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
| 作者/主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303133161 |
| 出版年份: | 2012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6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80元 |
| 实际重量: | 5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简介: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这本新版的音乐课程标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分量十足,光是这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和务实的气息,完全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感觉。我刚翻开目录,就被里面清晰的结构划分给吸引住了。它不像过去的一些标准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更注重将“知”与“能”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关于核心素养的阐述部分,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不再仅仅强调学生能唱会奏,而是深入到“以审美的眼光感知音乐、以合作的精神参与音乐、以文化的视野理解音乐”这些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上。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指导性的框架。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教材选材的建议,其中提到了要兼顾经典性与时代性,这很有现实意义,毕竟孩子们现在接触的音乐来源太复杂了,如何引导他们去分辨和欣赏有深度的音乐作品,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路径和思考方向。感觉光是把这个标准吃透,就能让我的教学思路焕然一新,不再是应付考试的机械重复,而是真正地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评分我是一名刚入行的年轻教师,手里拿着这本标准书,感觉像拿到了一张藏宝图,但里面的“宝藏”需要仔细挖掘。这本书在课程实施建议这块的内容,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新手”量身定做的救星。它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拉得非常近。比如,对于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它不光是提了个口号,而是详细描述了不同学段可以采取的具体活动形式,从简单的“击拍游戏”到复杂的“小型音乐剧排演”,都给出了循序渐进的步骤。我尤其欣赏它对评价体系改革的引导,引入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的理念。过去我们总是盯着期末的那一次考试,这次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投入、参与度以及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这让我意识到,我的教学工作重心得从“教完”转向“教会、教好、教活”。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回去重新审视了我下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感觉思路一下子打开了,那些以前觉得难以衡量的“非智力因素”现在都有了可操作的观察点。
评分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教育者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应试”范畴。我特别关注到标准中关于“审美体验的持续性”的论述,它强调音乐学习不应该是一阵风,而是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书中对家庭音乐教育的建议部分,虽然不是直接写给家长看的,但其中蕴含的理念非常清晰: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会、一起哼唱民谣,甚至是讨论听到的音乐是什么情绪。这让我意识到,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是相辅相成的。它不是要求家长必须懂乐理,而是希望家长能成为孩子接触和感受美的“引路人”。这本标准就像是一份精密的蓝图,它不仅描绘了未来音乐教育的宏伟目标,更细致地规划了通往目标的路标。它让我对孩子未来在音乐方面的成长有了更科学、更具人文关怀的期待,不再只盯着“能不能考级”或者“能不能上台表演”,而是关注他们是否拥有了终身受益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评分我以前教了二十多年的初中音乐,手上积攒了不少“独门秘籍”和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总觉得够用了。但是,深入研读这套标准后,我发现自己的很多“经验之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最让我感到冲击的是关于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的那一章节。它不再是简单地说“要使用多媒体”,而是具体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DAW)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编配,甚至提到了如何利用虚拟乐器来弥补学校乐器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对我这种对新技术有些抵触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催化剂”。它不是强迫我们成为IT专家,而是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创作者。书中展示的那些案例,比如如何引导学生用软件为一首古诗配乐,让我茅塞顿开。这套标准非常务实地站在了当代学生接触的媒体环境来考虑教学,体现了对“未来音乐人”培养的远见卓识。
评分说实话,我对教育标准的更新总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生怕又是一次空泛的口号堆砌。但翻开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版本,我立刻感受到了不同——它对“文化传承”和“学科融合”的强调,力度空前。过去音乐课常常被边缘化,被认为是“副科”,但新标准清晰地将音乐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书中举例说明了如何将地方戏曲元素融入到基础节奏训练中,或者如何通过分析不同民族的节日音乐来理解社会风俗,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音乐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我所在的学校非常重视综合素养的培养。它不是要求我们成为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而是教我们如何巧妙地借力,让音乐课程的内容更加丰满、立体、有深度。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音乐课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让我们可以更有底气地向其他学科的老师展示音乐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