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亚雄,男,河北人,哲学博士,1945年生。196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音乐系,1981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等高校任教。曾任中国世界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并有《中匈民歌之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中国民族器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等十多本专著问世,并用中、英、匈文在国内外发表过200多篇论文。
绪论
章 学科的历史
节 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第二章 研究的对象
节 音乐观及研究范围
第二节 音乐行为及研究方式
第三节 音乐及其文化背景
第三章 田野工作法
节 准备工作阶段
第二节 现场工作阶段
第三节 整理工作阶段
第四章 案头工作法
节 记述工作
第二节 音乐分析
第三节 分类方法
第四节 比较研究
第五章 论文的写作
节 论文的特征及选题
第二节 材料的搜集和来源
第三节 写作的程序与方法
附录:
1.民族音乐学参考书目
2.音标表
3.采风纪录图表举例
后记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宏大而清晰,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觉自己仿佛被领进了一个结构精巧的知识迷宫,但同时,作者又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总能在关键节点提供清晰的指引。特别是关于音乐人类学的核心争论,例如“什么是音乐”、“音乐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等经典议题,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对各家学派的立论基础、方法论差异以及其时代背景做了深入的剖析,让读者能够自行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的认知地图。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思维,他能让你清晰地看到,某一理论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产生,又如何在新的田野资料面前被挑战和修正的。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训练。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为我后续深入研究特定分支领域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避免了那种浮于表面的知识堆砌。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显然是为有一定学术准备的读者准备的,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它不迎合“速成”心理,而是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那些复杂且常常是抽象的音乐社会学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符号学”在音乐分析中的应用的探讨,那一部分涉及到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演,我起初读得非常吃力,需要频繁地查阅注释和回顾前文。然而,当我真正掌握了那套分析工具后,我再回头看那些我过去模糊理解的音乐现象,突然间就变得清晰锐利起来。这是一种知识被“激活”的感觉。作者没有回避晦涩的理论,反而选择正面对抗,并通过大量的、极具说服力的案例来“翻译”和“落地”这些理论,这种“严谨的友好”态度,让人在感到压力的同时,也收获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感。
评分我对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视角时的细腻程度感到由衷的敬佩。很多民族音乐学的著作,在介绍不同文化时,容易陷入一种“他者化”的窠臼,即用一种固定的、甚至略带傲慢的西方(或主流)框架去衡量和评判非主流音乐。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明显更具人文关怀和学术谦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民族的乐器和曲式,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在社会结构、宗教仪式乃至日常伦理中所扮演的活的、动态的角色。比如,在论及某一高山族群的祭祀音乐时,作者没有止步于描述其调式或音高特点,而是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乐器制作的禁忌、演奏场合的社会等级,以及音乐如何作为一种非语言的知识,代代相传。这种“厚度”的体现,使得读者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真正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才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真正精髓所在,也是我个人认为它超越了许多入门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硬壳封面的质感和沉甸甸的分量就透着一股“正典”的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讲究,不是那种一看就廉价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张,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尤其欣赏设计者在版式上的用心,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排布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理论概念在视觉上得到了有效的梳理和区分。我记得在研究某个特定音乐体系的田野调查方法论时,书中那一块块被框选出来的案例分析,配上清晰的图表和示意图,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民族的现场,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很多纯文本教材难以提供的。他们似乎深谙“形式服务于内容”的道理,每一个设计细节都不是多余的装饰,而是为了更好地承载那些厚重的学术思想。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也反过来激发了我更认真对待其中内容的学习热情。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内容扎实,其物理形态也应是知识传递的有力载体,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反复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这本书的附录和参考书目部分,简直就是一份无价的“学术寻宝图”。对于一个正准备踏入专业研究领域的学习者来说,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提供核心内容,更要指明通往更广阔知识海洋的航线。这本书的作者在这方面做得极其慷慨。不仅仅是罗列了近现代的经典著作,更难得的是,在每章节的末尾,都附带了对关键文献的简短评述,指出了该文献的贡献点以及局限性。这意味着,我拿到这本书,就相当于同时获得了一份经过专业人士筛选和鉴定的深度阅读清单。我正是通过附录中推荐的一本关于非州口头传统的录音研究的专著,才找到了解决我当前研究中一个关键方法论问题的突破口。这种“授人以渔”的周全设计,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门“概论”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私人导师的案头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