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程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9787503441738庄鸿雁,张碧波

正版程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9787503441738庄鸿雁,张碧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鸿雁,张碧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生态学
  • 历史
  • 文化史
  • 程中国
  • 庄鸿雁
  • 张碧波
  • 9787503441738
  • 学术著作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41738
商品编码:298284821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2-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

定价:36.00元

作者:庄鸿雁,张碧波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3441738

字数:

页码:2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根据中华古老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结合对立统一思想理论原则,对中华历史文化生态学史按中华历史发展顺序作了系统的考察,重点考察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时代动荡、文化变迁及其在文化生态学史上的诸多特征。
  《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关于构建文化生态学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生态学
第三章
中华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格局
第四章
华夏文化中心与文化生态新格局
第五章
从文化生态学史视角看夏商周
第六章
至味与和味
第七章
从生态文化到文化生态
第八章
略说殷纣的饮食文化与商周文化的更迭
第九章
王官之学与哲学的突破
第十章
礼崩乐坏与诸子之学
第十一章
从开放到封闭的文化生态转换
第十二章
政治大分裂与文化大整合
第十三章
唐代——中国文化生态学史的新高峰
第十四章
从中华文化生态学史视角评辽宋金历史格局
第十五章
蒙古族主导下的历史统一新格局
第十六章
“千古同文之盛”——明清文化生态学
后记

作者介绍


张碧波,男,1930年生,吉林省怀徳县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
  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班。1956年执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調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4年离休。
  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文学简史》、《中国文学史论》等多部专著。1985年以后转入文化史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课题,主编并相继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专题文化卷》。获1998年黑龙江省第8次社会科学特等奖,获2002年3届中国图书奖。
  1997年以后转入中国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出版了《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东北民族与疆域论稿》。现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庄鸿雁,女,1965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师从张碧波先生,1989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从事社会科学期刊编辑和新闻媒体工作,现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省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先后发表新闻稿件数百万字,在《戏曲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北方文物》、《黑龙江社会科学》、《黑龙江民族丛刊》、《齐齐哈尔师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加策划并完成2010年上海世博会黑龙江馆主题陈述报告《冰雪让我们与众不同》,近年与张碧波先生合作专著《华夷变奏——关于中华多元一体运动规律的探索》、《黑龙江流域文明新探》。

文摘


序言



探寻中国文化之根:一部关于生态智慧与文明演进的史论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中国文化某个具体方面的梳理,而是一次对中国文化深层逻辑与历史演进脉络的宏大探索。它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生成、发展和转型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将目光聚焦于“文化生态学”这一独特视角,旨在揭示中国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如何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乃至技术手段相互塑造、协同演进,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智慧与魅力。 何谓“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并非一个狭隘的学科门类,而是一种理解文化的方法论。它借鉴了生态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强调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外部环境(自然、社会、技术等)以及内部构成(思想、制度、艺术、习俗等)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就中国文化而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对单一文化现象的表层描述,去追问这些现象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孕育、成长、繁衍,并最终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宏阔的历史视野:从源头到现代的文化脉络 本书的叙事并非停滞于某个时代,而是以一种宏阔的历史视野,勾勒出中国文化从远古的蒙昧走向现代文明的完整脉络。它将追溯中国文化的最早萌芽,例如在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如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孕育出朴素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并将之融入早期的图腾崇拜、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之中。这些早期的文化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文化对天人关系的初步认知,以及对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 随着文明的曙光初现,本书将深入分析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演变。这一时期,礼乐制度的建立、宗法结构的形成、早期文字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周公制礼作乐,意图通过一套精密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天命之间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生态平衡”的早期探索。早期哲学思想的萌发,如《易经》中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形成,都为后世中国文化的生态智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空前活跃,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虽然在治国理念、伦理道德、人生追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无不回应着当时社会剧烈变革的现实,并试图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理论依据。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思想流派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生态系统的长期塑造作用。例如,道家对“道法自然”的强调,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是一种对人类行为边界的深刻反思;儒家对“仁爱”、“礼义”的推崇,则是在强调社会责任和人伦秩序的同时,也隐含着对社会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 秦汉帝国的大一统,带来了文化上的整合与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推行、大一统思想的强化,以及儒学的独尊地位,都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的文化生态。这一时期,官僚体制的形成、统一文字的推广,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都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本书也将关注在这种统一之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所经历的融合与碰撞,以及它们如何为整体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分裂,思想领域却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开放的景象。玄学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和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佛教的传入,更是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哲学和宗教元素,与中国本土思想发生了深刻的交融,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度理性化、社会化压抑的一种释放,呈现出更加丰富和细腻的生态维度。 隋唐盛世,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开放包容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思想、新的艺术形式。唐朝诗歌的繁荣,不仅是对时代风貌的生动写照,更是对自然景致、人生况味、情感表达的极致描摹,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丰富生命体验的追求。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及丝绸之路的通达,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广阔的文化“土壤”。 宋代,虽然在军事上相对积弱,但在文化和科技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理学的兴起,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化和系统化,强调格物致知、内圣外王,既有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关注,也有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宋瓷、宋画、宋词,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展现出一种内敛、精致、注重意境的文化品味。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不仅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也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更高效的工具。 元明清时期,在民族融合和王朝更迭中,中国文化继续演进。疆域的扩大,带来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使得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产生了新的联系。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化的兴起,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然而,这一时期,一些保守的文化思潮和僵化的制度,也对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束缚,本书将对此进行审视。 文化生态学的核心视角:贯穿始终的分析框架 在上述宏阔的历史画卷中,本书始终坚持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它将着重探讨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文化如何看待自然?是征服、利用,还是和谐共生?从“天人合一”到“道法自然”,再到各种朴素的自然崇拜和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本书将追溯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哲学、艺术、建筑、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对风水、阴阳的考量,以及山水画中对自然意境的追求,都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追求。 社会结构与文化演变: 宗法制度、官僚体系、家族观念等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文化特质?本书将分析社会组织的稳定与变迁,如何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例如,宗法制度下的孝道伦理,不仅是一种家庭观念,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科举制度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阶层,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 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思想流派,如何构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如何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例如,对“中庸”的追求,对“集体主义”的强调,对“和”的向往,都是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生态的重要价值理念。 技术发展与文化互动: 各种技术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中国的文化生态?本书将分析技术进步对信息传播、知识普及、生活方式乃至战争模式的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如何与文化理念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例如,活字印刷术的普及,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兴起。 艺术与生活方式的生态表达: 诗歌、绘画、音乐、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等,这些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如何承载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态智慧?本书将通过对具体艺术品和生活习俗的解读,来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生态理念。例如,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并非仅仅是人工的堆砌,而是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和提炼,力求营造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研究方法与理论深度: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借鉴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中国文化演进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研究者在梳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艺术作品、民俗习惯等各类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对中国文化的生成、发展和转型进行严谨的考证与阐释,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生态图景。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梳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文化。通过“文化生态学”的 Lens,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并非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与外部环境互动中不断演化、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 拨开迷雾,洞察本质: 帮助读者超越碎片化的认知,把握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内在逻辑。 古今贯通,启迪未来: 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反思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历史镜鉴。 对话世界,促进交流: 以一种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深度探索的史论,它以“文化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中国文化之根,理解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感悟中华文明的智慧与魅力。它所呈现的,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过去,更是其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深层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被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述所吸引,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寻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邃洞察力。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将看似孤立的文化元素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演变规律。我注意到书中在阐述某些观点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这些引用不仅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也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之中,通过这本书,我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生态学的冰山一角,并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虽然初听起来可能有些晦涩,但经过作者的耐心解释和生动例证,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过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多地集中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这是一个非常新颖且重要的视角。我发现,在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背后,都隐藏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比如,书中对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析,对传统村落的布局研究,以及对一些民间节俗的解读,都让我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古今结合,既有扎实的史学功底,又有前沿的学术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前人的观点,而是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新论断。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中国文化的方式,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全面和动态的视角去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兼具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流畅。作者的语言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一些具体的历史场景,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文化变革的时刻。比如,在谈到古代农耕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时,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对于天时地利的尊重与敬畏。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即使是对中国文化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启迪。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所做的总结和升华,它们就像一座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也帮助我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我感觉自己不仅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也十分到位,在讨论某个文化现象时,他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比如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等,力求将问题阐述得面面俱到。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作者按照一定的历史分期或者主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化生态学的各个方面。每一章节的论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并辅以大量的史实材料和理论分析,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很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对中国文化演变的独特见解。这本书对于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解读。我曾一直困惑于一些中国传统观念和习俗的由来,比如对龙的崇拜,对风水的讲究,以及一些节气习俗的形成原因。通过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的线索。作者运用生态学的视角,将这些看似神秘的文化现象,置于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古老智慧和生存逻辑。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逐渐构建起一个更加宏大和深刻的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大气,主色调是沉稳的墨绿色,配以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人一种庄重而学术的感觉。书页的纸质也十分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的厚度所吸引,厚厚的书脊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探索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细节和逻辑。这本书的书名“程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它似乎能将我对中国文化理解的碎片拼凑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更系统的认知框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生态学”这个现代科学的概念与“中国文化”这一庞大的历史与人文体系结合起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跨学科视角。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洞见,帮助我理解中国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以及这种互动关系是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这本书的装帧也让我感觉很舒服,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