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大仓文库善本图录 | ||
| 作者 | 北京大学书馆 | ||
| 定价 | 980.00元 | ||
| ISBN号 | 9787101100808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 出版日期 | 2014-05-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大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回購日本“大倉藏書”,無疑是2013年中國古籍界的頭等大事,也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百多年來藏書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有幸參與其中,深感榮幸! 專組在《鑒定書》中對“大倉藏書”的評價是:“……大倉文化財團大倉集古館所藏中文古籍經史子集四部咸備,宋元明清歷朝傳本齊全,刻印、活字排印、鈔寫批校等版本類型皆具,是一批難能可貴的重要典籍。……我們一致認為:這批典籍與大倉文化財團大倉集古館提供給北京大學圖書館之終購書目錄在数量、版本諸方面相符,並且可以確定一些典籍之版本價值、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等方面己超出了大倉文化財围大倉集古館的原有估量。這批典籍品質上乘、印製精良、數量規模大、書品保存完好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而能集中回購中國則是一件空前的文化盛事,將會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成為令人稱道的範例。……” 沒想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在極短的時間內編纂出了如此“色香味俱全”高質量的圖錄。 “大倉藏書”從開始意向出售中國,經歷了一個複雜曲折的爭購過程,北京大學上下齊心努力,終“水落石出”落戶其圖書館,其決心、魄力、能量和眼光令人欽佩!特别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同仁,其專業素質、敬業精神、工作態度、辦事效率,從在日本東京日通公司倉庫對“大倉藏書”進行審核、清點、造册、裝箱,到“大倉藏書”入庫圖書館後開箱、驗收、整理、編目,再到加班加點、精益求精地編纂出這套《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大倉文庫”善本圖錄》,都給人留下柄其深刻的印象!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从纯粹的文献学角度来看,这本图录的排印质量本身就值得称道。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能看到如此精细、准确的校对和排版,实在是一种享受。每一个细节,包括对异体字的标注、对残损部分的说明,都体现了一种对“文献原貌”的尊重。对我来说,使用这份图录的过程,与其说是“查阅”,不如说是在与古籍的“灵魂”进行一次次亲密的接触。它就像一个高度专业的向导,带着我穿梭在北大馆藏的深处,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沉睡已久、等待被重新解读的文化精粹。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当代学术精品。
评分这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大仓文库善本图录》,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气息。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首先被那种对古籍的敬畏之情所感染。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书目,更像是一张通往古代文化宝库的地图。每一个条目背后,都凝聚着历史的沉淀和研究者的心血。从装帧、纸张的质感,到印刷的字体和排版,无不体现出对珍稀文献的极致珍视。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每一件善本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能通过文字触摸到千年前匠人的指纹。对于那些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希望深入研究宋元明清时期学术脉络的同道来说,这本图录的参考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为我们梳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原本散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目标变得高效且有方向性。这份工作无疑是浩大的,能够将这些瑰宝系统地整理出来,本身就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文化工程。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希望寻找一些关于古代建筑图样的线索,没想到这本图录的覆盖面远超我的预期。它所涵盖的门类极其广泛,从佛经、史籍到诗词、小说,简直是包罗万象。这迫使我必须跳出原有的研究舒适区,去了解那些我原本不太关注的领域。每当我翻到那些我从未听说过的版本或抄本时,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也许下一页,就会出现一个能颠覆我现有认知的小小线索。图录的编排逻辑虽然严谨,但绝不教条,它似乎在鼓励读者进行横向的、跨学科的探索。这对于激发研究灵感,打破学科壁垒,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侧重于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学者,我对于“大仓文库”本身的历史渊源就颇感兴趣。这个文库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近代史。这本图录的编纂者显然深知这一点,他们在整理这些珍藏时,并没有将其割裂地看待,而是尝试在目录的结构中隐约透露出文库的来源和流变。这种整体性的视角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精美的“善本”,也逃不过时代洪流的影响。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地方志、家族谱牒的条目,因为这些往往是还原社会肌理最直接的一手材料。能将如此庞杂且稀有的资料汇集成册,其背后的功力深厚程度,绝非一般图书馆整理工作所能比拟。这无疑是图书馆界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文献汇编,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得有多么枯燥啊?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其中关于某些孤本的考证细节时,那种“寻宝”的乐趣立刻就上来了。那些看似冰冷的描述,实际上藏着无数文人墨客曾经的争论、校勘的痕迹,甚至是某个时代特有的审美取向。比如,书中对某一卷宋刻本版画细节的描摹,那种线条的力度和墨色的层次感,即便是隔着图片和文字,也能感受到其艺术价值的非凡。它让我意识到,研究古籍并非只是“看字”,更是“看历史”,看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处理、传承和理解知识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普通历史读物难以提供的深层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