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四書釋義(大字本) | ||
| 作者 | 錢穆 | ||
| 定價 | 49.00元 | ||
| ISBN號 | 9787510835247 | ||
| 齣版社 | 九州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7-04-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膠訂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閤稱“四書”,係儒之經典,在中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錢穆先生所著《四書釋義》分為《論語要略》《孟子要略》《大學中庸釋義》三個部分,對“四書”做闡釋與發揮。其中《論》《孟》兩書裁為要略,分門彆類,有助於學者把握兩書要領;《學》《庸》則為其釋義,備列全文,使學者體悟篇中宏旨。 |
| 編輯推薦 | |
1.略述《論語》之編輯者、年代、真僞問題、內容與價值、讀法、相關注釋書及本書之參考材料等。 2.孔子年錶與孟子年譜可對二位聖人做基本之概觀。 3.《大學中庸章句》備述硃子對四書之見解,精闢簡練,深入義理。 |
| 作者介紹 | |
錢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賓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學、中學教員。1930年,他由顧頡剛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學執教,從此躋身學術界。曆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锡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創建新亞書院,任院長。1967年10月,錢穆先生移居颱北,被選為中研院院士,颱北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颱北逝世。 錢穆先生博通經史文學,擅長考據,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畢生著書七十餘種,另有大量學術論文,共約一韆八百萬字。他在中文化和中曆史的通論方麵,多有創獲,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清代與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
| 序言 | |
這套書的裝幀實在太棒瞭,光是捧在手裏就已經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文化氣息。紙張的質感非常上乘,厚實而不失細膩,翻頁時的觸感簡直是一種享受。尤其要說的是那個“大字本”的設計,簡直是為我們這些視力不太好,又想深入研讀經典的老讀者量身定做的福音。以往讀那些小楷版的古籍,總是得眯著眼,費勁地在字裏行間穿梭,常常因為疲勞而中斷閱讀的興緻。但現在,每一個漢字都清晰有力地呈現在眼前,筆畫的起承轉閤都看得一清二楚,仿佛作者的筆意就在眼前流動。這不僅僅是閱讀體驗上的提升,更是對閱讀這件事情本身的尊重。我常常在想,一位真正用心做書的人,會把這份敬意融入到每一個細節裏,從字體選擇到排版布局,無不透露齣對讀者的體貼。這套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那種莊重感和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時常去撫摸和端詳。它讓原本有些高冷的儒傢經典,通過這樣人性化的設計,變得觸手可及,真正走進瞭普通人的精神生活之中。
評分我最近在嘗試培養一種“慢讀”的習慣,對抗信息爆炸時代那種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風潮。很多時候,我們讀完一本書,腦子裏留下的不過是零星的幾個概念,抓不住作者思想的整體脈絡。而這套書的編排方式,恰恰鼓勵瞭這種沉下心來的研讀。它不是那種堆砌考據、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也不是流於錶麵的通俗解讀,它找到瞭一種絕妙的平衡點。閱讀時,我能感覺到背後有深厚的學養做支撐,但文字錶達上卻保持瞭一種難得的平易近衷。它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在你需要時輕輕點撥,在你迷茫時給予指引,絕不賣弄學問。我尤其欣賞它處理復雜概念時的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感,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跟隨作者的思路,構建起對傳統思想體係的完整認知。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力量,是任何速成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它真正實現瞭知識的內化,而不是簡單的信息占有。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思想脈絡有持續興趣的讀者,我深知“學問是活的”這個道理。很多舊的解讀版本,雖然經典,但難免帶有時代局限性,有些觀點放在今天看來,雖然有其曆史價值,但在闡釋上略顯僵硬。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體現瞭對經典的“動態理解”。它既尊重瞭曆史的定論,又巧妙地融入瞭現代學術研究的新視角和新成果,讓古老的智慧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進行一種高難度的“古今對話”,他不是在固守一傢之言,而是在兼容並蓄中,提煉齣那些超越時空的普適性真理。這種開放又審慎的態度,讓我對這套書充滿瞭信心。它仿佛在告訴我們:經典不是供奉在神壇上的偶像,而是需要我們用當下的眼光去反復摩挲、時時印證的智慧之源。
評分從實用的角度來講,這套書的齣現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學習效率。我過去常常需要交叉參考好幾本不同的注釋書,纔能將一個概念徹底弄明白,耗時耗力,思路容易被打斷。但現在,大部分我需要知道的背景知識、關鍵的辨析和深入的論證,都已經有機地整閤在這套書裏瞭。它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主文、注、釋文之間的邏輯關係處理得非常得當,你知道什麼時候該看主文,什麼時候該深入細節,進退自如。這使得我可以更專注於文本本身的思想流動,而不是被各種繁瑣的外部資料所睏擾。說實話,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時代,能找到一套如此條理分明、體係完整的輔助讀物,簡直是莫大的幸運。它不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個精心搭建好的、高效的學習平颱,讓求知者能夠更少阻礙地抵達智慧的彼岸。
評分坦白說,我對傳統文化典籍的學習一直抱有一種敬畏又有點畏懼的心態,總覺得裏麵藏著無數的“門檻”,生怕自己理解有偏差,或者解讀得過於膚淺。然而,這套書給我的感覺是,它為我們這些“外來者”搭建瞭一座平穩的階梯。它沒有迴避那些看似深奧的義理,卻總能找到一個當代人能夠共情和理解的切入點去闡釋。我特彆留意瞭它在處理一些關鍵概念時的措辭,那種謹慎和周全,顯示齣編者對原典精神的恪守。它不是簡單地“翻譯”古人的話,而是努力去“復活”古人說話時的那個語境和思考方式。這種代入感極強,讓我不再覺得那些兩韆多年前的智慧是遙遠的、與我無關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可以用來指導當下生活的方法論。每一次閱讀,都像進行瞭一次與先賢的深度對話,那種精神上的充實感,是其他閱讀材料難以提供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