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
定价:36.00元
作者:庄鸿雁,张碧波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3441738
字数:
页码:2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根据中华古老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结合对立统一思想理论原则,对中华历史文化生态学史按中华历史发展顺序作了系统的考察,重点考察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时代动荡、文化变迁及其在文化生态学史上的诸多特征。
《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章
关于构建文化生态学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生态学
第三章
中华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格局
第四章
华夏文化中心与文化生态新格局
第五章
从文化生态学史视角看夏商周
第六章
至味与和味
第七章
从生态文化到文化生态
第八章
略说殷纣的饮食文化与商周文化的更迭
第九章
王官之学与哲学的突破
第十章
礼崩乐坏与诸子之学
第十一章
从开放到封闭的文化生态转换
第十二章
政治大分裂与文化大整合
第十三章
唐代——中国文化生态学史的新高峰
第十四章
从中华文化生态学史视角评辽宋金历史格局
第十五章
蒙古族主导下的历史统一新格局
第十六章
“千古同文之盛”——明清文化生态学
后记
作者介绍
张碧波,男,1930年生,吉林省怀徳县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
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班。1956年执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調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4年离休。
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文学简史》、《中国文学史论》等多部专著。1985年以后转入文化史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课题,主编并相继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专题文化卷》。获1998年黑龙江省第8次社会科学特等奖,获2002年3届中国图书奖。
1997年以后转入中国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出版了《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东北民族与疆域论稿》。现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庄鸿雁,女,1965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师从张碧波先生,1989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从事社会科学期刊编辑和新闻媒体工作,现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省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先后发表新闻稿件数百万字,在《戏曲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北方文物》、《黑龙江社会科学》、《黑龙江民族丛刊》、《齐齐哈尔师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加策划并完成2010年上海世博会黑龙江馆主题陈述报告《冰雪让我们与众不同》,近年与张碧波先生合作专著《华夷变奏——关于中华多元一体运动规律的探索》、《黑龙江流域文明新探》。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被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述所吸引,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寻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邃洞察力。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将看似孤立的文化元素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演变规律。我注意到书中在阐述某些观点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这些引用不仅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也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之中,通过这本书,我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生态学的冰山一角,并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虽然初听起来可能有些晦涩,但经过作者的耐心解释和生动例证,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过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多地集中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这是一个非常新颖且重要的视角。我发现,在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背后,都隐藏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比如,书中对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析,对传统村落的布局研究,以及对一些民间节俗的解读,都让我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古今结合,既有扎实的史学功底,又有前沿的学术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前人的观点,而是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新论断。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中国文化的方式,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全面和动态的视角去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兼具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流畅。作者的语言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一些具体的历史场景,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文化变革的时刻。比如,在谈到古代农耕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时,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对于天时地利的尊重与敬畏。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即使是对中国文化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启迪。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所做的总结和升华,它们就像一座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也帮助我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我感觉自己不仅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也十分到位,在讨论某个文化现象时,他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比如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等,力求将问题阐述得面面俱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作者按照一定的历史分期或者主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化生态学的各个方面。每一章节的论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并辅以大量的史实材料和理论分析,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很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对中国文化演变的独特见解。这本书对于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解读。我曾一直困惑于一些中国传统观念和习俗的由来,比如对龙的崇拜,对风水的讲究,以及一些节气习俗的形成原因。通过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的线索。作者运用生态学的视角,将这些看似神秘的文化现象,置于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古老智慧和生存逻辑。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逐渐构建起一个更加宏大和深刻的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大气,主色调是沉稳的墨绿色,配以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人一种庄重而学术的感觉。书页的纸质也十分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的厚度所吸引,厚厚的书脊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探索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细节和逻辑。这本书的书名“程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它似乎能将我对中国文化理解的碎片拼凑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更系统的认知框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生态学”这个现代科学的概念与“中国文化”这一庞大的历史与人文体系结合起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跨学科视角。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洞见,帮助我理解中国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以及这种互动关系是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这本书的装帧也让我感觉很舒服,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