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理洋人街研究
定价:46.00元
作者:杨德爱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482202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理洋人街由来及变迁的整个历程都围绕着旅游:因旅游而生,也因旅游而变,并因旅游而衍生了相应的“被旅游”,即被当作旅游的对象……提出“被旅游”,并将旅游与被旅游置于动态过程中加以考察,指出并分析外国游客是洋人街*的吸引力及被我国游客旅游、抵制旅游与反抵制,这是《大理洋人街研究》*的亮点。
目录
章 由来(1984-1995年)洋人街应运而生
节 洋人街由来之概述
第二节 洋人街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洋人街由来阶段与陌生人理论、异域情调化
第四节 洋人街由来阶段对大理当地的影响
第二章 发展(1996-2002年)洋人街声名鹊起
节 洋人街发展阶段之概述
第二节 洋人街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五朵金花》《天龙八部》呈现的想象、话语及现实
第四节 洋人街发展阶段对大理当地的影响
第三章 高潮(2003-2008年)外国游客蜕变为游客的旅游对象
节 洋人街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概述
第二节 高潮阶段,洋人街上外国游客被游客旅游
第三节 高潮阶段体现的“前台、后台及舞台真实”、旅游消费
第四节 洋人街高潮阶段对大理当地的影响
第四章 转折(2008-2011年初)新洋人街兴起为旅游景点
节 洋人街转折阶段之概述
第二节 新洋人街悄然兴起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洋人街转折阶段与窄问、权力及全球化
第四节 新老洋人街并存对大理当地的影响
第五章 现状(2011-2013年初)洋人街是贴了标签的旅游名片
节 洋人街现状概述
第二节 外游客任洋人街旅游的差异特征
第三节 洋人街上的“洋人”被游客旅游
第四节 洋人街现状与“真实性”、主体客体化及表征
第五节 洋人街现状对大理当地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杨德爱,白族,201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云南省大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白族文化等。已出版人类学译著《海外人类学家讲座译丛·全球现代性乏窗:社会科学文集》(合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中国小镇文化发展的书籍,偶然看到了《大理洋人街研究》的书名。这个名字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洋人街”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张力。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洋人街表面繁荣景象的描绘,而更有可能去深入探讨它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对洋人街的“空间叙事”进行解读?比如,街上的建筑风格是如何演变的?从最初的简单民居,到后来为了迎合外国游客需求而改造的店铺,这种建筑的变迁,是否反映了当地社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更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洋人街的“社群研究”。那些长期居住在大理的外籍人士,他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又如何形成特定的亚文化圈?这种社群的形成和互动,是否对洋人街的整体氛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去分析,洋人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文化实验田”,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甚至产生新的融合和创新?我希望从中能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处理文化冲突、促进多元文化共存的启示。
评分读《大理洋人街研究》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不单单是那些在朋友圈里刷屏的异域风情街景。我更倾向于从这本书中探寻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我想象着,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洋人街鲜为人知的过去。或许,书中会详细讲述第一批“洋人”是如何在大理落地生根的,他们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这种早期的文化交流,对大理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是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洋人街“身份认同”的探讨。这条街,究竟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还是在与本土文化的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难以被简单定义的“洋人街”气质?它既有西方的元素,又深深植根于中国西南的山水之间,这种复杂性,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这本书会不会去分析,不同时期来到洋人街的外国人,他们的动机和经历有何不同?是从早期带着探险和艺术梦想的自由行者,到后来追求生活方式和创业机会的旅居者,他们的到来,又如何一次次地重塑着洋人街的“灵魂”?我期待书中能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某个重要的事件,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评分最近偶然在书店翻到一本《大理洋人街研究》,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探究的劲儿,虽然我本人对大理洋人街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旅行攻略和零星的照片,但这书名还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着,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街景的画册,更可能是一次深入挖掘的尝试。比如,它会不会去探究洋人街最初的形成原因?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这条街开始吸引外国人的目光,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它逐渐发展成了如今的模样?我猜想,作者可能不仅仅是在描绘街上的建筑风格,更是在追溯那些隐藏在每一块石板、每一扇窗户背后的故事。或许,书中会有对早年在此定居的外国人生活状态的描绘,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习惯、他们如何与当地文化融合,又如何保持着自己的身份认同。我尤其好奇,洋人街的“洋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是从最初的探险家、传教士,到后来的艺术家、背包客,再到如今的创业者、旅居者,他们的构成和动机是否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对洋人街的整体气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读这本书,我期待能看到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洋人街,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旅游景点。
评分我对《大理洋人街研究》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建立在它对“文化现象”的拆解上。我认为,洋人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符号。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洋人街的“文化基因”。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及如何开始与“洋人”产生联系的?这种联系的起点,是偶然的地理优势,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洋人街的“象征意义”。它在大理,甚至在中国整体的旅游文化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还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反思?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洋人街的“发展动力”。除了外部的旅游需求,当地社区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主动迎合,还是被动接受?这种互动关系,是否推动了洋人街的持续演变?另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关注洋人街的“未来走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不断变化,洋人街会呈现出怎样的新的面貌?是会更加同质化,还是会保持其独特性,甚至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观察和理解这种文化现象的独特视角。
评分我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大理洋人街研究》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看它这个名字,就觉得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一直觉得,对于一个地方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光介绍,更应该触及它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洋人街之所以叫“洋人街”,一定有它历史的渊源。这本书会不会去梳理洋人街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如今热门旅游地的发展脉络?我会想,在它尚未商业化之前,那里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一些尘封的旧照片或者当事人的回忆录被收录其中?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探讨洋人街的文化符号。那些带有异域风情的咖啡馆、酒吧、手工艺品店,它们是如何在大理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与当地的白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甚至产生新的火花?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这种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又或者,它会不会去分析洋人街的商业模式,探讨它如何成为一个吸引外来资本和人才的平台,以及这种商业化对当地社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具深度的洋人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