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婚嫁典故辞典 9787503422676

情爱婚嫁典故辞典 97875034226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崇光 著
图书标签:
  • 情爱
  • 婚嫁
  • 典故
  • 性文化
  • 民俗
  • 风俗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化
  • 性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22676
商品编码:298344052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情爱婚嫁典故辞典 作者 田崇光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3422676 出版日期 2009-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681Kg

   内容简介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书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之社会生活的变革和语言文字的变化,客观上也为今人理解和掌握这些情爱婚嫁典故的内容、意义带来了不少困难。笔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集数年阅读之力,把散见于多种古书中的情爱婚嫁典故汇集成册,加以简单注释(对一些源于古代小说、戏剧、叙事诗歌等的典故,编写故事梗概),并列出例句。希望能对广大读者阅读、理解我国古代爱情文学作品有所帮助,对社会学者研究我国古代的婚嫁风俗和婚姻家庭生活有所裨益。
另外,有些情爱婚嫁典故(较生僻的语典)还源于一些古代爱情诗文。读者如对这些诗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便能很好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因检索这些语典的典源较为麻烦,本辞典把这些语典作为“参考词目”附于正文之后,供读者查阅。

   作者简介

   目录
A
阿骛
阿紫
阿杜
阿盖公主
艾貑娄猪
安陵君
安昌列后堂
爱妾换马
B
拔葵去织
拔钗沽酒
班姬辞辇
班姬咏扇
班超逐妇
鲍永去妻
褒姒笑
宝帐香重重,一双红芙蓉
白头吟
白水素女
白娘子
白纸诗情
白石新词付小红
北海术
被底鸳鸯
半臂怜姬
比踪彦云
比肩人
必正妙常之约
辟阳侯
闭门羹
碧玉破瓜
碧桃花下
边朝华
变羊
卞玉京
别鹤
秉烛云长
薄命怨杨花
步步莲花
C
采香径
采春歌
蔡姬舟
蔡人之妻
蔡姬贤
蔡中郎
菜花蛱蝶图
钗股分金
彩凤随鸦
苍梧绕
单于配狼
蝉怨齐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
藏金
嫦娥奔月
长卿不私自陈之姬
……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文学瑰宝的璀璨星河:一部跨越时空的阅读之旅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驻足、沉思,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为您推荐的几部著作,它们各自代表了文学领域的一个侧面,从历史的厚重到哲学的思辨,从人性的幽微到艺术的极致,旨在提供一次充实而深刻的阅读体验,绝非聚焦于特定主题的辞典类工具书。 --- 一、《尘封的帝国:罗马的兴衰与遗产》 作者: [虚构的历史学家姓名,如:亚历山大·维特根] 类型: 宏大叙事史学 / 政治文明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文化现象进行词条式的梳理,而是以磅礴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横跨千年的罗马文明的完整生命周期。作者深入考察了从共和时代的艰难转型,到帝国盛世的辉煌顶点,再到最终无可避免的分裂与衰亡的全过程。 核心探讨点: 1. 制度的演变与张力: 详细分析了罗马法体系的构建如何奠定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础;共和制下元老院与平民的权力博弈如何塑造了其政治基因;以及从共和国到元首制的转变,对公民自由与国家权力关系的永久性影响。 2. 军事与工程奇迹: 不仅描绘了罗马军团的战术部署与纪律,更着重分析了其后勤保障体系和工程技术(如引水渠、道路系统)在维持庞大帝国运转中的核心作用。这些技术成就的背后,是对组织能力和资源调配的极致考验。 3. 文化与哲学的融合: 探讨了罗马人如何吸收希腊的哲学遗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统治艺术中。斯多葛主义如何在皇帝和官员的思想中扎根,以及基督教兴起后,帝国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转变。 4. 衰落的复杂性: 本书拒绝单一归因论,将罗马的衰落视为内部经济失衡、边境军事压力、气候变化、瘟疫流行以及精英阶层道德松懈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结果。其对“衰亡”这一概念的精细剖析,为后世所有大国提供了警示性的参照。 《尘封的帝国》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流畅的叙事风格,让读者得以站在历史的高处,审视一个伟大文明的全部命运轨迹。 --- 二、《镜中之我:后现代语境下的人类主体性危机》 作者: [虚构的哲学/社会学教授姓名,如:伊芙琳·里德] 类型: 哲学思辨 / 现代性批判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符号泛滥的当代社会,我们如何定义“自我”?本书旨在探讨福柯、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思想家对传统哲学中“主体”概念的颠覆与重塑。它不涉及任何传统典故的释义,而是聚焦于当代生活体验的抽象分析。 核心议题: 1. 语言的牢笼: 分析语言结构如何预先设定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以及当我们试图“超越”语言时所遭遇的困境。本书大量引用了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探讨创作者与文本之间日益疏离的关系。 2. 景观社会与表演性存在: 借鉴鲍德里亚的理论,本书深入剖析了媒体和消费文化如何制造出“拟像”(Simulacra),使得真实经验被符号景观所取代。个体不再“存在”,而是在不断地“表演”其社会身份。 3. 身份的流变与碎片化: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定义的民族、性别、阶层身份如何被解构、重组,乃至彻底消散。它考察了社交媒体时代“人设”的构建与崩塌,揭示了当代个体在多重身份间焦虑游移的深层心理机制。 4. 知识的权力结构: 批判性地审视了科学知识和主流叙事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权力工具角色,并倡导发掘边缘化、被压抑的声音。 《镜中之我》是一部挑战读者固有认知、引导其进行深度自我反思的哲学著作。它要求读者放下对确定性的执着,拥抱意义的模糊性。 --- 三、《星尘的低语:科幻文学中的宇宙伦理学》 作者: [虚构的文学评论家姓名,如:乔纳森·凯恩] 类型: 文学评论 / 科幻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初科幻文学中伦理困境的深度评论集。它完全聚焦于对虚构作品(如阿西莫夫、勒古恩、刘慈欣等作家的作品)中设想的未来情境下的道德抉择进行分析,而非对任何现实世界中的民间传说或历史习俗进行解释。 评论领域: 1. 人工智能的权利边界: 探讨了“强人工智能”一旦诞生,人类应如何界定其法律地位、劳动权利与生存权。涉及图灵测试的局限性,以及“意识”的哲学界定在科技面前的失效。 2. 星际殖民的道德代价: 分析了在面对外星生态系统时,人类“生存优先”的逻辑是否可以豁免对未知生命的侵犯。重点考察了“第一接触”协议的伦理缺陷。 3. 基因编辑与人类增强: 审视了通过技术手段消除疾病、延长寿命,乃至设计下一代时,社会公平性与“自然人性”之间的尖锐冲突。探讨了技术精英与“未增强”人群之间可能产生的物种隔离。 4. 时间悖论与因果律的重构: 评论了时间旅行叙事中,对历史干预行为所产生的道德责任,以及对“宿命论”的文学反思。 《星尘的低语》通过分析科幻小说这一独特载体,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无限可能时,必须坚守或重新定义的核心道德原则,是理解当代想象力的重要读物。 --- 四、《野性的和声:中世纪吟游诗人的叙事技巧与社会功能》 作者: [虚构的欧洲文学史学者姓名,如:玛格丽特·杜波依斯] 类型: 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 / 口头传统分析 内容简介: 这部著作致力于对欧洲中世纪(特指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的口头文学传统进行精细的结构分析。它关注的焦点是“表演”本身——吟游诗人(Troubadours, Minnesingers等)如何在宫廷、集市和战场上,通过特定的韵律、重复结构和音乐伴奏,有效地传递复杂的叙事与情感。 研究方法与内容: 1. 韵律与记忆系统: 详细剖析了吟游诗歌中固定的格律和韵脚如何服务于口头传诵的记忆功能,这是一种完全依赖于声音而非文本的知识保存方式。 2. “宫廷之爱”的文本构建: 批判性地分析了骑士文学中“完满的爱”(Courtly Love)主题是如何被构建和程式化的,以及这种程式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贵族阶层的性别角色期待与行为规范。 3. 讽刺与政治评论的隐晦表达: 考察了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下,诗人如何运用双关语、寓言和嘲讽的手法,巧妙地表达对权贵的不满或政治局势的担忧,而又不至于招致迫害。 4. 音乐性分析: 结合音乐学资料,探讨了特定旋律(如查理曼时代或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曲调)与特定主题(如悲歌、赞美诗、战歌)之间的固定关联。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文学从静止的文本中解放出来,置于其原始的社会剧场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口头艺术在塑造文化认同中的关键作用。 --- 以上四部著作,分别代表了历史学、哲学、文学批评和社会学研究的前沿视角,旨在提供广博而深入的知识体验,与特定“典故”的汇编工作截然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重量,让我产生了一种很奇妙的联想:它不像那种轻飘飘的速食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时间去细品的“文化遗产”。我喜欢那种把书摊开放在桌上,周围泡上一壶茶,然后沉浸在那些或悲壮或浪漫的故事里慢慢品读的感觉。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文化浸润后的心境的沉淀。它不适合在拥挤的地铁上快速扫读,它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午后,或者一个独处的夜晚。这种“仪式感”的建立,正是实体书的魅力所在,而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深度,恰恰能够承载和烘托起这种郑重其事的阅读氛围,让人觉得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一向比较挑剔,特别是涉及历史文化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行文腔调。我试着随机打开了其中一个跨页,发现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它似乎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了一种更接近于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仿佛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为你解密那些尘封的故事。这种口语化但又不失准确性的表达,极大地降低了文化知识的获取门槛。我感觉,即便是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的年轻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不会感到任何压力。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说明编者在“普及”与“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黄金分割点。

评分

我通常在阅读历史或文化书籍时,习惯性地会关注注释和引文的出处。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本身似乎侧重于典故的解读和流传,但从扉页和附录的细节来看,它的学术底蕴是毋庸置疑的。我注意到在某些关键概念的阐述后,有非常精炼的标注,暗示了其考证的严谨性。对于我这种有“刨根问底”习惯的读者而言,这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线索。一本好的辞典,不仅仅要告诉你“是什么”,更要让你相信它是“为什么是这样”。从初次的翻阅感受来看,这本书在力求让故事生动有趣的同时,显然没有牺牲掉其作为一本“典故辞典”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

评分

我最近在筹备一个古风主题的活动,需要一些地道的文化素材来丰富环节设置,因此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的索引部分。虽然还没有深入研究典故本身,但光是目录的梳理方式就让人眼前一亮。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典故进行了某种主题性的归类,比如“才子佳人”、“庙堂风云”、“民间传说”等等,这种结构清晰的划分方式,对于快速定位和横向比较不同背景下的相关故事非常有帮助。这对于我这种需要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快速提炼出特定文化符号的“使用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猜想,这本书在编纂时,肯定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这种系统性思维的体现,是衡量一本工具书价值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选用的那种仿古的纹理纸张,摸上去质感极佳,淡雅的底色配上烫金的标题,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典雅。我特地把它放在了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都觉得心情舒畅。内页的纸张也选得非常好,不是那种泛黄的旧报纸感,而是略带米白色的铜版纸,字迹清晰锐利,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尤其是那些配图,虽然我还没有细看内容,但从目录和零星翻阅的几页来看,插画和版式的处理都透着一股子匠心,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上是下了大工夫的,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实体书,远非那些冷冰冰的电子版可比拟。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就已经让我对它的内容抱有了极高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