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理洋人街研究
定價:46.00元
作者:楊德愛
齣版社:雲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482202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大理洋人街由來及變遷的整個曆程都圍繞著旅遊:因旅遊而生,也因旅遊而變,並因旅遊而衍生瞭相應的“被旅遊”,即被當作旅遊的對象……提齣“被旅遊”,並將旅遊與被旅遊置於動態過程中加以考察,指齣並分析外國遊客是洋人街*的吸引力及被我國遊客旅遊、抵製旅遊與反抵製,這是《大理洋人街研究》*的亮點。
目錄
章 由來(1984-1995年)洋人街應運而生
節 洋人街由來之概述
第二節 洋人街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三節 洋人街由來階段與陌生人理論、異域情調化
第四節 洋人街由來階段對大理當地的影響
第二章 發展(1996-2002年)洋人街聲名鵲起
節 洋人街發展階段之概述
第二節 洋人街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節 《五朵金花》《天龍八部》呈現的想象、話語及現實
第四節 洋人街發展階段對大理當地的影響
第三章 高潮(2003-2008年)外國遊客蛻變為遊客的旅遊對象
節 洋人街發展到高潮階段的概述
第二節 高潮階段,洋人街上外國遊客被遊客旅遊
第三節 高潮階段體現的“前颱、後颱及舞颱真實”、旅遊消費
第四節 洋人街高潮階段對大理當地的影響
第四章 轉摺(2008-2011年初)新洋人街興起為旅遊景點
節 洋人街轉摺階段之概述
第二節 新洋人街悄然興起的主要原因
第三節 洋人街轉摺階段與窄問、權力及全球化
第四節 新老洋人街並存對大理當地的影響
第五章 現狀(2011-2013年初)洋人街是貼瞭標簽的旅遊名片
節 洋人街現狀概述
第二節 外遊客任洋人街旅遊的差異特徵
第三節 洋人街上的“洋人”被遊客旅遊
第四節 洋人街現狀與“真實性”、主體客體化及錶徵
第五節 洋人街現狀對大理當地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作者介紹
楊德愛,白族,2012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雲南省大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人類學、白族文化等。已齣版人類學譯著《海外人類學傢講座譯叢·全球現代性乏窗:社會科學文集》(閤譯),公開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文摘
序言
我對《大理洋人街研究》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建立在它對“文化現象”的拆解上。我認為,洋人街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位置,更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曆史和文化內涵的符號。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洋人街的“文化基因”。它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以及如何開始與“洋人”産生聯係的?這種聯係的起點,是偶然的地理優勢,還是有更深層次的曆史原因?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洋人街的“象徵意義”。它在大理,甚至在中國整體的旅遊文化發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是否代錶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嚮往,還是一種對本土文化的反思?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洋人街的“發展動力”。除瞭外部的旅遊需求,當地社區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主動迎閤,還是被動接受?這種互動關係,是否推動瞭洋人街的持續演變?另外,我希望書中能夠關注洋人街的“未來走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旅遊業的不斷變化,洋人街會呈現齣怎樣的新的麵貌?是會更加同質化,還是會保持其獨特性,甚至孕育齣新的文化形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觀察和理解這種文化現象的獨特視角。
評分我最近在關注一些關於中國小鎮文化發展的書籍,偶然看到瞭《大理洋人街研究》的書名。這個名字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因為“洋人街”這個概念本身就包含瞭豐富的文化張力。我猜想,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洋人街錶麵繁榮景象的描繪,而更有可能去深入探討它背後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遷。我好奇書中是否會對洋人街的“空間敘事”進行解讀?比如,街上的建築風格是如何演變的?從最初的簡單民居,到後來為瞭迎閤外國遊客需求而改造的店鋪,這種建築的變遷,是否反映瞭當地社區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我更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洋人街的“社群研究”。那些長期居住在大理的外籍人士,他們是如何組織起來,如何與當地居民建立聯係,又如何形成特定的亞文化圈?這種社群的形成和互動,是否對洋人街的整體氛圍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這本書會不會去分析,洋人街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瞭一種“文化實驗田”,不同的文化在這裏交匯、碰撞,甚至産生新的融閤和創新?我希望從中能獲得一些關於如何處理文化衝突、促進多元文化共存的啓示。
評分我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人推薦《大理洋人街研究》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看它這個名字,就覺得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我一直覺得,對於一個地方的“研究”,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錶麵的風光介紹,更應該觸及它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洋人街之所以叫“洋人街”,一定有它曆史的淵源。這本書會不會去梳理洋人街從無到有,從小眾到如今熱門旅遊地的發展脈絡?我會想,在它尚未商業化之前,那裏是什麼樣的?有沒有一些塵封的舊照片或者當事人的迴憶錄被收錄其中?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探討洋人街的文化符號。那些帶有異域風情的咖啡館、酒吧、手工藝品店,它們是如何在大理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與當地的白族文化相互碰撞、融閤,甚至産生新的火花?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這種跨文化交流帶來的影響?又或者,它會不會去分析洋人街的商業模式,探討它如何成為一個吸引外來資本和人纔的平颱,以及這種商業化對當地社區帶來的正麵和負麵效應?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裏,看到一個更立體、更具深度的洋人街。
評分最近偶然在書店翻到一本《大理洋人街研究》,書名就透著一股子探究的勁兒,雖然我本人對大理洋人街的瞭解僅限於一些旅行攻略和零星的照片,但這書名還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想象著,這不僅僅是一本介紹街景的畫冊,更可能是一次深入挖掘的嘗試。比如,它會不會去探究洋人街最初的形成原因?是在什麼樣的曆史背景下,這條街開始吸引外國人的目光,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它逐漸發展成瞭如今的模樣?我猜想,作者可能不僅僅是在描繪街上的建築風格,更是在追溯那些隱藏在每一塊石闆、每一扇窗戶背後的故事。或許,書中會有對早年在此定居的外國人生活狀態的描繪,他們的語言、他們的習慣、他們如何與當地文化融閤,又如何保持著自己的身份認同。我尤其好奇,洋人街的“洋人”到底經曆瞭怎樣的變遷?是從最初的探險傢、傳教士,到後來的藝術傢、背包客,再到如今的創業者、旅居者,他們的構成和動機是否發生過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又對洋人街的整體氣質産生瞭怎樣的影響?讀這本書,我期待能看到一個動態的、有生命力的洋人街,而不是一個靜止的旅遊景點。
評分讀《大理洋人街研究》這本書,我腦海裏浮現的畫麵,不單單是那些在朋友圈裏刷屏的異域風情街景。我更傾嚮於從這本書中探尋一種曆史的縱深感。我想象著,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挖掘洋人街鮮為人知的過去。或許,書中會詳細講述第一批“洋人”是如何在大理落地生根的,他們帶來瞭什麼,又帶走瞭什麼?這種早期的文化交流,對大理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是否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洋人街“身份認同”的探討。這條街,究竟是一個純粹的“舶來品”,還是在與本土文化的長期互動中,逐漸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難以被簡單定義的“洋人街”氣質?它既有西方的元素,又深深植根於中國西南的山水之間,這種復雜性,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這本書會不會去分析,不同時期來到洋人街的外國人,他們的動機和經曆有何不同?是從早期帶著探險和藝術夢想的自由行者,到後來追求生活方式和創業機會的旅居者,他們的到來,又如何一次次地重塑著洋人街的“靈魂”?我期待書中能呈現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特定的人物,或者某個重要的事件,來佐證作者的觀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