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热贡唐卡考察录(遗产与旅游丛书)
定价:35.00元
作者:彭兆荣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051258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彭兆荣编著的《热贡唐卡考察录》是青海省内民族文化遗产与大众旅游为主题的调研成果。热贡,藏语意为“金色的谷地”,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泽库县一带,包括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四个村庄,村民们以擅长唐卡、堆绣、木刻与泥塑的藏传佛教技艺闻名于世。从18世纪开始,村民们便携艺云游,前往包括我国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古及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佛教寺院从事绘画与雕塑,并与当地佛教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世代传承中,形成如今“工艺细腻、色彩浓艳、富于装饰”的独特风格。
内容提要
彭兆荣编著的《热贡唐卡考察录》是青海省内民族文化遗产与大众旅游为主题的调研成果。热贡,藏语意为“金色的谷地”,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泽库县一带,包括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四个村庄,村民们以擅长唐卡、堆绣、木刻与泥塑的藏传佛教技艺闻名于世。从18世纪开始,村民们便携艺云游,前往包括我国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古及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佛教寺院从事绘画与雕塑,并与当地佛教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世代传承中,形成如今“工艺细腻、色彩浓艳、富于装饰”的独特风格。
目录
探索无形之道交织的和声:热贡唐卡寺院传承专题调查吾屯村落与唐卡传承调查年都乎村唐卡传承现状调查报告吾屯画师的传承和唐卡艺术家庭与热贡唐卡传承通往佛国的画笔:热贡唐卡师徒传承现状高校教育中的热贡艺术遗产——以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唐卡传承与实践为例热贡艺术的传承之法后记
作者介绍
彭兆荣,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比较文学理事,文化部非物质遗产专家组成员。曾到法国尼斯大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从事学习和研究。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主持过国际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和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等工作。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人类与遗产丛书》、《旅游人类学译丛》等。代表著作有:《文学与仪式》、《旅游人类学》、《人类学关键词》(合作)、《摆贝:一个西南边陲的苗族村寨》、《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寂静与躁动》、《生存于漂泊之中》、《西南舅权论》、《文化特例》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领域:遗产批评、族群理论、旅游人类学。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读罢,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宏大叙事下的细节描摹得入木三分。它不是一部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一场深情的对话。我仿佛跟随笔者的脚步,穿越了时空,触摸到了那些古老文明留下的斑驳痕迹。书中所呈现的对于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力,远超出了我原本对同类题材作品的期待。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世界观,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尤其是对那些隐秘在历史角落里的人物命运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的情感张力,让人在合卷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整体而言,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洗礼,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人类文明复杂性的读者。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但一旦进入状态,其回报是惊人的。作者对历史语境的梳理,精确到了每一个关键节点,使得读者在面对庞杂信息时,依然能保持清晰的认知脉络。它强迫我跳出日常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背后的复杂成因。这种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感是并存的。书中对于权力结构与文化适应性的探讨,尤为深刻,它揭示了在宏观环境压力下,微观文化如何进行精妙的自我保护与延续。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值得收藏的书籍,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表面信息、追求洞悉事物本质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实”——那种未经修饰、充满生命力的真实。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敬畏,他似乎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观察者,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姿态去记录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书中穿插的那些生动的访谈片段,如同一个个闪烁的切片,共同拼凑出了一幅立体且饱含情感的图景。这种以人为本的记录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考察,更是一部关于人类韧性与创造力的赞歌。阅读完后,你会对脚下这片土地上承载的文化重量,产生全新的、更具温度的理解。
评分坦率地说,我很少遇到像这样叙事节奏如此清晰、逻辑链条又如此严谨的非虚构类著作。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阅读过程如同解谜,每揭开一层纱幔,都会发现更深层次的结构和关联。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保持的超然与克制,既不肆意褒贬,也不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引导读者自行去构建理解的桥梁。这种叙事策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让书中的一切论断都有血有肉,而非空中楼阁。对于那些追求深度阅读体验、对文化人类学有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那种沉稳的墨色与适度的留白,为内容的严肃性增添了一份典雅的气质。然而,真正让我沉迷其中的,是作者构建的独特氛围。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反而更像是一部由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娓娓道来的家族故事。那些关于地方知识、民间信仰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和生活气息。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交织点的捕捉,这种角度的转换,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考察报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特定地域精神的深刻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