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张力:从哲学到风格——关于杨绛的多向度思考 火源

智慧的张力:从哲学到风格——关于杨绛的多向度思考 火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火源 著
图书标签:
  • 杨绛
  • 智慧
  • 哲学
  • 文学
  • 风格学
  • 文化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火源
  • 思想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03807
商品编码:2983182635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智慧的张力:从哲学到风格——关于杨绛的多向度思考

定价:68.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3.8元,折扣65

作者:火源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90038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智慧的张力从哲学到风格(关于杨绛的多向度 思考)(精)》由火源*。杨绛从事文学创作八十余年 ,形成了独特风格。通过分析她的哲学观、心理特点 、文学特色以及她与时代和其他作家的关系,认为杨 绛是个体主义者,具有中庸主义和反讽主义的哲学, 作品*多反映个人记忆,*多智性特点和个人趣味, 在平常人事中发现奇事异理,充满反讽,与读者对话 ,克制自我。她既寓于时代,又与之保持距离。属于 京派,并在钱锺书影响下独创。她的风格是有张力的 “微妙”风格,体现了她的真正智慧。

目录



导言
章 哲学篇:杨绛的人生哲学和立场
节 个体主义10
第二节 反讽主义20
第三节 中庸主义27
第四节 隐蔽的女性主义33
第二章 心理篇:记忆、情感和趣味
节 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43
第二节 理智与感情54
第三节 趣味主义和趣味67
第三章 艺术篇:杨绛创作的特征
节 平常的人和事77
第二节 传奇性85
第三节 反讽手法91
第四节 对话性104
第五节 节制110
第四章 历史篇:杨绛与时代及其文学
节 杨绛与40年代文学119
第二节 杨绛与新时期以后文学133
第五章 关系篇:交往与资源
节 杨绛与京派152
第二节 杨绛与钱锺书160
第三节 杨绛与外国作家168
第六章 风格篇:“微妙”
节 “微妙”风格177
第二节 “微妙”风格的成因188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智慧的张力》:探寻杨绛先生精神世界的深邃回响 本书并非是直接呈现杨绛先生的生平事迹或作品全集,而是聚焦于她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中那股始终存在的、引人深思的“张力”。这种张力,如同一团跳跃的火苗,在哲学思辨与文学表达之间,在个体生命的深度挖掘与对宏大时代的回应之间,在严谨理性与温润情怀之间,燃烧出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多重维度。 第一章:哲学思辨的基石——理性之光与人文关怀 杨绛先生的文字,无论多么细腻动人,其背后总蕴含着一股强大的理性力量。她并非一个空谈玄虚的哲学家,而是将深沉的哲学思考融入对日常生活、人生际遇的体察之中。本章将深入剖析杨绛先生哲学观的几个核心面向。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与求知: 杨绛先生一生都在学习,无论是外语、翻译,还是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这种对知识永不满足的渴求,源于一种深刻的哲学认知: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展认知边界,而谦逊是获得真知的前提。我们将在本章中,透过她翻译的《堂吉诃德》中对骑士精神的理解,以及她晚年对人生“无用之用”的感悟,探寻她对“求知”这一人生根本命题的独到见解。她并非鼓吹学识上的博古通今,而是强调一种内在的精神探索,一种对世界和自我的持续追问。 “我们仨”中的个体与整体: 钱锺书先生曾言,“杨绛的头脑,我以为比我的要好。”这句赞誉背后,蕴含着杨绛先生对亲密关系中个体独立与相互依存的深刻理解。她与钱锺书先生的“亦师亦友亦夫妻”的独特结合,并非仅仅是生活上的相濡以沫,更是精神上的相互砥砺。本章将从哲学层面解读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呈现的家庭单元,分析其中蕴含的关于爱、责任、失去与存在的哲学命题。她对失去的坦然,对亲人的深情,并非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经过理性沉淀后,对生命无常的一种哲学式接纳。 “最后的智慧”——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 晚年的杨绛先生,以其“八十述怀”、“九十述怀”等作品,展现了超越生死、洞悉人生的智慧。她对“净界”、“安逸”、“无我”的追求,并非是对世俗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本章将探讨她晚年哲学思想的升华,分析她如何在经历风雨后,抵达一种平和而深邃的精神境界。她所追求的“智慧”,并非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对人生规律的深刻体悟,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境界。 第二章:风格的淬炼——语言的精妙与情感的流转 杨绛先生的文字,以其简洁、精准、含蓄而著称,如同精心雕琢的玉器,散发着温润而隽永的光泽。本章将从语言艺术的维度,剖析其风格形成的独特张力。 “信、达、雅”的翻译美学与原创的熔炼: 无论是对《堂吉诃德》的翻译,还是《圣经》故事的转述,杨绛先生的语言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她对语言的掌控,既有对西方文学的深刻理解,又有对汉语特有韵味的精准把握。本章将对比分析她翻译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及她原创小说、散文中的语言特点。她并非简单地照搬,而是在融汇中创造,将不同语言的精髓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形成一种独特而和谐的风格。 “不动声色的力量”——含蓄与情感的深度: 杨绛先生的文字,往往不动声色,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她从不刻意煽情,却能在平淡叙述中,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正是她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本章将聚焦于她笔下人物的情感刻画,分析她如何运用细节、暗示、留白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例如,在《洗澡》中,她对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的复杂心态的描摹,便是“不动声色”的典范。 “简练到极点的白描”——对“文采”的审慎: 在追求文学的“真”与“善”的过程中,杨绛先生始终保持着对“文采”的审慎。她笔下的文字,绝少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修饰,而是以最经济、最准确的语言,来传递最深刻的意涵。本章将探讨她对语言的“减法”美学,分析她如何通过删繁就简,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风格,并非是缺乏技巧,而是一种高超技巧的极致体现——将最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用最纯粹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三章:多向度的思考——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时代的印记 杨绛先生的思想,并非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而是与广阔的社会现实、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本章将探讨她思想的多向度性,以及她如何将个体生命置于时代洪流之中进行反思。 “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困惑: 杨绛先生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剧烈变革。她的作品,如《干校六记》、《洗澡》等,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思考。本章将从历史的维度,解读杨绛先生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时代印记,分析她如何在风雨飘摇中,保持独立的人格与清醒的头脑。她并非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者,而是以自身的经历,来叩问时代的真相,以及个人在时代中的位置。 “猫的哲学”——从微观世界窥视宏大人生: 杨绛先生笔下的猫,不仅仅是宠物,更是她观察世界、体悟人生的媒介。猫的慵懒、独立、神秘,都与她对人生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本章将从“猫的哲学”这一独特的切入点,探讨杨绛先生如何从细微之处,洞察人生的本质。她通过对猫的观察,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顺其自然的人生智慧,与她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洞察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最后的读者”——对人性与普遍价值的关照: 即使在晚年,杨绛先生依然保持着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她对年轻一代的寄语,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点评,都展现了她作为一位智者,对人类未来深沉的关怀。本章将探讨杨绛先生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分析她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同时又拥抱普世价值,形成一种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她对“善良”、“诚实”、“勇气”等基本价值的强调,是对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结语:火源不灭——智慧的张力永恒的启迪 “火源”一词,象征着智慧的燃烧,思想的启发,以及情感的温暖。杨绛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璀璨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气象,一种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从容与坚韧,一种对真理不懈的追求。本书并非是对杨绛先生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在“智慧的张力”这一核心命题下,展开多向度的思考,引领读者走进她那深邃而辽阔的精神世界。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梳理与阐释,能够让杨绛先生那永不熄灭的智慧火苗,继续点燃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真知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探寻。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对人性光辉的永恒赞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近期阅读的空白,也带来了全新的启发。提到杨绛先生,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她的“隐忍”与“清醒”,是在动荡年代里,她依旧保持的那份对知识的虔诚和对人生的淡然。然而,“智慧的张力”这个副标题,则瞬间点燃了我对这本书更深层次的期待。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会仅仅是对杨绛先生事迹或作品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深入挖掘她思想中那些微妙而又强劲的“张力”所在。是她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统一?是她面对苦难与顺境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还是她语言风格中,那种简约而不简单,深沉却不沉闷的独特魅力?作者提出的“多向度思考”,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它意味着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杨绛先生,而不是被单一的标签所局限。或许,我们会看到她作为翻译家、作家、学者,在不同领域之间是如何游走,又是如何将不同领域的智慧融会贯通。而“从哲学到风格”,更是精准地指出了作者的探究路径,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具象的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这无疑是一种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其迷人的解读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位我们心中永远的“先生”。

评分

这本《智慧的张力:从哲学到风格——关于杨绛的多向度思考》的书名,初见时就让人心生好奇。杨绛先生,这位令人尊敬的学者和作家,她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分量——那份宁静而坚韧的智慧,那份洞察世事的深刻,以及她文字中流淌出的独有韵味。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作者并非满足于对杨绛先生的浅层解读,而是试图去探究她思想和表达背后那更深层的、甚至有些矛盾却又统一的力量。“张力”这个词,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种复杂性,它暗示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在不同观点、不同层面之间穿梭却又保持内在和谐的艺术。想象一下,在阅读中,我们会跟随作者的视角,穿越杨绛先生的著作,从她对人生、社会、文学的哲学思考,一路走到她字里行间那种洗练、优雅、又充满力量的独特风格。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作家的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对智慧生命状态的探索。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哲学”与“风格”这两个看似遥远的维度联系起来,是如何从杨绛先生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中,窥见她语言的精妙之处,又是如何从她对汉语言的精湛运用中,感受到她思想的深度。这样的跨界思考,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智慧的张力》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引人深思的学术气韵,但又并不显得生硬晦涩。杨绛先生,这位在汉语文学乃至思想界都拥有独特地位的女性,她的智慧如同一汪深潭,常人难以窥探其全貌。而“张力”一词,似乎恰恰点出了作者试图揭示的杨绛先生思想和风格中那种内在的、动态的、甚至有些许对抗性的特质。这与我平时对杨绛先生“温润如玉”的印象,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也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去领略杨绛先生思想中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张力”,比如她在面对历史洪流时的坚韧与淡定,她在写作中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对文字的精雕细琢之间的平衡。而“从哲学到风格”,这个路径的设计,也显得十分巧妙。哲学是思想的根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无疑能更全面地理解一个作家的内在世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杨绛先生那些深刻的人生哲学,融汇于她简洁、典雅、又饱含深情的文字之中,看到她如何在字斟句酌间,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杨绛先生的书,总会带着一种既敬畏又亲切的复杂情感。杨绛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杯温热的清茶,初入口时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却回味悠长,蕴含着人生百味。而《智慧的张力》这个书名,则让我看到了作者在解读杨绛先生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张力”。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动感和深度,它似乎在暗示着,杨绛先生的智慧并非是单一、扁平的,而是包含了诸多层面、甚至是对立元素的巧妙融合。想象一下,她的思想中,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拉扯,某种在平静外表下的暗流涌动。而“从哲学到风格”,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一位作家的哲学思考,必然会渗透到她的文字风格之中,但如何具体呈现这种联系,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作者能否精准地捕捉到杨绛先生那些深刻的哲学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她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她的文字为何能如此掷地有声,又为何能如此含蓄隽永?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多向度思考”,来解析这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方面。这不仅仅是对杨绛先生作品的分析,更像是一次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特质的深度挖掘,一次对“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力量的探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智慧的张力”几个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杨绛先生,一个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地位的名字,她的智慧是如此深邃而又亲切,总让人觉得触手可及,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奥秘。而“张力”这个词,却让我看到了作者并非打算做一次简单的介绍或赞颂,而是要深入到杨绛先生思想和表达的“内核”去探究。我猜想,作者所指的“张力”,或许是她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沉静与洞察,是她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与不动声色的坚韧,又或者是她对文字精益求精的追求与内心自由驰骋的并行。而“从哲学到风格”,更是为我揭示了作者的解读路径。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哲学观,必然会渗透到她的语言风格之中,但如何将这两者丝丝入扣地联系起来,却需要极高的洞察力和表达能力。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杨绛先生浩瀚的著作,去感受她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文学、关于汉语的深刻思考,并从中窥见她那独树一帜、回味无穷的文字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杨绛式智慧”的深度解析,一次对“中国式雅致”的精妙还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