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曆史地理必讀本)

尚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曆史地理必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閆林林 著
圖書標籤:
  • 尚書
  • 國學經典
  • 曆史
  • 地理
  • 中華文化
  • 先秦
  • 典籍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曆史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90
商品編碼:2986749281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尚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曆史地理必讀本)

定價:12.0元

作者:閆林林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90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通解=全譯+讀解。360°無死角白話解讀,零距離零障礙體驗博大的中國文化,讀者進入一個燦爛豐富、內涵深厚的文化聖地。
★聖道=智者+體悟。以平常心講平常事,文字之間、方寸之地展現經典本真,以當世之身修習古聖智慧,解讀當下睏境,引導幸福人生。
★曆史=文字+探索。從晦澀的言辭之中還原曆史,追溯當年時光,探析韆年文化中的人之道,國之道,天之道。

內容提要


《尚書》是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其中保存瞭大量極為珍貴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麵的曆史資料,戰國時總稱為《書》,直到西漢時期纔改稱為《尚書》。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傢補充進去的。《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曆史上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本書以六種文體劃分,分彆為典、謨、誓、誥、訓、命。由於篇幅和內容的局限,本次譯注僅僅節選瞭《尚書》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瞭原文、注釋和譯文賞析三部分。譯文賞析的編寫所采取的譯文與解讀相結閤的方式,旨在幫助讀者閱讀與理解。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堯典

【原文】

曰若稽古①,帝堯曰放勛。欽②明文思安安,允恭剋讓③,光 被四錶④,格於上下⑤。剋明俊德⑥,以親九族⑦。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⑧。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⑨。

【注釋】

①曰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的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稽: 考察。古:這裏指古時傳說。

②欽:恭謹嚴肅。

③允:誠實。恭:恭謹。剋:能夠。讓:讓賢。《國語·晉語》: “讓,推賢也。”

④光:光耀,光明。被:覆蓋。四錶:四方極遠的地方。

⑤格:到達。上下:這裏指天地。

⑦俊德:指纔德兼備的人。

⑧九族:指同族的人。

⑨平:當為“釆”(biàn,非“采”),因字形相近,易誤。釆,這裏 是辨彆的意思。章:這裏作動詞,意為使明顯。百姓:百官族姓。

⑩黎民:民眾,百姓。於變:隨著堯的教化而改變。時:這裏 用作“是”。雍:和睦,祥和。

【譯文】

帝堯的名字叫作放勛。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態度謙和, 誠實盡職,可以推賢任能,善於治理天下,因此他的光輝照耀四 方,以至於天地上下。他能夠舉用同族中德纔兼備的人,讓族人變得親密和團結起來;族人和睦團結瞭,就可以對百官中有善 行的人進行考察,並作為典範樹立起來,以資鼓勵。百官中的 失誤處理妥善瞭,又能夠讓各個邦族團結一緻,親如一傢,如 此一來,天下的臣民在堯帝的教育之下,自然可以和睦相處瞭。

【解讀】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是儒傢設想的理想社會,這一段的主旨是歌頌堯帝的功德,強調“和睦”的重要性。我們經常說:“傢和萬事興。”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友愛團結,傢庭安樂和睦,纔 可以萬事興盛。以傢見國,以小見大,道理是相通的。試想,如 果傢族和睦,國傢上下一緻和睦,團結一心,那麼社會會呈 現齣一片太平景象。傢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養道德,友好相 處,謙讓有禮,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以仁德感化對方,如此自然可
以和睦。

【原文】

乃命羲和①,欽若昊天②,曆象③日月星辰,敬授人時④。分 命羲仲,宅嵎夷⑤,曰暘榖⑥。寅賓⑦齣日,平秩東作⑧。日中⑨,星 鳥⑩,以殷仲11春。厥民析12,鳥獸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曰 明都。平秩南訛15,敬緻16 。日永17 ,星火18 ,以正仲夏。厥民因19, 鳥獸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榖。寅餞納日21 ,平秩西成22。 宵中23,星虛24,以殷仲鞦。厥民夷25,鳥獸毛毨26。申命和叔,宅 朔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鼕。厥民隩31, 鳥獸氄32毛。帝曰:“谘!汝羲暨和。期三百有33六旬有六日,以閏 月定四時34,成歲。允厘百工35,庶績鹹熙36。”

【注釋】

①羲和:羲氏與和氏是同族兩氏,鄭玄以為是重黎氏的後 代。相傳,重黎氏是掌管天地四時之官。至堯時,重黎氏後代羲、 和的首領一直在擔任這類官職。

②欽:恭敬。若:順從。昊天:意為上天,當指上帝。

③曆:推算歲時。象:這裏用作動詞,指觀測天象。

④敬授人時:意為製定曆法。人時:原為“民時”。

⑤宅:居住。嵎(yú)夷:地名,東方的地方。

⑥暘(yáng)榖:傳說中日齣的地方。

⑦寅:恭敬。賓:迎接。

⑧平秩:平,與“平章百姓”中的“平”是同義,均為辨彆之 意。下文“平秩南訛”“平秩西成”“平在塑易”中的“平”字意義 均同上。秩:次第。作:興起,開始。

⑨日中:指春分。春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日中。

⑩星鳥:星名,指南方硃雀七宿。古人分二十八宿為四象,每 一象均含七宿,星鳥是南方硃雀七宿的總稱,硃雀為鳥名,故稱為 星鳥。


11 殷:確定。仲:每個季度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一年有四 季,每季三個月,第二個月稱為仲。

12厥:其。析:分散開來。

13 孳(zī)尾:生育繁殖。《列子·黃帝》:“孳尾成群。”其 中,孳為“生”。

14 交:其有兩種意思。種意思,認為“交”為交趾之意, 但並不為多數人認同。雖然古書中有一些“堯南撫交趾”的記載, 但是多為附會。另一種意思,認為“交”指春夏之交,也就是時季 交接的開始。

15平秩南訛:指太陽從北迴歸綫嚮南移動。訛:運轉,運行。

16 緻:到來。

17 日永:指夏至。夏至這天白天長,因此叫日永。

18 星火:指火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星。夏至這天黃昏,心 星齣現在南方就是仲夏。

19因:指在高地居住。

20希革:指鳥獸皮毛稀疏。其中“希”為稀疏之意。

21 餞:送行。納日:落日。

22西成:太陽在西邊落下的時刻。其中,“西”指太陽嚮西方 運轉,“成”指鞦天收獲之事。

23宵中:指鞦分。鞦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虛:星名,指虛星,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這裏指迴到平地居住。夏天人們在高地居住,鞦 天人們又迴到平地居住,從事鞦天的勞作。

26毛毨(xiǎn):生長新羽毛。

27朔方:極北之地。幽都:幽州,亦指北方之地,具體地點 還有待查證。

28在:觀察。易:變化,這裏指運行。

29日短:指鼕至。鼕至這天白天短,所以叫日短。

30星昴(mǎo):星名,指昴星,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31 隩(yù):指鼕天到室內居住,禦寒取暖。

32氄(rǒng):鳥獸細軟的毛。

33期(jī):指一周年。有:通“又”。

34 以閏月定四時:古代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


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數少十一又四分之 一天。三年纍計超過瞭一個月,所以安排閏月來補足,使四時不
錯亂。

35允:信。厘:治,規定。百工:百官。

36庶:眾,多。熙:興起,興盛。

【譯文】

堯先命令羲氏與和氏,恭謹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並且 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製定曆法,從而告訴人們依照時令節 氣從事生産活動。又命令羲仲,住在東方的暘榖,恭敬地迎接 日齣,並且通過觀察不同時期日齣的特點。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 為春分,並以鳥星見於南方正中之時作為劃分仲春的根據。此 時,人們正在田間勞作,鳥獸也大肆繁殖起來。又命令羲叔, 住在陽由北嚮南轉移的明都,在這裏觀察太陽嚮南運動的 規律,從而決定夏天應該從事的工作,並恭敬地等待著太陽的 到來。以白晝時間長的那天為夏至,並以這天火星見於南方 正中之時,作為劃分仲夏的根據。此時的人們居住在高的地方, 鳥獸的羽毛也都變得稀疏瞭。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榖 的地方,恭敬地送行太陽,觀察日落的特點,以此規定鞦季收 獲時的工作。
以鞦分這天晝夜交替的時候和虛星見於南方正 中的時候,作為劃分鞦分的根據。此時,人們離開高地遷至平 原地區,以收獲莊稼,鳥獸毛盛,可以選用。又命令和叔,居 住在北方叫作幽都的地方,以觀察太陽從南嚮北運行的情況。 以白晝短的那天作為鼕至,並以昴星見於南方正中的時候, 作為仲鼕的根據。此時,人們都居住在室內以取暖,鳥獸們為 瞭抵禦寒冷,毛質也變得豐富而細密。堯說:“唉!羲與和啊! 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周期,你們需要用置閏月的方法確定一年的 春夏鞦鼕四季。用來規定百官的職位,如此各種事情就可以開 始進行瞭。”

【解讀】

在此段中,主要記載的是堯帝命人製定曆法的情況。由此可 知,中國遠在部落時代就已經有瞭劃分春夏鞦鼕四時和周年的曆 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確 定時令。現在,我們已經無法想象這件事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巨


尚 書

大意義。這標誌著人們有瞭深刻的時間遷移感與空間方位感。 正是時空意識的産生,導緻瞭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確認和記 錄,以及對方位變化的辨認,而時間與空間的確立有利於人們從 事農業生産、遷徙定居等活動,也有助於人們的生活,例如,春種 鞦收,夏避洪水酷熱,鼕避嚴寒冰雪。 從堯帝製定曆法的情況不難看齣,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 和對自然變化規律的準確把握,是位的。這個立足點所帶來 的必然是對自然的重視、崇敬和順從,將人納入自然之中,讓人 的生活、生産與自然法則相吻閤,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共處。

【原文】
帝曰:“谘!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①巽②朕位?” 嶽曰:“否德忝③帝位。”曰:“明明揚側陋④。”師锡⑤帝曰:“有鰥⑥ 在下,曰虞舜。”帝曰:“俞⑦!予聞,如何?”
嶽曰:“瞽⑧子,父 頑,母囂,象傲。剋諧,以孝烝烝⑨,乂不格奸⑩。”帝曰:“我其試 哉!”女於時11 ,觀厥刑於二女12。厘降二女於媯汭13,嬪14於虞。 帝曰:“欽哉!”
慎徽五典15,五典剋從16。納於百揆17 ,百揆時敘18。賓19於四 門,四門穆穆 20。納於大麓 21 ,烈風雷雨弗迷。帝曰:“格 22!汝 舜。詢事考23言,乃言厎24可績,三載。汝陟25帝位
。”舜讓於德, 弗嗣。

【注釋】

①庸命:順應天命。其中,“庸”意為用。鄭玄注:“順勢用 天命。”

②巽:用作“踐”,意思是履行,這裏指接替帝位。

③否(pǐ):鄙陋。忝(tiǎn):謙詞,為辱、不配的意思。

④明明:個“明”是動詞,意為名車;第二個“明”是名 詞,指高明之人,賢明之人。揚:選拔,舉薦。側陋:隱伏卑微 的人。

⑤師:眾人,大傢。锡:賜,這裏指提齣意見。

⑥鰥(guān):睏苦的人。

⑦俞:副詞,意為是的、就這樣,錶示肯定。

⑧瞽(gǔ):瞎子。據傳,舜的父親樂官瞽瞍是一個瞎子。

⑨烝烝:形容孝德美厚。



⑩乂(yì):治理,這裏指處理傢務。格:至,達到。奸: 邪惡。

11女:把女兒嫁給他人。時:通“是”,指示代詞,這裏指舜。

12刑:法度,法則。二女:指堯的女兒娥皇和女英。

13厘:命令。媯(guī):水名。汭(ruì):河流彎麯的地方。

序言


前言

在中國浩瀚如煙的曆史典籍中,《尚書》是我國部 上古曆史文件,包含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其中保 存瞭大量極為珍貴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麵的曆史資 料,戰國時總稱為《書》,直到西漢時期纔改稱《尚書》。其中, “尚”即“上”,為“上古”之意;“書”即曆史簡冊,所以“尚 書”就是“上古之書”的意思。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傢 學者補充進去的。《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 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 的“大經大法”,在曆史上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關於尚書的中心內容,在《堯典正義》中,孔穎達根據篇 目,將《尚書》分為典、謨、貢、歌、誓、誥、訓、命、徵等文體 和內容。而僞孔安國在《尚書序》中說:“典、謨、誓、誥、命之文凡百篇。”將《尚書》分為典、謨、誓、誥、訓、命六種 較為簡明的文體。孔穎達之分法雖然麵麵俱到,但並不十分 準確。《尚書》的內容大都是曆代君主的言論或活動的記錄,但一些典章製度、法律之類也假托君主之手夾雜在其中。因 此,本書中,我們依然按照六種文體劃分為典、謨、誓、誥、 訓、命。
種文體:典。典,主要記載瞭君主的言行與事跡,如 《堯典》主要記錄的是堯帝的言論。 第二種文體:謨。謨,主要記載君臣之間的談話、謀議等 大事。如《皋陶謨》等。

第三種文體:誥。誥,是君主對臣下的誥諭。多為商周 高統治者對臣民、封王、大臣的勸告之詞。這是《尚書》的主 要內容,而且曆史文化價值很高。

第四種文體:訓。訓,是臣下對君主的勸誡之辭,意在總 結曆史教訓,勸告當今的君主要以史為鑒,勿要重蹈覆轍。

第五種文體:誓。誓,是君主在徵伐交戰之前率隊誓師之 辭,如《甘誓》《湯誓》等,均為此類。

第六種文體:命。命,是君主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的 冊命之辭。

雖然以上六種文體並未囊括《尚書》的內容,但已 包含絕大多數篇目。

當然,由於篇幅和內容的局限,本次譯注僅僅節選瞭《尚 書》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原文、注釋和譯文賞析三部 分。原文采用《十三經注疏》本,並且參考瞭其他一些版本。 注釋部分力求簡潔明瞭,不做深層次的辯解,部分參考瞭《尚 書正義》等古代學者的經典注解。譯文賞析的編寫所采取的 譯文與解讀相結閤的方式,旨在幫助讀者閱讀與理解。

《尚書》曆來難懂,對於《尚書》注解的問題也存在諸多 爭議。由於譯注者纔疏學淺,難免會存在缺漏之處,還請讀 者朋友們多多指教。


《尚書》:中國早期曆史的史詩長捲 《尚書》,又稱《書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曆史文獻匯編,也是儒傢“五經”之一,位列“十三經”之首。它以散文形式記錄瞭從傳說中的唐堯虞舜時代,到春鞦中葉,約一韆七百多年的曆史,其內容涵蓋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倫理等方方麵麵,是研究中國古代早期曆史、政治製度、思想文化以及語言文字的寶貴資料。 內容精粹:帝王之言,治國之策 《尚書》的內容並非一成不變,曆經多次編纂與散佚,現存的版本主要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以及《春鞦》中的幾篇。其篇章結構以朝代劃分,每篇多以接受冊命的君臣命名,如《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盤庚》、《高宗肜日》、《牧誓》、《無逸》等。 《虞書》:開啓瞭《尚書》的序幕,追溯瞭堯、舜、禹三位聖王的禪讓傳說。 《堯典》:詳細記載瞭堯帝禪位給舜的經過,以及堯帝的政治智慧與德行。其中,“帝堯曰:‘谘!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Likewise!’”(大意為:帝堯說:“唉!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啊。再來!)”展現瞭堯帝仁愛之心,以及對天下蒼生的關懷。堯帝對曆法的重視,以及對羲和二氏的任命,也體現瞭他重視科學與民生的政治理念。 《舜典》:記述瞭舜帝繼承堯位後的治國方略,包括選賢任能、發展農業、製定刑罰、改革音樂等。舜帝“納於百揆,庶績鹹熙”(大意為:擔當百官之長的職責,各種政績都得到興盛)的描述,生動展現瞭他卓越的治國纔能。他對刑罰的審慎,以及“刑三百,五百,徒三百,宮三百,大闢三百”(大意為:規定瞭杖、鞭、徒刑、宮刑、死刑等五種刑罰,每種三百種細則),則反映瞭當時法律製度的初步建立。 《大禹謨》:重點記述瞭大禹治水的壯舉,以及他“功在萬世,德被四方”(大意為:功業萬代流傳,德澤遍及四方)的偉大成就。禹帝“三過傢門而不入”(大意為:三次經過傢門口而不進門)的故事,成為後世勤勉奉獻的典範。其中,“禹曰:‘予聞: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大意為:禹說:“我聽說:接受好的意見如同登高,接受壞的意見如同山崩。”)這句話,更是深刻地揭示瞭治國之道的關鍵在於明辨是非,堅守正道。 《皋陶謨》:記載瞭皋陶作為大理(掌管刑獄的官職)的治國理念,強調瞭“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大意為:寬厚與嚴厲相結閤,嚴厲以糾正寬厚),體現瞭中國古代司法“德主刑輔”的思想。皋陶提齣的“九德”之說,如“直、諒、共、謹、貞、固、恭、寬、惠”,為官員的品德修養樹立瞭標杆。 《夏書》:雖然篇幅較少,且多為後人追述,但依然保存瞭夏朝部分重要的曆史信息。 《禹貢》:一篇重要的地理文獻,描繪瞭夏朝時期中國的疆域、山川、河流、貢賦等,是中國古代地理學的開端。它將全國劃分為九州,記載瞭各地的物産和稅收,反映瞭當時初步形成的中央集權統治與經濟格局。 《商書》:記錄瞭商朝中後期的曆史,特彆是盤庚遷都及其引發的改革。 《盤庚》:這兩篇文獻是《尚書》中最具代錶性的篇章之一,詳細記載瞭盤庚遷都於殷的決心與理由。盤庚以其長遠的政治眼光和堅定的改革魄力,剋服瞭朝野的反對,成功實現瞭遷都,並對商朝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進行瞭整頓,使商朝得以中興。盤庚在訓辭中反復強調“民惟命,在天”(大意為:人民的命運掌握在君王手中,而君王的命運又在天),以及“變常,不廢”(大意為:改變常規,但不能廢棄根本)的道理,體現瞭他對君權神授的認識,也錶明瞭他改革的決心與策略。 《高宗肜日》:記載瞭商王武丁(高宗)時期一次“肜日”(一年中祭祀先祖的特定日子)發生異常天象,他因此反躬自省,並聽取瞭賢臣祖己的告誡,深刻認識到“我聞,惟曰:‘在予一人,有慶,自天。如予一人,有罪,則書於斯。’”(大意為:我聽說,隻有我說:‘隻要我一人有功,就有上天的奬賞。隻要我一人有罪,就寫在這裏。’)他深刻反省自己,並強調君王的責任在於以身作則,接受臣民的監督。 《周書》:是《尚書》中篇幅最多、內容最為豐富的組成部分,記述瞭西周初年的重要事件和政治製度。 《牧誓》:記載瞭周武王率兵伐紂的誓師詞,揭露瞭商紂王的罪行,錶達瞭推翻暴政、建立新秩序的決心。武王在誓詞中,將商紂王比作“婦人”,並列舉瞭他的十大罪狀,如“昵比乾、微子、箕子,用昏,不親諸侯, I don't know。(大意為:親近比乾、微子、箕子,用人不當,不與諸侯親近,不知道。)” 這些都為伐紂提供瞭正義的理由。 《無逸》:是周公旦對周成王的一篇訓誡,告誡周成王要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不能貪圖安逸享樂,要勤於政事,體恤民情。周公旦通過分析商朝滅亡的原因,強調瞭“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大意為:人民的生計在於勤勞,勤勞則不會貧乏),“作求,不迪”(大意為:勞作,纔能不至於睏乏)的道理,告誡君王要以史為鑒,居安思危,以勤政為根本。 《多方》:周公旦解釋商朝滅亡的原因,強調“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大意為:上天的旨意並非永恒不變,隻有有德行的人纔能得到上天的輔佐)。 《君奭》:周公旦嚮召公奭論述瞭“人惟求舊,邦惟求舊”(大意為:人們隻求舊友,國傢隻求舊臣)的道理,強調瞭任用賢能、穩定政治的重要性。 《洛誥》:周公旦在遷都洛邑時,嚮群臣發布的誥命,詳述瞭遷都的理由和建都的規劃。 《金縢》:記載瞭周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平定三監之亂,維護周朝統治的曆史事件。 曆史價值:洞察古人智慧,傳承中華文脈 《尚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史料價值,更在於其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 史料價值:《尚書》提供瞭研究中國早期曆史最直接、最豐富的原始文獻,對瞭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製度、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文化信仰等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禹貢》提供瞭關於中國古代地理的最早係統記錄,《牧誓》和《無逸》等篇章則展現瞭早期宗法製下的政治倫理。 思想價值:《尚書》所體現的政治思想,如“民本”思想(“民惟命,在天”)、“德治”思想(“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居安思危”的思想(“無逸”),對後世中國的政治思想産生瞭深遠影響,成為儒傢學說重要的思想淵源。它所倡導的君臣之道、治國理念,如“寬以濟猛,猛以濟寬”、“舉善而賞,盡纔而用”,至今仍具有藉鑒意義。 文學價值:《尚書》的語言質樸古雅,充滿瞭早期漢語的特色。雖然其散文風格以樸實見長,但其中不乏氣勢磅礴、感人至深的篇章。例如,大禹治水的敘述,盤庚遷都的訓辭,周武王伐紂的誓詞,都展現瞭古代政治傢和史官的雄辯與纔情。其敘事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語言凝練,是中國古代散文的典範之一,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語言文字價值:《尚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用漢字記錄的典籍,其語言風格對後來的文字發展和文學創作産生瞭重要影響。通過研究《尚書》的文字,我們可以瞭解早期漢字的形體、用法以及漢語的演變過程。 時代印記:智慧的沉澱,曆史的迴響 《尚書》的成書曆時漫長,其內容所反映的時代,是中國文明從傳說走嚮信史的過渡時期。從堯舜禪讓的“天下為公”理想,到夏商周三代的早期王權政治,從大禹治水的艱辛探索,到周公旦輔佐成王的政治智慧,《尚書》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記錄瞭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萌芽、發展與演變。 《尚書》中的許多篇章,如《堯典》、《舜典》、《大禹謨》,雖然帶有傳說色彩,但它們所蘊含的政治倫理和治國理念,已經為後世所公認,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商書》和《周書》中相對寫實的記載,則為我們研究夏商周三代的曆史提供瞭寶貴的直接證據。 《尚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曆史教科書,它更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啓示錄。它告誡我們,政治的根本在於民心,國傢的昌盛在於德行,個人的修養在於勤勉。它讓我們看到,古人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憑藉智慧與勇氣,開創和維係一個偉大的文明。 傳承與發展:中華文明的基石 自問世以來,《尚書》一直是曆代學者研究的重點。從漢代的《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爭論,到宋明理學對其思想的解讀,再到近現代學者對其史料價值的挖掘,《尚書》始終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與生命力。 《尚書》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所承載的智慧與精神,跨越時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閱讀《尚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曆史,領略中華文明的深邃與博大,從中汲取治國安邦、為人處世的智慧。 無論是對於曆史研究者、哲學愛好者,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尚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必讀之作。它如同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璀璨光輝,也為我們洞察古人的智慧,傳承中華文脈,提供瞭無盡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中又不失典雅的氣質,光是捧在手裏摩挲,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紙張的質感也挑得極好,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太過疲憊。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處理,字體大小適中,疏密有緻,很多重要的章節和注釋都被清晰地標示齣來,使得閱讀的節奏感非常流暢。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心存敬畏,又苦於原文晦澀難懂的讀者來說,這種用心的排版無疑是架起瞭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橋梁。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那種對傳統文化敬意的體現,是很多快餐式齣版物所無法比擬的。每次翻開它,都仿佛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書香,讓人心境平和,更容易沉浸到那個遙遠的時代去。

評分

這本書的引入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堆砌繁復的考據,而是以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敘事手法,引導我們逐步深入《尚書》的核心世界。我發現自己對於古代的禮製、朝會、冊命等場景的想象變得異常清晰,那些枯燥的篇章仿佛被賦予瞭畫麵感和情節衝突。這種敘事上的靈活性,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閱讀門檻,讓我能更自然地接受那些關於治理國傢、權責劃分的宏大敘事。它處理曆史事件的敘述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感覺信息量過載,總能在關鍵節點停下來,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對於那些希望係統瞭解先秦政治思想,但又不想一開始就被學術海洋淹沒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劑良藥,讓人讀得下去,並且讀得進去。

評分

說實話,最初接觸這類經典時,我最大的顧慮就是那些拗口的文言文,擔心自己領悟力有限,看瞭一堆“之乎者也”也抓不住重點。但這本書的編校團隊顯然深諳現代讀者的需求。他們在保持原文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對關鍵段落進行瞭精準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讀和白話翻譯。這些譯注絕非簡單的逐字對應,而是深入考究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思想脈絡,讓那些原本高懸於雲端的政治哲學,變得觸手可及,鮮活生動起來。比如在闡述“敬德保民”思想時,譯文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還結閤瞭後世的治國方略進行對比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理解維度。這種深度的導讀,讓閱讀不再是單嚮的接受,而是一種與先賢的跨時空對話,讓人不得不佩服編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態度。

評分

作為一本國學經典精粹,它在內容取捨上的標準顯得尤為苛刻和精準。它沒有試圖收錄所有零散的文獻,而是緊緊圍繞瞭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曆史演變的關鍵節點進行篩選,這使得整本書的邏輯綫索異常清晰,脈絡分明。我發現,通過閱讀這些精選篇章,我對上古時期諸侯間的關係、天命觀的演變,乃至早期官僚體係的雛形,都有瞭一個相對完整的認知框架。這種“精粹”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幫助讀者快速建立起對整個典籍體係的全局觀,避免瞭在細節中迷失方嚮。這種高度提煉後的知識,更便於在日常交流和思考中被運用,真正起到瞭“以小見大”的效果。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一點是,它在配圖和輔助資料的選擇上,展現齣一種超越傳統教材的視野。我注意到,書中穿插的一些古代青銅器紋飾、簡牘拓片乃至相關遺址的現代照片,都與文本內容形成瞭精妙的互文關係。比如,當講到某位帝王的冊命文書時,配上的拓片能讓讀者立刻感受到那種曆史的真實感和力量。這些視覺輔助材料,極大地激活瞭沉睡在書本裏的文字,讓抽象的古代製度具象化。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插圖,更像是一種多媒體的閱讀體驗,它讓不同感官參與到知識的接收過程中,使得記憶更加深刻,理解更加立體。這種跨學科的整閤,是現代學術普及讀物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