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粘土制作室内装饰品
定价:39.90元
作者:权明熙 李允贞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384513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构思新的事物,创作心中所想,是一种辛苦却又满富意义的过程。您会发现孩子在创造力与想象力方面都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人天赋。所以,在与孩子们接触中,教给他们粘土制作工艺。使孩子们将头脑中的各种奇思妙想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出来并变成现实,也是件非常有趣又颇具挑战性的事情。粘土制作工艺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提高孩子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内容提要
书中的讲解言简意赅,易于领会与操作,并附以生动的图片与详细的步骤,只要按书中顺序依次进行操作,精致的家居小饰品即可制作完成。粘土具有越揉越软、越捏越细腻,简单易做,色彩斑斓的特点,愿您也能同我们一起,尽情享受粘土世界的新奇与所带来的美妙家装效果!希望自己的小屋更加温馨又富有个性的小朋友们,渴望得到与众不同的家装饰品的家庭主妇们,期待小朋友们能够展现独特创意,拥有独到审美眼光的老师们,还有更多热爱手工艺,喜爱粘土制作工艺的朋友们,祝愿大家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粘土创作所给予的乐趣!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韩国粘土工艺品制作达人。在陪伴孩子的日子里,发现孩子们也喜欢和自己一起制作粘土工艺品,从此便对此更加热衷,也因此而出版了多本此方面的图书。
文摘
序言
关于“色彩搭配与表面处理”的章节,我感到非常失望,它似乎完全忽视了光线对粘土成品最终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书中展示的成品照片,大多是在标准影棚灯光下拍摄的,色彩饱满且阴影过渡柔和。然而,一旦我将制作好的作品拿到自己家客厅或书房的自然光下,那些微妙的色彩层次感瞬间消失,甚至出现了不均匀的反光和色差。书中对于如何根据室内环境光线(冷光、暖光)来预先调整粘土的本色,或者如何使用哑光、半光泽或高亮度的保护剂来控制反光率,这些关键的“环境适应性”处理技巧,完全没有涉及。它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混色方法,却没有强调“为什么这么混”——是为了模拟夕阳的暖色调,还是为了在阴暗角落也能保持鲜明?这种缺乏场景化思维的指导,使得最终成品与期待值之间的差距被不断拉大。这本书似乎认为只要形态到位,色彩就自动是完美的,这对于追求“高级感”的室内装饰品而言,是致命的缺陷。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坦白讲,给我一种非常老派的感觉,仿佛是上世纪末期的工艺美术教材被重新印刷了一遍。色彩运用上非常保守,大部分配图都是单一色调的线条稿或者光线平直的实物照片,缺乏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我翻阅了很多页,发现它似乎极其推崇“经典永恒”的造型,比如各种几何形状的烛台和极简风格的收纳盒。虽然这些作品本身没有错,但对于追求个性化和潮流感的当代家居风格来说,这些设计显得过于“中规中矩”,缺乏将粘土这种可塑性极强的材料所能展现出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尝试去寻找一些与波西米亚风或者工业风搭配的装饰品制作方法,结果完全落空。这本书似乎将“室内装饰品”这个概念定义得太狭隘了,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些功能性的小摆件上,而对于如何利用粘土的纹理、厚度来模拟天然石材、木纹或者编织物等高级质感的技巧,则几乎是空白。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受限,它无法帮助读者将粘土作品融入到追求独特审美的现代居住空间中去。读完后,我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升级”到了一个更高的设计层次,更多的是学会了几种基础的组合方式。
评分这部《粘土制作室内装饰品》的书,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现在手工DIY的风潮这么盛,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创意又能手把手教我实操的书。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就复杂得多,因为它似乎更侧重于理论的阐述和一些非常基础的步骤分解,对于那些真正渴望做出“惊艳”作品的读者来说,可能有些力不从心。比如,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解不同类型粘土的物理特性——什么聚合反应快,什么适合精细雕刻,这部分内容固然专业,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和晦涩,就像在读一本材料科学的入门教材,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手工指南。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处理最容易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气泡问题,或者在给成品上色和保护漆时,不同品牌和材质之间如何实现完美融合,这些实际操作中的“痛点”,书中涉及甚少。我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个“欧式花纹相框”的教程去做,发现步骤描述过于跳跃,很多从A到B的过渡环节缺失了关键的力度控制和塑形技巧,导致我最终做出来的成品,质感上和书中的图片相去甚远。它更像是给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手艺人提供了一个知识框架,而不是为我这样的“厨房新手”量身定制的快速上手宝典。如果它能多增加一些针对不同光源和角度的实景操作照片,特别是细节特写,那体验感会大大提升。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工具论”环节感到非常不满,篇幅占据了前三分之一,但内容却极其敷衍。它列举了一堆工具清单,从雕刻刀到擀泥板,但对于每一件工具的“最佳使用场景”和“替代方案”讲解得非常模糊。比如,书中提到需要用到一个专业的硅胶刮刀来处理表面平整度,但对于那些手头只有厨房用硅胶铲的读者,它没有给出任何有效的调整或替代方案来达到类似效果。更要命的是,关于电动工具的使用和维护,几乎是只字未提,这对于想要规模化制作或者制作大型作品的读者来说,是个巨大的信息缺失。专业的粘土制作往往需要用到烘烤箱或者专门的固化灯,这本书对于“如何安全、均匀地固化粘土作品”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处理得过于草率,只是简单地说“按照说明书操作”,这对于购买了非品牌粘土或使用老旧设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天大的风险提示不足。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个“工具箱升级指南”,明确指出哪些是入门必备,哪些是进阶可选,以及如何根据预算进行选择,而不是一份笼统的采购清单。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逻辑似乎不太符合一个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它并没有遵循从易到难、从基础塑形到复杂装饰的递进路线,反而将一些高难度的多材质拼接作品放在了比较靠前的位置。这导致我这个带着学习热情开始的读者,一上来就被一堆复杂的立体结构和色彩搭配搞得晕头转向,挫败感油然而生。例如,关于如何制作能承受一定重量的悬挂式装饰物,书中直接跳过了承重结构的力学原理分析,直接展示了成品的样子,让我完全摸不着头脑——粘土的哪个部位需要加强?如何内置骨架?这些核心的工程学问题被完全忽略了。读完中间那些“炫技”的作品,我不得不翻回到最前面的基础章节去重新学习基础的搓、捏、压技巧,这完全打乱了阅读的流畅性。一个好的教程,应当像阶梯一样,每一步都稳固地搭建在前面的知识点之上,而这本书更像是把散落的知识点随意堆砌在一起,需要读者自己去梳理内在的关联性,这对需要清晰指导的初学者来说,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学习负担和自我调试的时间成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