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
定价:39.80元
作者:刘叶秋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001199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辞源》主编刘叶秋撰写的中国首部汉语辞书史。
内容提要
《中国字典史略》介绍了从战国至近代一百多部常用的字书,尤其对《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字汇》《骈字类编》等影响较大的字书作了重点解析,将浩瀚绵长的辞书发展史依序排列分为萌芽与奠基、继承与演变、建设与发展、进化与兴盛、演变与改革五个时期,同时又将古代字书的别体(韵书)单列为一章。作者溯源析流,不仅详论各书本身的编纂体例、用法,而且着重讲述其在辞书发展史上的产生、演变和作用,可以说该书汇集了作者对古辞书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不少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
目录
前记
章 绪论
节 名称·类别·作用
第二节 文字的变迁与字书的演进
第二章 字书的萌芽与奠基期 战国·秦·汉
节 字典的萌芽
第二节 字典的先河——《说文解字》
第三节 词典的先河——《尔雅》
第四节 《尔雅》的续作——《小尔雅》
第五节 方言词典的先河——《方言》
第六节 通俗词典的先河——《通俗文》
第七节 音训词典的先河——《释名》
第三章 字书的继承与演变期 魏晋·南北朝
节 承先启后的字书
第二节 现存的部楷书字典——《玉篇》
第三节 部值得重视的《尔雅》式词典——《广雅》
第四章 字书的建设与发展期 唐·宋·元
节 唐代的“字样”和宋元辨形的字书
第二节 唐代集释诸书文字音义的字书——《经典释文》
第三节 唐代注释佛经音义的字书及其续作
第四节 宋元《说文解字》派字典的发展与演变
第五节 宋代《尔雅》派词典的发展
第五章 字书的进化与兴盛期 明·清
节 《说文解字》派字典的进化
第二节 《尔雅》派词典的进化
第三节 《方言》派方言俗语词典的进化
第四节 集释经典文字训诂词典的进化
第五节 汇编词藻典故的词典的进化
第六节 虚字字典的先河
第六章 古代字书的别体——韵书
节 韵书的源流
第二节 韵书的字书功用
第三节 几部常用的韵书
第七章 字书的演变与改革期 近代
节 字典的演变与改革
第二节 词典的演变与改革
作者介绍
刘叶秋(1917---1988),北京人,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学者,辞书学与笔记小说研究专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编审、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是《辞源》的三位编纂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历代笔记概述》《魏晋南北朝小说》《古典小说笔记略丛》《古典小说论丛》《孔尚任诗和桃花扇》《学海纷葩录》《类书简说》《中国古代的字典》《中国的字典》《常用字书十讲》《中国字典史略》等,有的已被大学选为必修课程。
文摘
《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
玄应是唐贞观末长安大慈恩寺的翻经僧,他的《一切经音义》,《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作《大唐众经音义》二十五卷,与今本卷数相同,简称《玄应音义》。书前有终南太一山释氏(即释广宣)序,谓玄应“以贞观末历,敕召参传,综经正纬,资为实录。因译寻阅,捃拾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群籍,证据卓明,焕然可领,结成三袤。”可见此书大约完成于唐太宗贞观之末,是现存的佛经音义中一部早出的书。
玄应从《华严经》以至《顺正理论》共四百五十四部大小乘经律论中选取词语,加以注释。所选除梵文音译或义译的佛教专门词语之难懂者外,亦取一般的文字音义和较冷僻的字词;因此它兼有佛学词典和普通词典的作用。
全书每卷前,先列本卷注释各经的名目,然后按该经卷次顺序解说;卷中无可注的,即隔过此卷,更注其后卷。注释体例,大约分为三种:种是注释词语下一字或上一字的音义,一般都是先标音,后释义;第二种是兼注两字的音义,或对解说中的字,亦标其声;第三种对字词的写法有异的,先辨形体,然后再注音义。这里各举一例如下:
一 《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卷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卷的音义。船舶 音白。《埤苍》:舶,大船也。《通俗文》:吴船曰艑,晋船曰舶。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者是也。艑音
蒲殄反。
二 《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卷二 《大般涅檠经》第二十卷的音义。奎星 口攜反。《尔雅》降娄,奎娄也。李巡曰:降娄,白虎宿也。经文有作金星、太白星,宜从字读。
三 《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卷四 《观佛三昧海经》第四卷的音义。疼痹 又作痋、胳二形,同。徒冬反。《广雅》:疼,痛也。下饼利反。
……
序言
读到这本书的“从隶书到楷书:汉字书写的自觉”这一章节时,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书法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楷书的端庄、隶书的古朴,每一种字体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书写者的情感。我总觉得,文字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达。这本书通过梳理字典的发展脉络,必然也触及到了汉字书写形态的演变,这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脑海中浮现出历代书法大家的身影,王羲之的行云流水,颜真卿的雄浑大气,柳公权的骨力洞达,他们的笔墨挥洒之间,何尝不是对文字生命力的极致展现?我想这本书应该会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这些字体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比如科举制度对书体规范化的推动,或者文人雅士对美的追求如何影响了书写风格。这种将文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解读,让我觉得十分新颖。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欣赏不同时代的汉字之美,甚至能从中获得一些临摹的灵感。一本好的书,总能激发读者多方面的思考和联想,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当我翻到关于“词典的诞生与发展”的篇章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词典只是查阅字词意义的工具书,但这本书似乎将词典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让我开始思考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从最初的韵书、字书,到后来更系统、更科学的词典,这其中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和完善。我非常好奇,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编纂这些最早的“词典”的?他们又是如何去界定词语的含义,如何去组织和呈现这些海量的词汇?我想这本书应该会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词典,比如《说文解字》、《玉篇》、《广韵》等等,并分析它们在当时所起的学术作用和社会影响。我尤其希望能看到,这些古代的词典编纂者们,是如何面对文字的模糊性、多义性,以及如何处理方言、俗语等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的。这种对语言工具书背后学问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在阅读《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字典”这个词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我一直以为字典就是一本厚厚的工具书,用来查字义、拼音什么的,但这本书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故事。我想象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字典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载体。我期待能看到书中关于编纂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比如如何收录古今词汇,如何处理生僻字、异体字,如何界定词语的规范用法等。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背后却牵扯着语言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甚至社会的变迁。我甚至可以想象,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文字改革、教育普及,都可能与字典的编纂和推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本字典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探索,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评分这本《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的精装本,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与精致。书页的质感非常棒,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尤其是那些古籍的插图和字迹的呈现,都显得十分考究。翻开目录,我首先被“从甲骨文到小篆”那一章所吸引,想象着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符号,那最初的象形文字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更为规范的书写体,这背后蕴含的文化演进和智慧传承,着实令人着迷。我一直对文字的起源和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小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搜集和梳理这些漫长岁月里的文字变迁的。每一个朝代的文字特点,每一次重要的文字改革,都像是一条条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中华文字的浩瀚长河。我特别期待能读到关于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如何承载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文字学家们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字典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思想、文化和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我爱不释手了。
评分读到关于“近代字典的革新与挑战”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感到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字典的编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现,语言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我想,这本书应该会详细介绍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近代字典,比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些,它们是如何吸收西方语言学理论,如何采用新的编纂体例,如何解决汉字注音、释义等难题的。我尤其期待看到,在那个充满动荡的时代,学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而努力编纂字典的。这种将字典的发展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的史书,它让我看到了知识的传播者们,是如何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点亮了一个时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