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傳統與中國人
定價:36.00元
作者:劉再復,林崗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08624068
字數:
頁碼:46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6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重估價值”是“五四運動”為重要的思想遺産,當年的文化先驅們站在傳統的外麵,反思、重新評價傳統,對傳統抱有激烈的批評,“反傳統”是其標簽,而今視之,孰是?孰非?又孰解?
《傳統與中國人 》在深邃而又犀利的批判理性精神的指引下,沿著“五四運動”新思潮的體係深入,係統而全麵地梳理傳統與中國人的國民性問題,重新審視古典傳統中的禮治秩序、主奴根性、道德意識、心態等等,意在從中探討中國從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轉型核心的問題:文化的深層的價值觀念的轉變。全書於繁復的史料中洞幽發微,於看似荒謬中條分縷析,常於看似不經意處有令人拍手叫絕之創見,啓人深思與迴味。
目錄
作者介紹
劉再復,一九四一年生於福建南安,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係,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傢協會理事。後旅居美國,先後在芝加哥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科羅拉多大學任教,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榮譽教授。著作有《性格組閤論》、《文學的反思》、《論中國文學》、《魯迅傳》、《魯迅美學思想論稿》、《傳統與中國人》、《罪與文學》(與林崗閤著)、《放逐諸神》、《國無人》、《讀滄海》、《漂流手記》 (十捲)、《紅樓四書》(四捲)、《雙典批判》等四十幾部學術論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譯為英、韓、日、法、德等多種文字齣版。
文摘
章 導論:“五四”文化革命與人的設計
節 時代的逼迫:中華自我認識的開始
我們原來計劃共同著寫一部《近代中國自我認識史》,但是,進入研究之後,纔充分意識到工程的繁復,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就選擇“五四”時期這個斷麵,帶評論性地展示這個時期文化先驅者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並兼顧這之前近代思想傢們的見解,然後滲入我們的批評。我們先以這部論述性的著作,與讀者們作一次思想的交流,至於作“史”的願望,隻好留待以後瞭。
中華民族自我認識的曆史是從戰爭,特彆是第二次戰爭之後纔開始的。在這之前,我國尚沒有科學意義上的自我認識史。這就是說,戰爭之後,我們的民族纔開始逐步結束自我陶醉的盲目狀態,開始麵對自己一一麵對自己的落後麵和黑暗麵,而認真地反省並形成認識自己的自覺曆史運動。
一個民族,要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而要認識自己的弱點和反省自己的黑暗麵就更不容易,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具有龐大的古文明係統的民族,那就加倍的艱難。如果不是一種曆史性的巨大“地震”,就很難做到這一點。戰爭對於我國的確是一種“地震”在這次戰爭中,我國是正義者,但又是失敗者。巨大的失敗,從根本上傷害瞭我們民族的自尊心,並迫使我們的民族不得不考慮失敗的原因。但是,思考失敗的原因並不就意味著對自己的民族文化進行根本性的反省,更不意味著對自己的民族性弱點會進行全麵的理性的~tt,N和認識。那麼,為什麼戰爭之後,會導緻我們的民族的自省和理性批判呢這裏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1.戰爭一方麵給中國人民帶來瞭災難,另一方麵又給中華民族帶來一個巨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參照係。
……
序言
最近讀瞭很多關於曆史的書,但總覺得有些偏重於事件的陳述,而忽略瞭文化背後的人文精神。我拿到《傳統與中國人》這本書,就想著它會不會是從一個更溫和、更具人情味的角度來解讀中國傳統。我希望它能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講述那些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細節,比如我們的人際交往方式、傢庭觀念,甚至是一些細微的禮儀習慣。我期待它能用一種更貼近普通人的視角,去展現傳統文化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民族性格,又是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演化和適應的。這種對文化“活態”的關注,比單純的曆史敘述更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
評分我對《傳統與中國人》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像一個“文化體檢報告”。我時常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否已經變得碎片化?我們是否還能清晰地認識到,哪些是真正屬於中國傳統精髓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梳理清楚,那些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傳統,它們的核心是什麼?它們在今天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種更係統、更全麵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現代文明的光輝下,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否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活力和魅力,又或者,在哪些方麵需要我們去反思和重塑。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那種水墨的暈染和古樸的字體,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遺失瞭一些非常寶貴的東西。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傳統與中國人》這本書時,內心深處仿佛被一種莫名的力量牽引著,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那些沉睡在曆史長河中的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更深邃的文化殿堂,去感受那些穿越時空的東方韻味,去理解那些根植於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我尤其希望它能以一種輕鬆而不失深刻的方式,讓我重新認識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以及我們應該走嚮何方。這種對文化根源的追尋,對我來說,就像是在迷霧中尋找燈塔,希望能獲得指引和力量。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它所暗示的那種“連接”。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常常在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對自身的傳統文化感到陌生甚至産生隔閡。我希望《傳統與中國人》能夠成為一座橋梁,幫助我重新連接起那份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它是否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那些古老的哲學思想、道德規範,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的價值?我渴望瞭解,在現代生活的喧囂中,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那些優秀的傳統美德,讓它們不至於被遺忘在角落。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示,讓我明白,傳統並非束縛,而是我們前行的基石,是我們在紛繁世界中保持獨特性的重要依據。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傳統與中國人》非常直觀,讓我立刻聯想到,它可能會探討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乃至生活方式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希望它能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的追溯,更能觸及當下。例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觀念是否依然在發揮作用?又或者,我們正在經曆著一種怎樣的文化轉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幫助我理解,在多元文化交織的當下,我們作為中國人,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之間的關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思考的維度,讓我們不至於在文化的洪流中迷失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