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孟子/全民閱讀國學經典無障礙悅讀書係
定價:28.00元
作者: 孟子,楊靖,李昆侖
齣版社:敦煌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46808918
字數:
頁碼:18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孟子》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 著。一說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另一說為孟子 自*。該書詳實地記載瞭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
其學說齣發點為性善論,提齣“仁政”、“王道”, 主張德治。
目錄
序
圖鑒閱讀
圖鑒閱讀結構圖
閱讀啓示圖解
作者生平閱讀
作品影響匍讀
史記閱讀
輔助閱讀
原作新釋
篇(上) 梁惠王章句上
篇(下) 梁惠王章句下
第二篇(上) 公孫醜章句上
第二篇(下) 公孫醜章句下
第三篇(上) 滕文公章句上
第三篇(下) 滕文公章句下
第四篇(上) 離婁章句上
第四篇(下) 離婁章句下
體驗閱讀
延展閱讀
閱讀鏈接
名傢鏈接
銘記鏈接
作者介紹
文摘
《孟子》:
東周的後半期曆史階段。經過春鞦時期的無數次兼並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前475年一前221年)實力強的-L+諸侯國分彆為秦、齊、楚、燕、韓、趙、魏,這七個國傢被稱作“戰國七雄”。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魯、媵、鄒、費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1:2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終均為七雄所滅。
戰國承春鞦亂世,啓帝秦發端,中續百傢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傢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齣瞭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戰國時期也塑造瞭帝製中國的雛形。
諸侯紛爭,打破瞭使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麵,各地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趨勢。在文字使用方麵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係統:東方齊係、東北燕係、南方楚係、北方晉係和西方秦係文字,各係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隻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瞭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傢經典著作。其學說齣發點為性善論,提齣“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戰國時代,社會的劇烈變革對學術文化提齣瞭一係列要求,加上士階層的形成和統治者的提倡,許多學派紛紛齣現,形成瞭百傢爭鳴的局麵。當時,有影響的,除瞭儒道二傢以外,還有以墨翟為代錶的墨傢,以韓非、商鞅為代錶的法傢,以鄒衍為代錶的陰陽傢,以公孫龍子為代錶的名傢,以孫臏為代錶的兵傢,以許行為代錶的農傢,以張儀、公孫衍、蘇秦為代錶的縱橫傢,以呂不韋為代錶的雜傢等。各派各傢都著書立說,廣授弟子,參與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滲透,學術思想極為繁榮。
秦統一六國,崇尚法傢,兼用陰陽傢,焚詩書,迷信暴力,將法傢學說過分誇大君權的一麵發揮到。從此儒學進入瞭先秦階段末期,遭受瞭“焚書坑儒”的慘劇。
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製”,要求根據古製,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民間醫藥蔔筮種樹之書以及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齣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儒學受到瞭來自法傢的摧殘。
隨著強大漢朝的建立,一個東方大帝國齣現在秦朝之後,儒學進入兩漢儒學時期。儒學思想再一次煥發瞭勃勃生機。
在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係統地提齣瞭“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傢,錶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 “道之大原齣於天”,自然、人事都受製於天命,因此反缺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因為董仲舒的提議,在漢武帝的提倡下,儒學得到瞭巨大的發展.孔孟之學再一次被提升到尊崇無比的地位。
兩漢儒學在儒傢思想製度化方麵應該是很成功的,儒傢的治國理念,以及儒傢的根本的道德原則都得到瞭確立。從這以後,可以說中國曆代的治國理念、製度安排和價值觀念都是根據儒傢的這一套來製定的。
到瞭魏、晉、南北朝,甚至一直到唐代,幾百年的時間裏,由於玄學和佛教的衝擊,儒傢在人們的思想領域裏和一般人的精神生活裏,應該說已經不占據一個主導地位瞭,但是它在政治和製度方麵還是占有主導地位的。
到瞭北宋時期,有五位理學的奠基者,人稱北宋五子,即周濂溪、邵康節、張載、程顥和程頤。他們可以說都是從《周易》入手,來發掘儒傢形而上學的東西?但是光靠這個還是不行的,所以他們又藉鑒瞭很多佛道的理論,把它們運用到儒傢的經典著作中去。這樣,他們就把儒傢的許多具體的解釋,提高到瞭理論的層次,或者說形而上的層次。
……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股沉穩又引人入勝的氣息,那種用典雅字體排布的書名,仿佛穿越瞭時空,直接將人帶到瞭那個思想激蕩的春鞦戰國時期。我特彆喜歡它在裝幀上選擇的紙張質感,那種略帶粗糲卻又觸感溫潤的感覺,拿在手裏就讓人心生敬意。翻開第一頁,那種墨香和紙張的混閤氣味,簡直就是對現代快餐式閱讀的一種溫柔反擊。內容上,我被其中對“仁”與“義”的深刻探討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曆史故事和對話,將這些古代的哲學概念具象化。讀到那些關於人性本善的論述時,我常常會停下來,凝視窗外,思考自己日常行為中的種種取捨。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讓人深思的哲理思辨,又不乏引人入勝的辯論場景,讓人讀起來完全沒有晦澀之感,反而像是在聆聽一位智者與你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和自我審視的全新視角,讓人在浮躁的當下,找到瞭一片可以安放靈魂的淨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雖然古典,但其內在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卻非常現代。我特彆欣賞它在引入現代學術成果方麵的剋製與恰到好處。它既沒有完全拋棄傳統注釋體係,也沒有盲目引入過多當代爭議性的解讀。它提供瞭一種中正平和的視角,讓讀者在理解文本原意的基礎上,保持獨立思考的空間。對於像我這樣對古代哲學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思考“支點”非常精準,不會讓人覺得低估瞭讀者的智商,同時又為初學者搭建瞭穩固的知識階梯。在某些涉及權力與民生的章節,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選擇用詞上的精準拿捏,既錶達瞭對孟子思想的推崇,又客觀地呈現瞭曆史的復雜性。這種平衡感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十分舒服,既有知識的充盈,又有思想的自由,是一本能夠讓人安心坐下來,沉浸其中,享受一場思維盛宴的優秀讀物。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翻譯或者說它在現代漢語的轉述上做得極其到位。很多古籍閱讀的最大障礙就在於語言的隔閡,那些晦澀的文言文常常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但在這本書裏,每一個篇章的梳理和解釋都像是為現代人量身定製的導覽圖。它沒有為瞭追求所謂的“原汁原味”而犧牲可讀性,而是巧妙地在保留原意的基礎上,用清晰、流暢、富有邏輯的現代語言進行闡釋。比如在解讀“浩然之氣”時,作者用瞭好幾個當代生活中的類比,一下子就讓這個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甚至能想象齣孟子當年是如何在諸侯麵前,氣宇軒昂地闡述自己理念的情景。而且,它在頁邊或章節末尾添加的那些背景注釋,極大地幫助瞭我理解當時的政治氣候和社會背景,讓那些看似脫離現實的論述,立刻有瞭紮根的土壤。這本書無疑極大地降低瞭國學經典入門的門檻,讓那些原本覺得高不可攀的古代智慧,變得觸手可及,真正做到瞭“讓全民都能閱讀”。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結構布局上的用心良苦。它並非簡單地按照篇目順序羅列文本,而是進行瞭非常精妙的主題劃分和邏輯串聯。初讀時,我以為這隻是一個簡單的版本整理,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編者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孟學”知識體係。不同的章節之間,論證的遞進關係非常清晰,從對個體德性的培養,擴展到傢庭倫理,再到治國平天下的宏觀戰略,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效率和吸收率。每讀完一個核心論點,我都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作者早已預料到我的睏惑,並為我準備好瞭下一個解惑的鑰匙。我甚至會忍不住在不同章節之間來迴翻閱,去印證某個觀點在不同語境下的反復強調,這比單純地讀一篇完整的古文,更能體會到思想的厚重和體係的嚴謹。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路徑,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引導人思考的工具書,而非僅僅是一部單純的文本集。
評分坦白講,我通常對這類“普及版”的國學讀物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生怕內容被過度簡化或娛樂化。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固有印象。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做到瞭難得的“雅俗共賞”。書中對孟子與時人辯駁的描述,尤其是那些充滿火藥味和智慧光芒的交鋒,寫得絲絲入扣,極富畫麵感。我能清晰地捕捉到字裏行間那種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對理想政治的執著追求。這不僅僅是在介紹一種哲學,更是在講述一位偉大思想傢麵對現實睏境時的掙紮與堅守。讀到某些段落,我仿佛能聽到他那擲地有聲的辯詞,感受到他那份“捨我其誰”的擔當。這本書成功地將曆史人物還原成瞭有血有肉的個體,而不是教科書上扁平化的符號。它讓我認識到,古代的哲學傢們並非高高在上,他們也曾為理想的實現而奔走呼號,他們的思想,是與現實搏鬥的産物,這種真實感,是任何枯燥的說教都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