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上的信仰 9787520119689

岩石上的信仰 97875201196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琨 张文静 著
图书标签:
  • 信仰
  • 宗教
  • 基督教
  • 传记
  • 人物
  • 历史
  • 文化
  • 神学
  • 灵性
  • 见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9689
商品编码:2983042344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岩石上的信仰 作者 王晓琨 张文静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19689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北方目前发现的562幅的人面岩画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分析与总结中国北方各区域人面岩画的特征及分布特点,期待能够从北方系统的人面岩画中找出它在空间分布中的规律和发展轨迹对中国北方地区的人面岩画所反映出的宗教信仰问题加以探讨,对人面岩画与巫傩面具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中国人面岩画的传播路线作出辨析,对凹穴与人面岩画的关系加以分析,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人面岩画的文化内涵,再现中国相关历史文化面貌。

   作者简介
王晓琨(1973—),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历史学博士(2008),中国考古发掘领队(2011),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副教授(2013),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自1995年以来,参加过30余项岩画、遗址、城址、长城及烽燧、墓葬、航空摄影等各类考古遗存的发掘和调查,足迹中国北方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蒙古国、俄罗斯及中亚等多个地区,学术兴趣涉及岩画考古、旧石器晚期考古、北方民族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创产品的创意等。在《文物》、《考古与文物》、《人类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张文静(1974---),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经济学学士(1998)、法学硕士(2006)、历史学博士(2011),艺术学博士后(2016)、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9-2010)、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2007年开始,专注于岩画考古学研究,将考古类型学方法引入到岩画考古学领域,并多有创见。实地考察了玉树、嘉峪关、贺兰山、阴山、锡林郭勒、赤峰、湖北随州、河南南阳、江苏连云港等地岩画。现为中国岩画学会理事、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特约研究员。研究专长:中国北方岩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著作2部。

   目录

章 概述/001

第2章 中国北方人面岩画的发现与研究/008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地域的界定/008

  2.2 中国北方地区人面岩画的研究简史/011

  2.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020

第3章 中国北方人面岩画的分布与分区/023

  3.1 赤峰地区的人面岩画/024

  3.2 阴山地区的人面岩画/050

  3.3 桌子山地区的人面岩画/072

  3.4 贺兰山地区的人面岩画/081

  3.5 巴丹吉林地区的人面岩画/116

  3.6 阿勒泰地区的人面岩画/123

第4章 中国北方人面岩画的类型分析及年代探讨/125

  4.1 赤峰地区/126

  4.2 阴山地区/131

  4.3 桌子山地区/137

  4.4 贺兰山地区/140

  4.5 巴丹吉林地区/146

  4.6 阿勒泰地区/148

第5章 专题研究/151

  5.1 中国北方人面岩画的分布特征/151

  5.2 中国人面岩画传播路线辨析/156

  5.3 人面岩画与原始宗教/162

  5.4 人面岩画与傩面具及原始戏剧/166

第6章 结语/172

参考文献/176

后 记/187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时光的微光:寻找失落的记忆碎片》 作者: 艾莉亚·文森特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31364872 内容简介: 在古老城镇“迷雾溪谷”的边缘,隐藏着一间年久失修的旧书店,名为“遗忘角落”。书店的主人,是一位名叫伊芙琳的老妇人,她的生命似乎已经凝固在了过去,与书架上那些泛黄的书籍一同沉睡。而镇上的人们,似乎也习惯了她那份与世隔绝的宁静。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名叫里奥的年轻历史学家。他因为一次偶然的学术研究,来到了这个鲜为人知的迷雾溪谷。里奥对外婆留下的几封陈年旧信件和一张模糊的老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线索似乎指向了镇上流传已久的一个未解之谜——关于一个失踪的家族,以及他们当年为何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当里奥踏入“遗忘角落”时,他立刻被书店中弥漫的古老气息所吸引。空气中混杂着纸张的芬芳、尘埃的味道,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静谧。伊芙琳,这位精神矍铄但眼神深邃的老妇人,成为了里奥在这里唯一的联系。起初,她对里奥的到来显得冷淡而疏离,仿佛将自己紧锁在回忆的堡垒之中。然而,里奥那份执着的探究精神,以及他手中逐渐拼凑起来的零碎信息,却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撬开了伊芙琳尘封的心门。 里奥在书店中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文献,它们并非公开流通的书籍,而是伊芙琳私人珍藏的日记、信件、手稿,甚至是家族成员留下的绘画和素描。这些“遗忘角落”里最深处的“记忆碎片”,记载着一个遥远时代的故事。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变革的年代,一群充满热情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聚集在迷雾溪谷,他们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理解世界,创造艺术,并探索人类精神的边界。 随着里奥对这些文献的深入解读,一个关于“晨曦社”的故事逐渐浮现。“晨曦社”是一个松散但极具影响力的社群,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并将对真理和美的追求融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群的成员们,个个才华横溢,他们中有诗人、音乐家、画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交流,不仅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心灵的共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群内部也开始出现裂痕,外部的压力与内部的矛盾交织,最终导致了这个社群走向了不可避免的消亡。 里奥特别被一位名叫“索菲亚”的女性所吸引。索菲亚是“晨曦社”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与热情,她的画作充满了生命力。通过索菲亚的日记,里奥得以窥见她复杂而动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与社群中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索菲亚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她所面临的时代困境,都深深地触动着里奥。 伊芙琳,这位一直沉默的老妇人,最终向里奥敞开了她的心扉。她原来是“晨曦社”的年轻成员,是那个时代历史的亲历者,也是索菲亚的挚友。她亲眼见证了社群的兴盛与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生命的起伏与变迁。她之所以选择将自己与“遗忘角落”的书籍一同封闭,是因为她心中藏着一份沉重的秘密,一份与“晨曦社”的最终结局息息相关的秘密。 在里奥的鼓励下,伊芙琳开始讲述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故事。她回忆起社群成员们如何满怀理想地投身于一场伟大的文化实验,他们如何试图打破旧有的束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她也讲述了他们所面临的外部阻力,那些对他们思想和行为感到不安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她揭示了社群内部的分歧和冲突,那些源于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最终导致他们分道扬镳的复杂原因。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伊芙琳向里奥揭示了那个失踪家族的真相。原来,那个家族并非人间蒸发,而是选择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理想和社群的秘密。他们将自己隐藏了起来,将他们的思想和艺术融入到迷雾溪谷的自然之中,等待着一个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人的出现。而伊芙琳,作为那个时代的守护者,一直在这里等待着。 随着真相的逐渐清晰,里奥和伊芙琳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深刻的连接。里奥从伊芙琳身上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韧性,而伊芙琳则通过里奥重拾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共同整理和解读了“晨曦社”留下的宝贵遗产,将那些被遗忘的智慧和艺术重新带回了人们的视野。 《时光的微光:寻找失落的记忆碎片》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历史谜团的故事,它更是一次关于记忆、传承与找寻自我的深刻探索。故事中,迷雾溪谷的自然风光,古老书店的静谧氛围,以及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文献,都共同编织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卷。作者通过里奥和伊芙琳的视角,引导读者穿越时光的长河,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去理解那些曾经激荡的思想,去重新审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珍贵价值。 书中对“晨曦社”成员们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描绘,以及他们之间关于艺术、哲学、生活等主题的深刻对话,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文精神的独特理解。读者将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对人类精神自由的无限追求。 这本书也探讨了“遗忘”与“记忆”的辩证关系。为何有些事物会逐渐被遗忘?又是谁,以及以何种方式,能够重新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伊芙琳的“遗忘角落”象征着那些被时代抛弃但依旧珍贵的精神遗产,而里奥的到来,则寓意着重新审视与传承的可能。 最终,《时光的微光:寻找失落的记忆碎片》并非一个简单的“解谜”故事,它更像是一首献给逝去时光的挽歌,一曲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赞歌。它告诉我们,即使时光流逝,即使许多事物被遗忘,但那些曾经闪耀过的思想和情感,那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如同微光般,永远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和传承。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重新认识历史的重量,生命的价值,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依然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不朽的信仰与追求。 作者艾莉亚·文森特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古老小镇的风貌,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充满了诗意的语言,深刻的哲思,以及对人性的洞察。整部作品,既有对过往的回溯,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思,并久久回味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岩石上的信仰》这本书,初次拿到的时候,书名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感,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历经磨难却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翻开扉页,那精美的插画和考究的排版,已经让我对作者的用心有了初步的感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并非用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去铺陈,而是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着笔,捕捉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烁着不凡光芒的瞬间。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深度。他笔下的角色,无论是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显得那么真实,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那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依然怀揣希望的挣扎,那种在怀疑与动摇中寻求解脱的渴望,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让我在阅读时,常常能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或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大触动,是它对于“信仰”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是一种空泛的说教,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宣扬,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信仰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如何在艰难困苦中给予人们力量。这种力量,或许是一种内在的支撑,或许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慰藉,又或许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在人生的岔路口,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我前行。 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语言朴实却富有张力,时而如清泉般潺潺流淌,时而又如惊涛拍岸般震撼人心。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物时,那些生动的画面感,仿佛将我带入了书中描绘的世界,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体验那里的喜怒哀乐。 总而言之,《岩石上的信仰》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坚硬的岩石上,也能够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而这种力量,就源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份不曾动摇的信仰。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这位作者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

《岩石上的信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充满了生命力。作者的文字,就如同饱含雨露的土地,孕育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他笔下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惊心动魄,但却足够真实,足够触动人心。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人物的遭遇而感到揪心,也常常会因为他们微小的进步而感到欣慰。 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加雕饰的叙述风格,他似乎并不在意华丽的辞藻,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在了如何最真实地呈现人物的情感和经历上。这种朴实无华的笔触,反而让故事更具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力量。即使是在最绝望的境地,总有一些微小的火苗,能够点燃前行的勇气。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苦难,但他更擅长捕捉那些在苦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以及那些在绝望中萌生的希望。这种对生命韧性的赞美,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情节的设置上也颇具匠心。他并非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让故事自然而然地展开,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出符合其性格的选择。这种真实感的铺陈,让整本书显得格外可信,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总而言之,《岩石上的信仰》是一本充满温情和力量的书。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最动人的故事,传递了最宝贵的精神。它让我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

评分

当我翻开《岩石上的信仰》时,脑海中涌现的首先是对“信仰”这个词的各种联想,它似乎总与某种超然、某种坚守有关。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将信仰描绘成一种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展现它如何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交织在一起,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作者在叙事上,采用了一种极为生活化的视角。他就像一位善于观察的朋友,向你讲述着身边发生的故事,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夸张的渲染,但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家人之间的羁绊,或许是关于朋友的扶持,又或许是关于个体在社会中的奋斗,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幅真实而鲜活的人生画卷。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坚持”的描写所打动。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速成、捷径的观念所裹挟,而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和力量,往往来源于日复一日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作者用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即使是最微小的进步,只要持之以恒,也能汇聚成改变命运的洪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言,与读者进行着心灵的对话。这种平实的叙述,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总的来说,《岩石上的信仰》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它没有提供任何虚幻的慰藉,而是用最真诚的方式,展现了生活本身的意义和力量。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信仰”在我生活中的位置,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脚踏实地、努力前行的信念。

评分

《岩石上的信仰》这本书,如同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各种面向。作者的笔触,既有对光明一面的细腻描摹,也不乏对阴影之处的深刻洞察。他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更着重于展现那些在残酷环境中依然能够闪耀的人性光辉。 我十分欣赏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展现出的立体感。他笔下的角色,不是符号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着自己的挣扎和选择。这种真实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且在与书中人物的互动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韧性”精神。在生活的洪流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和打击,但《岩石上的信仰》告诉我,真正的强大,并非是永远不跌倒,而是在跌倒之后,依然能够勇敢地站起来,并且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也做得非常出色。他能够根据情节的需要,时而加快节奏,时而放慢脚步,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种精妙的编排,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并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 总而言之,《岩石上的信仰》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讲述,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它教会我,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壤,也能播种希望,并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支撑自己不断前行。

评分

读《岩石上的信仰》这本书,就仿佛置身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面前,他娓娓道来,却句句切中要害。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深刻的思考和长期的实践检验,而非一时兴起的奇谈怪论。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提出的论点,然后将其与自己的经历进行对照,总能获得不少新的启发。 作者在逻辑的严谨性上做得非常出色,他层层递进,将复杂的议题拆解开来,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的论述过程,就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筑,每一个部分都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并且相互之间紧密连接,最终形成一个稳固而宏伟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清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也让读者能够更专注于内容本身。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辩证思维方面的展现。他不会简单地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会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问题,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其中的微妙之处。这种开放性的视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促使我去挑战自己原有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我开始习惯性地去分析其深层原因,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无疑是阅读一本好书所能带来的最大财富之一。 总的来说,《岩石上的信仰》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催化剂,能够激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并帮助我们形成更成熟、更理性的认知。它的价值,远不止于阅读的短暂愉悦,而在于它能够带来的长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