业”就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但这本书通过“第三辑”这样的系列化形式,以及具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研究,让我看到了文化产业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和精细化运作。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化,更是一种对文化基因的挖掘、提炼和再创造。它不仅仅是把传统的东西拿出来卖,而是如何理解其精髓,并以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某些新兴文化产业的案例分析,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合点和发展路径。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文化产业“如何做”的实践指南。它提供的案例和方法论,对于任何想要投身文化产业,或者对文化产业发展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启发很多创业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蓝海。
评分这本书的选题和研究视角让我眼前一亮。以往接触到的很多文化研究,往往停留在对历史、哲学、艺术的宏观梳理,而这本书则将视角聚焦于“特色文化产业”,并且是“第三辑”的深入研究,这说明它是有系列性的、有持续性的深度挖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特色”二字的强调,这恰恰是中国文化最宝贵的一面——它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通过对不同特色文化产业的案例分析,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风貌。这种研究方式,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整体印象,而是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立体、更加生动。它帮助我认识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具体“特色”的保护和创新,也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认识的书。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感兴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深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没有拘泥于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特色文化产业”,这一点非常新颖。通过对具体产业的深入剖析,我得以窥见文化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的。例如,书中对某个传统手工艺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推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到了文化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融入生活、创造经济价值的活生生力量。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文化实践场,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它让我反思,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我们的文化,让它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这本书绝对是文化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佳作,它所提供的视角和思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实在的“落地”思路。当我们在谈论中国文化时,很容易陷入一种“道”的层面,而这本书则将“道”与“术”相结合,关注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渴望了解如何将这份感情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让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的“特色文化产业研究”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文化如何与经济、社会、科技相结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个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创新运用,从而吸引年轻一代的描述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活起来”的可能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解渴”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现有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而这本书,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研究”这样一个切入点,并且是“第三辑”的深入探讨,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和发展潜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化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文化如何转化为产业,以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特色”。我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看到了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演变和创新,并且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根基。这种基于实践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它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